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许多逻辑bug,渔民们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划着船去营救落水英军官兵是为了什么?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如果是抗日学生或许可信,彼时的渔民有那么高的觉悟?为什么他们去营救的时候日本人就停止了开枪射击?影片解释是担忧被渔民发现射杀落水者有损形象,而且日军也开始拉落水英军上船。
那些被营救的英军为什么回国后只字不提渔民们的“冒死相救”?他们全都是忘恩负义之人?
影片许多逻辑bug,渔民们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划着船去营救落水英军官兵是为了什么?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如果是抗日学生或许可信,彼时的渔民有那么高的觉悟?为什么他们去营救的时候日本人就停止了开枪射击?影片解释是担忧被渔民发现射杀落水者有损形象,而且日军也开始拉落水英军上船。 那些被营救的英军为什么回国后只字不提渔民们的“冒死相救”?他们全都是忘恩负义之人? |
最赞回应
我觉得吧……你不是那么善良,也要相信有人那么善良。善良的人未必会帮助你,但肯定会帮助值得的人。
渔民就是朴素的善举,“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道主义。
被救英国官兵没有隐瞒被中国渔民所救的事实。
渔民们救人没有为了什么,就是人性本身的善良。你可以不信,可以反驳,人性就是多面性的。
1 这段历史几乎被遗忘,导演通过探测求证走访拍摄去还原。大量当事人笔记信件录音,幸存者和当事人后代采访,证明了影片的高可信度。
2 渔民营救这部分,日军停止射击参与救援,如果问为什么,很难有答案。80年前的事情,能从各方留下的蛛丝马迹拼凑出事实已经很难。只能说日本人行为动机值得讨论,但电影对整个事件给出的逻辑是自洽的。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我们不可能知道了。
3 不相信导演为了宣传主旋律刻意拔高渔民。能散尽家财,拍出这样一部还原历史,展示人性的反战电影的人,不可能被主旋律禁锢。
楼主又在这里妖言惑众了
渔民就是朴素的善举,“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道主义。
被救英国官兵没有隐瞒被中国渔民所救的事实。
日军停止射击那一部分,完全不符合逻辑
合理的事实或许是:美潜艇误击里斯本丸,船漏水,日军为了减少损失(英军俘虏是其奴隶式的劳力,也可以认为是某种财富),想将此拖往浅水区域,并强迫英军战俘排水,结果牵引船出了问题,船开始沉没,英军逃生跳海,日军为了减少损失(俘虏是其财富),进行阻止射击,同时“强迫并组织”了东极岛渔民前往“战场”打捞英军,救到岛上后日军又二次俘虏他们,将其运往日本进行奴役(自始至终战俘都被视作日军的财富在处理)。导演有意无意虚化了“真实”与“逻辑”,编导出渔民舍命救英军的传奇,用力过猛。
我觉得吧……你不是那么善良,也要相信有人那么善良。善良的人未必会帮助你,但肯定会帮助值得的人。
楼主又在这里妖言惑众了
这里我也有疑惑,渔民是没有武装的,日本人会手下留情吗?当时中国和日本不也是敌对国吗?总不至于像战狼里面,中国国旗随风飘扬,所有武装就会停止吗?
你什么逻辑啊?我捐助过两位山区孩子,其中一位后来在山西做了医生,你以上帝视角评论别人是否“善良”就能凸显或暗示你很“善良”吗?踏实点,说话做事不要玩虚头巴脑!
渔民们救人没有为了什么,就是人性本身的善良。你可以不信,可以反驳,人性就是多面性的。
人性的烛光无人怀疑,质疑的是有人把烛光描绘成了太阳。渔民在一般情况下救助普通海难者是令人信服的,不信的是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去救助,可能吗?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去搀扶摔倒的老人,而以前没有人会犹豫?因为现在代价不同,搀扶者担忧“被讹诈”便会视而不见,以此推理,假设搀扶者会因此进监狱或者丢命,还会去搀扶的就会凤毛麟角了吧。渔民再善良,也不太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英国人的,渔民也是人,他们也会计算得失。你不会冒进监狱的风险去搀扶一个摔倒的老人,凭什么会相信他们会冒丢命的危险去打捞英国人?
