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 短评
4 有用 slowlycatcher 看过 2021-04-14 10:05:08
不是电影,只能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影像资料来看。那个说重要意义不亚于《流浪地球》的影评人,红蓝光打光这么流俗的手法都能扯上美学运动,不禁让人想起彼得布鲁克的说法:有时候,观众会把自己不懂的东西视为文化。
4 有用 疈䴻 看过 2021-06-05 02:30:20
为数不多的亮点是在剧情上将子一辈设定为时光机项目的试验品并对这一事实不断重复——儿子因政治与科技上的试验失败而被困囿于一个永远无法回到现实中的维度里,无法留下存在的痕迹,而仅仅化作一串数字与代码——其中的隐喻不言自明。除此之外,全片沦为一场60年代/80年代+后人类美学元素的生硬堆积秀(而在意旨上与后人类缺乏真正的关联),并在剧情上雷同《星际穿越》。曹斐的作品在实验艺术、叙事电影、纪录片、MV、游戏、商业广告中游移,却也难以被任何一种形式定义,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则类似电商广告或国内时尚杂志的电影。坚持认为其大部分作品在粗粝的外表下是精致的计算,而这部电影倒也算得上是文质合一——初看类似贾樟柯,但是似乎越来越像村上隆。展览现场的VR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反而比冗长的电影效果更好些。
1 有用 墓岛GRAVELAND 看过 2021-03-12 16:42:13
虚构的新星市是间性与倒计时的时间,通往死亡本身的晶体区域,曹斐以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方式根据重新将后集体主义景观以及对于俄罗斯(苏联)的文化/原子朋克想象以及自身的回忆重新装配为潜在的俄式科幻空间,而走向当下的空间则是一种死亡,或者如同那个看似乐观的结尾所暗示:新生。 虽然我们大可以相信这部电影之于曹斐是真诚的,798的观看空间也提供了一种微妙的幽灵感。但它就像影片中的时间中心地带,卡在电影和影像装置之间。并不同意很多豆友所谓的“Gallery Film”,它是电影的,太过于主流电影的,甚至是宇宙主义,技术加速主义的反面,遵循着一种俄狄浦斯的家庭罗曼史,与《星际穿越》,《流浪地球》的内核如出一辙,甚至没能为评论留出一定的读解空间。
0 有用 小易甫 看过 2023-11-10 12:38:49 德国
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间的快速城市化是曹斐持续的灵感来源,她往往将北京近郊设置为背景来探索人类与数字时代的交叉。《新星》展现了一个伴随着严峻后果的科技发达的未来。影片聚焦于一个企图通过将人类转变成数字媒介的秘密项目。科学家的亲儿子在实验中被意外地困在了另一种时空连续体中。为探寻返乡之路,这位身穿太空服的无意的时间旅行者穿过一系列复古未来主义背景和不稳定维度,试图再度从人类层面上取得连结。这部弥漫着乌托邦气氛的影片以非线性叙事打破多重时间框架,在现实和奇幻中游移,最终讲述了一段为进步而作出的跨越空牺牲的故事。作为“红霞”项目之一,影片首先受到酒仙桥地区昔日居民个人往事的启发。其灵感也源自苏联科幻小说。但最关键的参考也许是同样深受俄国同时代作品影响的中国早期科幻电影,尤其是黄建新执导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