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 短评
152 有用 寒枝雀静 看过 2020-07-31 11:02:42
B+/ 并不预先焦急地为人的共处下定论,也不急于抵达某种结果,而是极为自觉地将交流当作并无僵固目的的过程。因此语言隔阂反而成为一种媒介的裂口,成为可不断迂回的玄妙共感。人的肢体,人可触、可写、可使之发声的物,皆将我们联结。而当交流突然加速,媒介失去传导的感知延宕,故事才倏忽间走向终结。寻找的日本遗孤同样是一个类似的中介物形象。她的信件构成了三个人物的强烈共振时刻,而她的身份困境则构成了国族边界意识形态之无限残余的标记。或许,急于交流只是一种唯我的幻像,而真正的交流本身只在不急于交流时才能达成,这就是本片最高明的落点与方法论。 二刷略降→B/ 前1/3有点耽于差异的堆积,缺少强度上的区分;最后的仪式剪得太松弛,没有足够锐利的语气扭转来铺垫结尾的情绪提炼。整体还是不错的。永濑正敏一段依然全片最佳。
64 有用 大奇特(Grinch) 看过 2021-03-14 21:44:32
从《地下香》《米花之味》到这部,一路看到鹏飞导演的成长。本片以奈良为城市背景,剧作尚有僵硬之处,幸而导演有着极好的语感,用小而美、内敛、幽默和留白不断消解原本沉重的话题,闭口不谈战争。海蟹在湖里的结局跟“丽华”一样,只能祝愿,但结局可想而知。相机装载的不是胶卷,承载的是记忆。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孤独人,在寻找的过程中组成了临时家庭,“沟通”已经无须多言。可是毕竟六十年过去,“战争遗孤”没太能跟这个时代发生关系,只能用两代战后遗孤群体来论及身份认同。开篇动画多余,笑点随意,小泽的行为欠缺合理性解释,高仓一个电话了事有结局敷衍之嫌。不过导演能在这种命题作文下发挥出自己的作者属性,体现出了他扎实的基本功。
30 有用 欢乐分裂 看过 2020-07-31 17:52:03
3.5;沿袭前作优点,依旧轻盈灵动,但处理更节制内敛,很多携有淡淡幽默的小细节宛如生活中不经意却值得玩味的灵光一现,呼应结尾夜游长镜高光,令人心碎而无奈——反转,或幻灭,一切戏剧性最后都被抹平。 虽是战孤&寻亲题材,但更深层次则关乎「沟通」:1、置于异文化语境的语言沟通失效(海螃蟹/河水,跨国恋,认亲失败);2、诉诸肢体语言与表情/手势的成功互动(为孩子们拍照,肉店动物声,奶奶与吉泽互换照片)。所有外在的、直接的交流几乎均无法言及心声,而涌动于人们内在的、隐秘的情感碰撞,却能越过藩篱障碍。 奈良风物甚美,其隽永气质颇为契合此片基调,真有几分河濑直美之味;尤以祭祀一段最出人意料,并不遵循观影经验,在急促的鼓声中突转漫步长街,最爱的一段。 英泽的表现比《米花之味》退步,看起来很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