你是善良的人就好,祝福你。
谢谢,我们在此讨论,只是对电影内容进行讨论,我可以进行“批评”,大家也可以“不吝赞美”,关键是摆道理讲推理,不是设战场来相互攻击的,毕竟大家都素未谋面的。
我觉得当时这个渔村应该是有一些进步人士或者有识之士指导了这次救援的,因为最后他们还把藏起来的三名英国士兵辗转送到了重庆去揭露罪行,能考虑得这么长远,感觉是有政治敏感性的。
1 这段历史几乎被遗忘,导演通过探测求证走访拍摄去还原。大量当事人笔记信件录音,幸存者和当事人后代采访,证明了影片的高可信度。
2 渔民营救这部分,日军停止射击参与救援,如果问为什么,很难有答案。80年前的事情,能从各方留下的蛛丝马迹拼凑出事实已经很难。只能说日本人行为动机值得讨论,但电影对整个事件给出的逻辑是自洽的。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我们不可能知道了。
3 不相信导演为了宣传主旋律刻意拔高渔民。能散尽家财,拍出这样一部还原历史,展示人性的反战电影的人,不可能被主旋律禁锢。
欢迎大家来探讨这部影片。
1、这段历史并不如影片导演所说的被遗忘,在维基百科中都有相关的记载,英语和中文比较简略,最详细的是日语,三方对事件的叙述是罗生门式的。
影片导演不知何故忽略了日本的叙述,作为一部纪录片的导演这种“忽略”显然是不应该的,他在影片里忘了彰显自己“寻求真相”的决心,表现了一掷千金的豪情,却对日语词条中那么多叙述和注释视而不见,使得事件的客观性完整无法体现出来。
2、导演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文献,又选择性地“制作”一些内容,内容之间的逻辑很难自洽,他在“躲避”一些事情又在“引导”一些事情,这种故事片式的情节叙述方式却冠以“纪录片”,显然有故弄玄虚的嫌疑。
3、当然,导演如果真的按照罗生门叙事模式来拍摄,无疑会更接近史实,会平淡无奇,也大概率无法上映的。
等有空了会将一些文献分享给大家,历史和现实都是一面镜子,似实亦虚,似虚亦实,但纹理都差不多。
我觉得渔民是被组织的。想想看,那三个英国人是怎么被送到重庆的?做点饭是朴素的感情,送重庆是不可能的。这里有严密的地下党线索。
我期待你的后续文献。
英国方面的叙述我转一位网友的论述,虽然我没有读过那本书,但他基本上“代表”了英国的看法(略带一点他自己的猜测和观点),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
我去读了一下纪录片里提到的那个英国历史学家的著作,大概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潜艇击中货船后,货船开始漏水,日本人一开始想要救船,但是害怕潜艇还在附近,当晚没有派拖船来处置。之后出于保险目的,或许也是怕美国潜艇再来补刀,日本人撤走了大部分士兵和船员,同时为了防止有俘虏逃走,就封死了底舱。第二天天亮后,日本人来拖船,但是最终失败了,这个时候俘虏逃出来了,过了一会船沉,随船沉没的俘虏大概在七八十人。大部分俘虏掉进海里以后,在海面上漂了一两个小时,附近小艇上的日本陆军士兵没有有计划有组织的射击落水者,但他们也只救落水的日本人,不救俘虏,而且还开枪打死靠近小艇的俘虏,有一些落水的俘虏想要游到小艇附近就被日本人射杀。剩下的人主要分成三类,第一类因为体力不支或者不会游泳在这段时间内淹死了;第二类游泳或者被冲到了附近的岛礁,这里不仅是东极岛,还有其他的陆地;第三类被中国渔民救起。中国渔民这时候并不是被日本人胁迫救人的,是自发前去的,也有一些人是看到了海里飘着的布匹等物资想去捞,见到有人落水后转而救人。中午以后,日本海军派来的船只到了,同时上层下达了捞俘虏的命令,日本船开始捞俘虏。五点以后天黑,日本停止打捞,这时候还留在海上的人在这天夜里基本都淹死了。被中国渔民救起来的俘虏则得到了善待,中国人给他们吃饭治伤取暖。天亮后日本海军上岸带走了大部分俘虏。
我盲猜啊,渔民救助的这些英国人的区域,距离日本人扫射的中心还是有些距离的。所以一开始救助的时候,不知道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这个事情可以理解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道准不准确。电影里面也说了,一开始是看到漂流过来的布匹之类的很多东西,本来是准备打捞这些的,但这其中又出现了人,渔民就开始救。这些人肯定是最早一批跳下海,游过来的,渔民救助的区域已经距离岸边很近的了。
渔民才救助了300多人,日军那边后来看到渔民在救人的时候是停止了扫射的。日军好像是后来又捞上来500多人。
因此我是觉得,一开始渔民是在不知晓事件背景的情况下开始展开的营救,他们的视角可能是觉得是不是船翻了之类的。
因为有了目击者,在没有把握完全封口的情况下只能去救人了
给个具体词条吧,我直接去看下日语版
方励:(大笑)我肯定是“老奸巨猾”的社会通啊。我们在日本的工作人员干了几个月,基本都在吃“闭门羹”。我们联系日本各种战争研究所,都回答说不了解、不接待。还好有朋友帮忙,我们进入日本防卫省、外务省,查到了英国的抗议电报、日本的回复,还有给东条英机的秘密报告。后来,我们有机会联系上了黒泽教授。他是一个军事研究协会的会长,采访时被我们逼问得狼狈不堪:我问他难道英国军人的生命就不是生命吗?
