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雷莉亚·史坦尼(温哥华) Aurélia Steiner (Vancouver) (1979)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奥雷莉亚·史坦尼(温哥华)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搬运】【机翻】A film of the name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A film of the name- Aurélia Steiner a name invented by Duras to stand in for and (this a matter that's more complicated, and perhaps more dubious) to identify with the losses of the Holocaust-the girl of 18 (as Duras was when she left Vietnam for France; a... (展开)> 更多影评 1篇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玛格丽特·杜拉斯-电影 (黄荭)
- 新小说,新电影 (胤祥)
- 德勒兹 Cinéma 1-2 (灰狼)
- 有视频,无(中文)字幕 (barryk)
- 德勒兹 Cinéma 2:L'image-temps (灰狼)
订阅奥雷莉亚·史坦尼(温哥华)的评论:
feed: rss 2.0
奥雷莉亚·史坦尼(温哥华)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0 有用 ☃𓃟 看过 2024-07-01 11:04:23 山东
好喜欢,深深地落泪了。
0 有用 vivi 看过 2017-04-14 13:51:08
3.5 好过墨尔本
2 有用 把噗 看过 2014-02-21 14:59:26
我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写《奥雷莉亚·史坦尼(温哥华)》的文本——打字机打出的13页文本。我在特鲁维尔写作。我在那里写作状态最好。我花了4天时间拍摄。我们的设备很悠闲:72分钟时长的胶片。有一卷胶片是新的,可以拍68分钟。整部电影持续50分钟整,所以有18分钟的镜头是被剪掉的。
0 有用 谋 看过 2024-08-18 07:59:11 英国
#ICA 仍然是针对以这个虚构的角色视角写的散文诗般的故事,信件的形式也是一样,但整体的画面不像前作一样“单一”,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建筑,如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等法国标志性建筑,然而背景故事是从墨尔本转到了温哥华,内核依然是围绕着死亡,痛苦和爱的主题展开,感觉整体还是偏向私密,可能跟她的经历有些关系,感觉影片的视角更多的是以一个战争和人类苦难的见证人身份出发。视觉上,主要呈现了静止的景观,... #ICA 仍然是针对以这个虚构的角色视角写的散文诗般的故事,信件的形式也是一样,但整体的画面不像前作一样“单一”,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建筑,如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等法国标志性建筑,然而背景故事是从墨尔本转到了温哥华,内核依然是围绕着死亡,痛苦和爱的主题展开,感觉整体还是偏向私密,可能跟她的经历有些关系,感觉影片的视角更多的是以一个战争和人类苦难的见证人身份出发。视觉上,主要呈现了静止的景观,同时旁白的彩色描绘呈现在眼前的却是灰灰如也的画面所带来的冲击还是蛮强的,感觉整体变得更加的有批判性同时也更加压抑和克制。印象比较深的是结尾处的环境音剥离,与前作的对比非常鲜明。 (展开)
0 有用 持人的摄影机 看过 2023-07-20 13:53:42 广东
7.5/10,豆瓣标记的第3000部给杜拉斯。视觉上是(靠海的)各种景观和书写的文字,听觉(旁白)上是一个住在温哥华的少女(虚构人物)写给一个不知名的爱人的各种情书,里面的关键词包括爱情与她的父母等。这种声画对位配合上缓慢的运镜等视听风格营造了一种平静且充满沉思的优美诗意(契合文本。诗意得益于声画对位,原理同质于80s的戈达尔电影)。但本片的声画异步非常狠,这导致信息量非常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