波士顿市政厅 短评

热门

27 十二辰子 看过 2020-09-09 09:35:57

某种程度上Wiseman和Godard都到了一种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地位,比如他们的片都已经到了只出现片名就赢得掌声的地步。我这么说还是因为《影像之书》和《市政厅》共享的是一套逻辑——他们都在利用自己的话术给既有的无序做总结和下定义。观众仍然可以绞尽脑汁为他们的逻辑拼盘整理出一套合理的解读,但他们却并没有想要为观众敞开大门。更加严重的是市政厅比起图书馆所牵涉的范围要大得多,用五个小时来呈现一个城市市政建设的方方面面,以怀斯曼的风格习惯是不可能的。这让我想到那张经典的在书上划重点的贴图——如果你什么都拍,那你拍的什么就都没有意义了。

29 基瑞尔 看过 2020-10-11 15:19:39

如果将这部电影放给Leslie Knope女士看的话,她会异常激动地把她所有的女朋友和同事叫过来,并人手制作一份大圣代;最后却只剩她写着笔记,周围的人全部昏昏欲睡(开玩笑,扯远了)。如同Wiseman的好几部一样,它在技巧上的展现无甚新意,也同样靠时长“压”人,但内容上的迷人让人无从忽视:它展示着一种不断运行着的规整和规则之内满不甘心的对抗,亦是对底层政务最美丽却又诚挚的画像。料理交流、商业论坛、严肃的辩论还有独属于这里的体育文化,小小的市政厅承载着比想象中更多的事务;爆炸之后,民主、创伤、融合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巩固,是提给每个波士顿人的问题,也同样是对这个国家的。

15 罗宾汉 看过 2020-12-20 01:45:01

第一次看这位老导演的作品,四个半小时的片长却比普优那部哲学历史片来得轻松。零介入的客观记录方式是最突出之处,无微不至地刻画市政厅人员的日常工作、民众与市政官员的对话沟通,以及出镜率最高的市长的流利发言里逐渐拼凑出整个波士顿的运转模式。从宏大的城市规划,到微小的路边乱停车吃罚单,包罗万有的社会问题娓娓道出。与其说是呈现了波士顿市政厅的日常工作,倒不如说是维持美国社会这台庞大机器运转的复杂模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但导演毫不偏颇的全方位展示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9 [Deleted] 看过 2020-09-30 14:01:21

因为我没去过波士顿…至少在电影中比纽约更亲切、干净,政府的责任感让城市充满了活力;把蒙罗维亚算绝对意义的小镇,波士顿则是相反的典型“运行良好”的美国城市样版,市政厅直面被人诟病的城市形象、偏见思想、执行机构低效或者贫富差距失业犯罪率等等问题,民主政治造就了政府机构运行的复杂,但这样的规划和民众参与才保证了机构(美国)“透明公正”的良好运行

2 深夜声噎 看过 2020-12-17 00:55:05

前面领导讲话开会说话漂亮也禁不住睡了make some chinese dream in the greater Boston,后面睡醒了轮到people sing还挺喜欢的,旁边迟到许久但坐下来后看得好认真不睡的小哥不断偷偷查看手机时间暴露了开会的心态:怎么还没完呢……按你胃,是睡了也不白看的好片,城市,让生活更糟糕。20201217@广州猎德百丽宫影院金红棉纪录片节周三打工日晚上七点到十一点四十分放映。

4 Ada的B计划 看过 2020-10-12 20:25:13

8.5,某种意义上和Malmkrog是同种电影。在美术馆、图书馆等场所中,怀斯曼组织的是平行的言语;但在杰克逊,在市政厅,社会议题的紧密性使得讨论是纵深的。

17 海王星黎明 看过 2020-11-28 06:13:47

#IDFA2020#也看了不少怀斯曼了,越来越感觉其实在怀斯曼的电影里内容根本不是最重要的:unbiased approach即使在自然科学里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目标,而怀斯曼纪录片真正的价值就在这种完全旁观且事无巨细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就像天文观测一样,有了高质量的raw data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至于能从里面挖到什么就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了。 //这个映后谈绝对是本人见过国际大导最冷清的映后谈……参与程度堪比看糊糊爱豆直播,我一个人大概能问五条

16 小A 看过 2020-09-16 21:57:12

4个半小时的纪录片,波士顿市长Martin J. Walsh和他的领导班子政府部门的日常。素材拼接,编导似乎没有观点。

2 凹凸 看过 2020-12-16 20:06:26

一小时离场。(职能部门外景空镜+事无巨细的会议/讨论)循环往复n次。不管是Wiseman本人还是手册的编辑,大概都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meeting minutes。