你不相信人世间存在朴素的善良,但是得允许它存在
我相信,因为妈祖传统。另外你这东西,敢去《守岛人》《解密》底下发这帖子么
那幸存者的自述是导演逼迫的?
英版维基百科写得很清楚是被中国岛民救了……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forum_topic/637704797/&dt_dapp=1 这个答主也摘录了英国书里的内容…多的是善良的人拥有世界主义人道关怀,真的没啥好意外的。。。
感觉 挺合理的,期待 日文部分~
这篇里面写了,没有冒着“枪林弹雨”救人,这样的话 渔民的动机就很合理了。 冒着枪林弹雨,真的不合逻辑。
如果真是日方组织救援,以日本人的文化和态度(影片中已经展示),日军一定会在军事法庭审判的时候说出来以此求得宽宥或逃脱罪责。
关于二战的研究很多,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研究日军德军的心理状态,为什么在法西斯集权统治下人可以失去人性,影片中展示的日军暴行、反复横跳很符合人性之恶。
罗生门式的叙述也很正常,因为日美在扯皮,不想负主要责任
来讲讲英国政府事件发生后的反应和行动:
英国政府是通过同盟通讯社的新闻才知悉本国俘虏遭难的事,第一反应是想通过中立国瑞士和红十字会来获取死亡者名单,并希望瑞士政府驻日大使能够视察关押幸存者的收容所。
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3月,英国政府自己展开了单方面调查,根据收集到的证言,做出英方的事实判断并提出抗议:
1、日本军抛弃俘虏离船。
2、海难发生时,周围有5、6艘日本军舰却只救了区区数人。
3、向俘虏开枪。
4、押送船的环境恶劣
二战胜利后,英军据此在香港军事法庭将“里斯本丸”责任者列为乙级丙级战犯进行起诉,其中船长经田茂被判7年监禁。
经田茂船长影片中导演通过“侦探社”苦苦追寻到其家属,家属采访那段虽然非常动人,但于“事实调查”的内容关联不大。事实上,日本方面,关于经田茂的叙述不少,导演也能从审批记录中轻易找到关于他的“辩护”,这样也能向观众解释为什么“造成那么多英军死亡”的罪人只判了七年(我个人直觉上感觉太轻了),而他却“疏忽”了这条线索。
等有空来说说日本方面的叙述。
他们靠打渔为生 知道海上救一个人意味什么
sx
谢谢推荐,那篇文章有理有据,我会抽空去讨论。
看电影玩手机?? 答案都在电影里面了
内心荒漠的人,见不得人性的光辉。
舟山人表示这段历史完全真实,从小听到大的
那你把你看到的日方的记录,以及导演有意无意忽略的文献给说一说啊?和你的那个自己设想的过程又是什么关系呢?
支持你的研究,至少看到现在,和影片所表述的基本一致,期待你后面的披露
渔民去求助当地有门路的人了
这些二战日本军官最后被判的结果,相比犯的罪行,都轻了很多,这不是个例。
旅居香港的那个史学家的书里写了,日军逃生后的小船上也没多少重军火,他们并不是特意射杀水中的英军战俘,而是只对靠近日军船只企图上船的战俘针对性的射杀(估计是出于自保+原地待命),此举迫使水中战俘宁可游向外海也不驻留原地,不少人也因此丧命,没有等到中国渔船或者日军后续的捞救
既然不是有意射杀战俘,自然也不会特意去驱赶射杀救援的中国渔船
三个英军中有人会中文和上海话,肯定有跟当地人做沟通
片子靠后的照片里也有看到合照里有一个翻译官和保安队队长,翻译官还在零几年当地电视台的访问中有复述了当年救援的情况
可惜的是或许出于幸存者羞愧或不愿提起痛苦记忆,三个被护送出去的幸存者并未过多向家人提起这些经历
来看看日本方面对于“里斯本丸”遭受鱼类袭击以后的叙述:
1、收到紧急通知的日本海军,立即派出飞机进行侦察和联络,开始对美国潜艇进行制压。10月1日上午12点20分,驱逐舰“栗”最先抵达现场,然后特设炮舰“百福丸”、“第十云海丸”、“丰国丸”也陆续抵达。除了为了监视俘虏的日本兵和船员之外,其他日本方面的人从下午5点多开始撤往“栗”、百福丸”、“丰国丸”。另一方面,日本援船指挥官与护航指挥官和田少尉商量后,为了避免里斯本丸日军撤退时形成混乱,指示(命令)俘虏返回船舱,并关闭舱门,还盖上防水布(覆盖布)封锁。
2、经田茂船长反对这个措施,但指挥官强调是命令所以被迫执行。在日本俘虏情报局编写的内部报告中,声称向俘虏代表斯图尔特中校和皮特少校进行了拖航的说明,并得到了他们的同意,同时日军还分发了肉罐头等。下午8点50分开始,“丰国丸”开始拖航作业,牵引“里斯本丸”向海岸方向行驶。
2、当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第一号黄浦丸”、“笠岛丸”、“正生丸”、“利根丸”也赶到了现场。
momo的材料补充提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前提:彼时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处于汪精卫南京政府的管辖地区,虽然这是一个“傀儡政府”,但它“代表”中国在政治上外交上与日本“亲善”,与美英为敌,1943年1月9日,“汪伪政府”向英美宣战,可以想象,对当时的英军俘虏而言,浙江是一个“敌占区”并不安全;对日本来说,“汪伪管辖区域”是其“友方”,要求(或者说是带强迫的指示)任何协助是理所当然可行可达的事。
我们现在观影者有多少能够以当初的历史背景来理解“里斯本丸事件”呢?很多人可能是以“英军是友,日军是敌”来理解这个故事的。
分析一下:
1、10月1日上午7:15“里斯本丸”遭鱼雷袭击,5个小时“栗”就抵达现场,是因为“里斯本”上除了战俘之外,还有随船回日本的陆军756人也处于困境,日本方面派出那么多船是为了那些日本兵的安全,英军战俘虽然是“财富”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不是优先对象。
2、说明日本方面已经有了“里斯本丸”沉船的准备,后面陆续来了那么多船应该是应对“最坏结果”的。
3、这些船不足以承载1816名俘虏,或者说即使能承载,日军担忧过程中不能完全控制(比如英军反抗),所以使用胁迫和利诱的方式让英军“进舱”,一方面逼他们排水延缓沉船速度,一方面也的确想努力把这些“财富”带到海岸去。
4、如果以上推理成立的话,他们联系“友方”的汪伪政府进行“协助”或“准备救援”是大概率的事,众所周知,汪伪政府作为“傀儡政府”,对于这种“要求协助”的指示绝对不可能拒绝的,而后来发生的一切似乎也印证了这些。
日本的陆军和海军是不同的价值观阵营,侵华主要的罪恶行径是日军范下的,而里斯本丸上押送俘虏的是陆军。
海军不支持陆军的毁尸灭迹行为,一直在摇摆,直到中国渔民出场,海军阵营下决心开始救俘虏。大概是这个意思,我说的不准确。
渔民出海救人是朴素的善良
不怪楼主不好理解,我看的时候也会有相同的疑惑。但有些事情是不太好拍出来的,只能说没有非黑即白的世界,真相朦朦胧胧
辛德勒为什么要救犹太人,拉贝为什么要救中国人,恐怕底层的“逻辑bug”都是一样的。脱离了实证的逻辑质疑,容易陷入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牢笼。
可能是中国普通劳动人民骨子里的良善吧,不会见死不救,也是我们和日本鬼子的区别。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不是助纣为虐的借口。
说到底,要求渔民协助救援,还是你的推测,没有任何证据支撑。
支持楼主,不去互扣帽子泼脏水,而是思考问题并且去对事实进行多方求证,从你引用的英方日方叙述中让我看到了更有逻辑更立体的事件经过
题目就是“事实是什么”,太大了。要是质疑这种级别的纪录片,那我也会要求一个纪录片级别的举证,而非转载或分析。电影里是找亲历者或博物馆资料,当事人的录音。我不会轻易相信楼主这样的文字,出处不可考。我想我这样的思维方式应该没有问题。英国历史学家Tony Banham的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的书,也只能是所有证据链中的一环,只能作为一方的文献。
太逆天了,所有的史料全摆在电影里了你不信,却用自以为理智的逻辑说出“合理的事实或许是”这种侮辱别人团队很多年努力的话,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阴谋论会盛行了……
懂哥理中客又来了
又在那胡编乱造,如果是汪伪政府在背后,为啥后面还留了三个送到重庆去,日方的材料,英方的材料基本都和纪录片所说的没有大矛盾,相反你的几次推测毫无根据,逻辑不通,简直不可理喻
说几句:
1、这个讨论是在一个极小范围(至多几十人看),不具备任何“宣传”或“诋毁”的意图,事实上即使有也起不到效果。所以希望少一些“诛心论”之类的参与。
2、这个帖没有改变任何人的想法,其论述和推理或许让你丰富了自己的思路,或许让你多了一个视角,或许让你更坚定你原有的信念,这都可以。但如果你觉得看了会让你生气让你难受,建议离开。世界那么大,何必费心来看影响心情的东西呢?