2 Virgil 看过 2020-12-13 18:39:37

金红棉影展 @ SZBC|期望大银幕看怀斯曼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四个半小时毫不沉闷,杜比厅观看体验绝佳。特意挑了能伸开腿的位置,也感谢缺席的邻座。波士顿市长的形象十分务实。很多议题相对国内过于progressive。意识到正在被拍摄多少影响了被摄者的状态|虽然还是有不少错误、和谐和待改善的时间轴,字幕质量好过预期。因为最近也在翻怀斯曼的片,所以对翻译难度还是有认识的:要在相对缺失context的情况下准确判断一个完整体系或专业/专门事件的片段内容,很多细节都难以确定。迅速拿到国内放映加上长时长和大量文本,字幕做到这样值得肯定。还有一点可能是影院座位设计的锅:字幕处于画面最底端,会被前方观众的头挡住,比较影响观看体验

1 Vincent Lan 看过 2020-12-21 01:45:01

应该叫《开会与讲话》。换在其它任何时间点都会对这种喊空口号的官僚主义翻白眼,但在2020年却居然有一种亲切感和“这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的归属感。电影结束后回想开场的同性伴侣领证,似乎体制内西西弗斯式的琐屑努力也是有意义的。

11 小学生任赢赢 看过 2020-12-17 04:59:40

加长加强版的《大同》。PS:广州纪录片节·中国首映

2 TWY 看过 2020-11-10 22:46:10

今年最好美国电影,大片儿。

9 空白岸 看过 2020-12-17 00:13:06

剪辑点与画幅的四条边、四个角,是和城市的线条与棱角同样锋利,同样有力量的东西。积雪像未经修整的铺路石般圆融了一切,少了边线的重合,我们因此更清楚地看见了处于宣讲与交流间的区隔。

1 刘浪 看过 2021-03-24 23:48:43

日与夜,春夏秋冬的建筑外立面,投射在镜面与水面中,从城市进入到人的城市。已经足够尽心地深入去涵盖到各个方面,然而对话依旧有它的局限。好难啊。

1 宇宙超芙 看过 2021-01-16 06:52:03

Marty Walsh拍完这片儿回去当拜登的劳工部长了,这片儿可以看作Walsh本人的真人秀,但是不同于卡戴珊家族娱乐大众的真人秀,每一次行政会议普通人看起来那都要了亲命了,日理万机日理万机啊。尤其2020让Walsh看起来老了5岁,2020每天围观Walsh的电视演讲,从来没有看过他笑过,这个纪录片他也没有任何笑容。可能美国东北太冷了吧!这个爱尔兰移民后代、曾经的建筑工人、失业、酗酒矫正、然后从稀烂的泥潭里又爬起来继续生活,最后还从政了,这说说都是“新美国梦”啊!片子航拍了波士顿市政厅,这个混凝土野兽派建筑代表,我想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就想是这个样子的吧,一座真正被使用充满着生命力的地方,有些镜头细节参观考察时并不能直接观看。

1 思路乐 看过 2021-04-04 20:07:21

【C】顶不住,275分钟真心顶不住。各种会议演讲中间插入的展现城市肌理的空镜头序列要比那些会议演讲本身更有魅力。

1 ibelieve 看过 2020-12-16 23:49:38

朋友说怀斯曼的纪录片是「出了名的巨细靡遗隐身摄影」,于是提前看了《书缘》作为预习,顺利适应《波士顿市政厅》。 市政厅的素材内容对比纽约公共图书馆几乎翻倍,但是讨论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解读门槛更低一些。政府展开的每一项工作都让人感觉充满人味,尤其处理交通罚单那段轻描淡写但冲击力很强。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可以吞噬碾压一切的垃圾车。 怀斯曼纪录片的空镜太好看了! 一直想感叹美国国歌的演唱方式真的很娱乐,这次还出现了男女对唱,真的是个自由的国度了。 感谢金红棉纪录片节的放映,这是我最长的一次长达四个半小时无中场休息的观影……

0 夏日扬帆 看过 2021-03-25 11:24:12

等了好久的字幕,几乎没有主线只有琐碎的日常,市长本人的口才和形象太加分了

15 文森特九六 看过 2020-12-03 23:40:19

叹为观止。解剖行政机构运作机理,进而拓展至地区、社会、国体、政体乃至世界和人类。怀斯曼所理解的这个国家与体制,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所沉淀下的观察、理解和移情,在这四个半小时里奏起阵阵回响。而整部作品对于2020年这一特殊的节点来说,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机的窗口和方向,而这个答案,又似乎并不遥远,甚至从未离开。室内的人与室外的景交织在一起,简单明了的表述了因果以及随之而来的期许,随着川普的倒台,影像在此时具备了强烈的实效性和预见性,谨慎而坚定的呼吁,提醒,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希望的喝彩。

> 去 波士顿市政厅 的页面

波士顿市政厅 City Hall

导演: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类型: 纪录片

地区: 美国

片长: 275分钟

上映: 2020-09-08(威尼斯电影节), 2020-09-14(多伦多电影节)

预告片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