3、希望大家来讨论,尽可能从“论据”和“分析”来展开,少点情绪性或立场性的东西,坦率地说,我想让这里成为讨论该话题的“大学课堂”,有些喜欢擤鼻涕爱哭闹可以找更适合你的幼儿园,那里可以让你拿着木手枪扮演好人然后到处搜索坏人。说白了,这里谢绝低级认知和低级表达。
这个话题的讨论尚在途中,为了更好地继续,不得不说这几句。
哪些叙述你希望得到出处的?可以给你一些,这帖不是论文所以没有标明。
关于你的质疑,后面会直接或间接地叙述。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forum_topic/637705362/
楼主看下这个帖子
我看你是有点大病
这就是一种低级认知:正因为公共影响力大,才更需要被“质疑”。如果我错了,至多只能影响区区几十人;而一部影片错了,它的误导危害是极大的。
为什么许多新创的科学发现和阐述必须发在《science》或《nature》上才有权威?因为其他同行会“质疑”和“批评”,只有经历了这种“擂台”的发现才是相对靠谱的。
影响力越大,越需要接受“质疑”,这是常识。那些一看“大”和“广”就膜拜无条件相信的认知其实是低级的。
错误的,首先你的评论现在有六十条回复并且在评论区的热门前几,根据目前三万人的打分合理推测至少有上百人看过你的这篇“分析”,其次这部纪录片的title是“完全基于真实历史”,当然导演会对历史材料进行取舍,但是整部影片的逻辑是高度自洽的,你要反驳,可以,拿出哪怕一丁点的直接证据,不然被别人指责你就得受着,而不是自诩以“高级的认知”来为自己背书。
看了,等有空了回复你。
电影里其实交代了,但是一带而过。渔民用方言说看到海上有好多布,都去捞布,但是后来发现有人,又把布扔了救人。所以动机一开始应该是图财,后来被架在那里了,其实是被动救人,我觉得。
这个答主有理有据,起码比楼主的胡乱猜测好,质疑要基于事实和证据,而不是基于想象和猜测。不然神经病的逻辑可能是杀人的才是好人,按照他的逻辑推断,世界会是什么样。
关于楼主在另外一个帖子里回复,这个历史在wiki有,有百科不代表不会被遗忘,另外你会去搜索一个你不知道的词汇吗?在这部纪录片之前,你知道里斯本丸吗?可能我孤陋寡闻确实是第一次知道。
最后,人性的善禁不起推敲,人性的恶更看不到底线。
十四年前,在云南遇到德国青年谈论二战,他们表示很抱歉;但同样,十年前在南京遇到一个七十岁的日本老人,他却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且觉得二战是在帮助中国人,我也觉得挺罗生门的。
以及,停止射击确实是日本海军和陆军的一些理念不同。另外一个帖子里有人援引幸存者jack的内容,也佐证了这一点。但其实整个过程能看得出日本对生命的漠视。
要知道那里以前是有天后宫的,朴素信仰下的施救积德,需要什么理由吗?而且说日军驱动村民去救,有点脑洞大开不合情理,这解释不了为什么后面村民要冒死藏匿3个幸存者……
你真牛逼
不如你也散尽家财来探寻一下真相
帮你解释一下:
二战时期中德虽然相互宣战,但彼此没有实质性的战争和伤害。你和德国人谈二战他或许把你当旁观者,不介意很正常。如果是一个犹太人像你一样去找陌生的德国人谈论集中营的事(当然一般头脑正常的犹太人不会那么做),或许会是另一种情形。
看你说话有“判官”情结,但缺乏应有的逻辑能力也不懂表达善意,在“个体”与“群体”间不断偷换概念,或许你小时候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吧。
继续日本方面关于“里斯本丸”的叙述,大多内容影片没有提及。
1、“里斯本丸”当时的情形,除了运载俘虏1816人和日本陆军756人之外,还有押送人员26人(包括2名医护员)和76名船员。此外,还装载了400吨钨矿石和1676吨“缴获”的高射炮等军用物资。
2、没有诸如“病院船”之类的标志,船体漆成灰色,外观和当时的军用船、商船一样,无法区别。
3、针对万一遭遇海难的俘虏处理日本军部有明确命令和指示的:俘虏遇难时最好能全部救助,如果无法周全的情况下要尽力救助。
4、经田茂船长向日本军部坚持俘虏们必须每人具备救生器具,后来分发人手一个美洲木棉制作的救生衣,也能当作枕头使用。
5、英军俘虏在香港被关押期间,因为缺乏食物和药品,有75%的人患有白喉,痢疾、脚气等疾病。
分析如下:
1、“里斯本丸”号是混载了俘虏、押送人员、调防日本本土的陆军、船员和各种军事物资、矿石,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俘虏船,也没有区别性标志,后来受到美国潜艇攻击也就不难理解了。
2、受袭击后,日军并没有扔弃400吨的矿石和1676吨的各种物资,一定影响了被拖航的速度,也加速了沉船速度,是后来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佐证了我的观点,日军只是把俘虏当作财产看待,没有现代人一般共识的人道主义标准。
3、针对俘虏海难的“预案”是有的,从后来发生的事来看,是有执行的,执行度方面是大有问题的。
4、经田茂船长主张的人手一个“救生枕头”为后来减少英军死亡显然是有帮助的,这或许也是他后来作为战犯被轻判的原因。
5、俘虏在香港时大比例的患病影响了他们的体力,否则或许可以有更多的生存者。说个题外话题,二战时期日军对待俘虏方面,要远差于英美,人权其实是文明进步的高度标志。水到渠成的文明和模仿而来的文明其实还是有诸多区别的。
渔民朴素的善意,人性的角度是交代清楚了。但是有疑问的是为什么日本人看到渔民救援就停止射杀了,怎么怕世界看到,这里没有交代清楚,以及,三个英国战俘被救到重庆英国使馆,说了有媒体关注,然后就没下文了,怎么就后来“世人”都不知道这个事件,当时为什么就没有报道了?这个都没说
第一个问题其他好几个帖子讨论了,可以自查。第二个问题,解放前,香港媒体有报道,英方也向国民政府表示过感谢。解放后,彼此成了对立的双方,再加上国内接连动荡,渔民也不当回事,当然就没人知道,直到改开后,中英建交,有幸存者来东极岛表示感谢,政府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很好的科普贴,永远感谢那些赋予陌生人善意的人们,世界因此更美好了一点
相比你所说的抗日学生等知识分子,渔民才跟愿意救人,对于地处外洋岛屿,长年出海打鱼的人来说,互助是刻在本能里的
Wiki英文版可以佐证:Later, however, after some Chinese fishermen started rescuing survivors, the Japanese ships also rescued survivors.
不懂楼主为什么不愿意相信中国渔民的救援是出自朴素善良的本心
怎么会?渔民的朴素和善良和所有的人一样,如烛火之光,不增不减。此帖质疑的是导演把它夸大成夏日阳光,违背了一般事理。影片用动画描绘日军“屠杀”落水的俘虏,子弹穿越在海面上,此时渔民冒着枪林弹雨来营救俘虏们,这远比英国方面的叙述“更上一层楼”了。他和团队还策划14名战俘家属到东极岛上搞纪念活动,这已经超出导演的“工作”范围了。如果这些都能“策划”,那么影片中的许多内容也可能是被“策划”被“编辑”的,失去了纪录片“真实”的首要原则。导演以“纪录片”为名的拍了一部“故事片”(目的应该是奔着名利双收去的),其实是吹灭了烛火之光。后面的叙述和分析还在继续中,也会提及你的问题。
关于“里斯本丸”沉船时的日本方面的记叙如下:
1、10月2日第3船舱浸水严重,8点左右斯科瓦德中校指示冲破第二船舱的舱门,他们成功出舱后打开了第一船舱的门,但第三船舱因为已经没入海水中无法打开。根据一位船员的描述,船舱最后是被舱内的水压顶开的,一瞬间尸体和还活着的战俘喷涌而出。
2、此时船上还有日本方面的“监视兵”和船员,“监视兵”开枪并在8:55分全部撤往其它“救援船”,9:07分“里斯本丸”沉没。
3、日本的文献描述,日本军舰展开现场救援作业,共“收容”了644人(源自《第十三炮舰队战时日志》),附近的中国渔船也赶来救援。一部分俘虏游到了附近的岛上,10月3日有414人被日本海军救出并再次逮捕(源自《第十三炮舰队战时日志)。
日本方面的记录推断“845名俘虏溺亡,日本方面“监视兵”一人“战死”,一人失踪,随船陆军士兵一人“战死”。
4、救援上来后,有日本军人8人、船员1人、俘虏36人被运往上海医院,之后有16名俘虏不治死亡。
分析如下:
1、在沉船之际,日本显然没有把俘虏生命放在第一位,而是优先考虑日本的“监视兵”和船员的安全,也就是担忧俘虏暴动难以控制反噬日军。甚至可以大胆推测,日本方面做了沉船的预案:船沉没-人溺水-再救援的“安全程序”。
事实上,俘虏冲出来后日军开枪,两人“战死”,一人失踪,双方“互为死敌的关系”自始至终没有因为人道主义而动摇,侧面展示了战争的狰狞。
2、故意沉船让俘虏“事故性死亡”的可能性应该是不大,因为“监视兵”和船员坚守到8:55分,也就是沉船前的12分钟才撤离。如果日本策划要让俘虏随船全军覆没的话,拖船至离岛很近的浅滩区域就没有必要,会在远离岛屿的地方进行更隐蔽,也一定会让“监视兵”和船员更早一起撤往救援船上。
3、日本的救援描述提到了中国渔民的救援,但在人数统计时全部归为“日本海军”的救援。这种描述或许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日本认为中国渔民是协助他们而来,是被安排而来,是他们“预案”里的计划一部分;另一种可能是日本认为汪伪政府和他们是“一体”的,没有必要分开统计。事实上,汪伪政府名义上虽然是一个“独立政府”,但他有意无意地被忽略印证了其傀儡本质。
4、日本方面的叙述中,俘虏冲出船舱时有开枪记叙,打捞救援中没有开枪的记录,结合英国方面的描述,期间可能是有零星的个别的开枪,但如同影片动画制作的密集枪击应该是不存在的,一边救援一边开枪大屠杀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渔民冒着枪林弹雨打捞俘虏的可能性,渔民应该是在安全的环境下救援的,因渔民来了日军担忧形象停止枪击的“推测”来源英国那本书《里斯本丸沉没》作者自己的观点,影片导演用动画描绘了当时海面上“枪林弹雨”的场景,无疑是为了铺垫渔民的“大义和勇敢”。
看了15min 拒绝了 站在民族立场觉得片子立意点无法让我共鸣。香港的黑色圣诞节是怎么导致的 被殖民者抛弃后的入侵了3年多是如何度过的。。又是谁在给高分
知不知道香港被占领是因为那时候英国拒绝与老蒋共同抵抗主动放弃香港让它被占领的。在3年多的占领时间内同胞遭受的痛苦远超于那些英军。
这个也很感人了,不过于伟光正,就是合乎人性的善良。
他自己是主观臆测,他自己都这么说,然而最后信誓旦旦得出结论是搜集这么多资料的导演在胡说。。。。。。
楼主想通过自己给资助其他人读书说明自己很善良,你的这个行为确实善良,但是是可选择的善良。但渔民救人的行为,某种程度是出于一种本能,当你有能力救那么多溺水的人,救在眼前,真要去想要不要救为什么要救吗?最朴素的善良面前,就是救而已。朴素的人的本能。
你在想啥…看到中国渔民来救就停止射击是整个事件里最好理解的吧。1、这是战时,里斯本丸号的任务就已经很明确了只是经过中国押送【英国俘虏】和掠夺的货物到日本,而不是参与对【中】战斗,上级给什么任务自然就做什么事。2、里斯本丸号只是一个被征用的【货轮】(此处划重点),它压根不是军舰,也根本没法应对正面海战。英国俘虏是在任务内的标的物,这也不是在英国的海域,你射死几个无所谓。但是射杀当地老百姓那完全是另一个性质的事了,如果真的杀了老百姓,后续会不会引发当地驻军的反击?我们是有海上游击队的。要真打起来了里斯本丸应付不了啊,甚至会直接影响到送俘虏这个主要任务。
你代入一下,你就明白了。你是一个军人,现在你接到了一个任务,就是开一辆被征用的普通货车运送一批重要物资送到xxx目的地,你会一路穿越敌区,请问你是会选择速通敌区不要惹事尽快送达物资,还是会一路作战,没战斗也要挑起战斗,然后冒着物资没了的风险一路打到目的地?
另外,善良不是抽象的品质,而是具体的行为,你在一件事上的善良不能代表你在所有事上都是善良的,因为人是复杂立体的。你不会以为你捐助过小孩你就杀人放火也可以说是善良的吧?你在完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就对导演恶意揣测就是不善良的,你扯别的事也改变不了你这个行为的本质,人要学会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事论人。你对导演的指控几乎都是间接猜测拿不出一样直接证据
当然了,你就是打算用你救助山区小孩的这件事来为你此后人生中所有的行为做免责声明,那当我以上是在对牛弹琴
海上游击队?你横店出生的吧?请离开!
那么,日军有没有在最后留了几个日军把守射击想逃出去的。是不是也可以说,只有幸存者的证词,而日军并没有承认这一点,那么关于这六个日军的存在,就是一种“偏差式的叙述”。
如果这是有组织的救援,那么渔民面对的是日军的枪口,而且对方还是侵略者,依旧能被“动员”去救援,那估计动员者力度不小啊。
如果有那么多为什么就不会救了。看到有人遇难 就要冲上去救,不就是这样吗?
你提出了若干命题,但缺乏逻辑性与证据支持:
1. “此帖质疑的是导演把它夸大成夏日阳光,违背了一般事理。” 这是一句比喻,用“烛火”与“阳光”的夸张对比来暗示影片严重失实,但后续没有给出与“烛火”“阳光”对比相称的证据。
2. “影片用动画描绘日军“屠杀”落水的俘虏,子弹穿越在海面上,此时渔民冒着枪林弹雨来营救俘虏们,这远比英国方面的叙述“更上一层楼”了。” 影片中的动画里,渔民大规模救助落水者的主体画面中并没有日军开枪射击,“渔民冒着枪林弹雨来营救俘虏”是你对影片的误导性描述。
3. “他和团队还策划14名战俘家属到东极岛上搞纪念活动,这已经超出导演的“工作”范围了。”影片导演同时还是地球物理学家,组织了对里斯本号的海下探测,是否这也“超出导演的工作范畴”?是否一名医生就不能打网球,因为打网球超出了医生的工作范畴?这里的逻辑谬误相信作者自己能够发现了。“纪录片导演”这个身份不能限定一个人做什么,而只能限定“他不能在影片中修改事实”。导演恰恰真实地呈现了整个纪念活动的过程,完全符合纪录片导演的职业诉求。
4. “如果这些都能“策划”,那么影片中的许多内容也可能是被“策划”被“编辑”的,失去了纪录片“真实”的首要原则。”再一次的逻辑谬误:纪念活动的策划被真实呈现在电影中,作者利用“策划”一词的中文多义性,替换为“虚构”含义来暗示影片内容的非真实性。从“导演组织了一场纪念活动”推出“导演可能虚构了影片内容”,借助“策划”一词暗度陈仓,逻辑链崩坏,令人遗憾。
5. “导演以“纪录片”为名的拍了一部“故事片”(目的应该是奔着名利双收去的)”在没有给出任何实证证据与有效推理下做出了一个夸张的指控“故事片”,进而做出诛心之论“目的是名利双收”,完全丧失了理性讨论的基本范式,或许这才是作者自身的意图投射?
我觉得日本人射击的地方离东极岛有距离,所以中国渔民没在怕的。然后日本人停止射击,是因为怕被救的人揭发他们虐待俘虏的罪行,这个电影里有说,我也看过很多二战相关历史书籍,觉得说得通。日本人就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你没发现吗?不管你说的多么有理有据,这个畜生楼主都能以拙劣的春秋笔法扯淡回去,装作摆事实讲道理的样子,实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对导演满满的恶意和构陷,典型的婊子牌坊。他这种畜生在豆瓣很多,都是那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你越认真的回复它,它越起劲,最好的办法就是甭搭理它的妖言惑众,它自然就沉了。
楼主有点太抽象了,日本维基都承认的中国渔船也出动救助,怎么到你这边变成了日本军方强逼渔民救助了啊😅😅
来了个师爷,不是来讨论事件,条条都为“辩护”而来。导演声称卖房拍片,用在了“策划”情节和“制作”故事上,略微质疑了一下,师爷居然说这才是“纪录片导演的职业诉求“,哈哈,不知“纪录片的职业诉求”是不是还包括请师爷请托请打手?师爷还是回去再好好看看影片中俘虏落水那一段就能清楚什么叫“误导性描述了”。其实我也想问师爷,拍这部纪录片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组织海下探测啊?否则就无法证明该事件发生在浙江了吗?导演在影片中叙述花钱雇“侦探社”寻找船长经田茂后人的信息,称因为到处找不到相关资料。而事实上经田茂的信息随手可得不用话一分钱(可参阅我在帖中关于经田茂的叙述),师爷你能说说为什么吗?或许你知道内情,你具备卓越的逻辑能力和职业素养,你来分析一下吧。
打手?请离开!
叙述了,你可能漏看了,接着还有分析。
关于“里斯本丸”沉船时的日本方面的记叙如下:
1、10月2日第3船舱浸水严重,8点左右斯科瓦德中校指示冲破第二船舱的舱门,他们成功出舱后打开了第一船舱的门,但第三船舱因为已经没入海水中无法打开。根据一位船员的描述,船舱最后是被舱内的水压顶开的,一瞬间尸体和还活着的战俘喷涌而出。
2、此时船上还有日本方面的“监视兵”和船员,“监视兵”开枪并在8:55分全部撤往其它“救援船”,9:07分“里斯本丸”沉没。
3、日本的文献描述,日本军舰展开现场救援作业,共“收容”了644人(源自《第十三炮舰队战时日志》),附近的中国渔船也赶来救援。一部分俘虏游到了附近的岛上,10月3日有414人被日本海军救出并再次逮捕(源自《第十三炮舰队战时日志)。
日本方面的记录推断“845名俘虏溺亡,日本方面“监视兵”一人“战死”,一人失踪,随船陆军士兵一人“战死”。
4、救援上来后,有日本军人8人、船员1人、俘虏36人被运往上海医院,之后有16名俘虏不治死亡。
重申一下:
1、此帖是私人领域,没有改变任何人想法的意图,小范围探讨性质,带立场或利益来的请绕行。
2、公共场合交流,正常人有个常识:反对是有门槛的,至少对话题有基本知识——此帖涉及历史知识,如果缺乏基本历史知识也请绕行;此帖涉及社会问题,需要有一定观察能力、相关经验和阅历。
总之,是有门槛的,谢绝低级水平和利益相关者。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