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第一次7.5 第二次7.6:在对表演的强调上比前作提升了不少,观众能比较清楚感受到政治风险与身份置换(也是对前作的延续)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文本上更喜欢王欢写的前半部分,对当代艺术与沈茶心态的调侃与分析,似乎比较准确且贴近于越来越紧迫的现实。而回应当下的紧迫感就意味着难以真正形成有体系的结论,可能也是为什么下半部分存在一些过度表达中的模糊性,缺乏广泛的说服力。“表达过多”首先比较吻合艺术家一直以来... 第一次7.5 第二次7.6:在对表演的强调上比前作提升了不少,观众能比较清楚感受到政治风险与身份置换(也是对前作的延续)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文本上更喜欢王欢写的前半部分,对当代艺术与沈茶心态的调侃与分析,似乎比较准确且贴近于越来越紧迫的现实。而回应当下的紧迫感就意味着难以真正形成有体系的结论,可能也是为什么下半部分存在一些过度表达中的模糊性,缺乏广泛的说服力。“表达过多”首先比较吻合艺术家一直以来的絮语风格,其次他试图在下半部分回归到贯穿他创作脉络的一些主题,比如创造“泛萨满化”的体验、历史回魂的角色演绎、历史与当下的趋同性(不过使用档案照片以及用旁白指明或许过于直接了一些)。 (展开)
OCAT
用《堤》的手法做了个“十分钟带你看完《假面》”。 作为对照的那段现实情节实在是太啰嗦掉价了,反而更加衬托出伯格曼的不朽……
《审问》内心的思维博弈与情感困境,审问和反审问交织蛛网博弈,这部特幽默,最后来了个想尽快结案,像一个你抓错的犯人结束这段审问关系,坦白与质疑也回归到现实。
very impressive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0条)
订阅审问的评论: feed: rss 2.0
审问的短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1 有用 Pincent 看过 2024-03-15 01:07:44 湖北
第一次7.5 第二次7.6:在对表演的强调上比前作提升了不少,观众能比较清楚感受到政治风险与身份置换(也是对前作的延续)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文本上更喜欢王欢写的前半部分,对当代艺术与沈茶心态的调侃与分析,似乎比较准确且贴近于越来越紧迫的现实。而回应当下的紧迫感就意味着难以真正形成有体系的结论,可能也是为什么下半部分存在一些过度表达中的模糊性,缺乏广泛的说服力。“表达过多”首先比较吻合艺术家一直以来... 第一次7.5 第二次7.6:在对表演的强调上比前作提升了不少,观众能比较清楚感受到政治风险与身份置换(也是对前作的延续)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文本上更喜欢王欢写的前半部分,对当代艺术与沈茶心态的调侃与分析,似乎比较准确且贴近于越来越紧迫的现实。而回应当下的紧迫感就意味着难以真正形成有体系的结论,可能也是为什么下半部分存在一些过度表达中的模糊性,缺乏广泛的说服力。“表达过多”首先比较吻合艺术家一直以来的絮语风格,其次他试图在下半部分回归到贯穿他创作脉络的一些主题,比如创造“泛萨满化”的体验、历史回魂的角色演绎、历史与当下的趋同性(不过使用档案照片以及用旁白指明或许过于直接了一些)。 (展开)
1 有用 SH3056 看过 2019-04-20 15:17:33
OCAT
1 有用 字母君 看过 2018-09-24 20:02:31
用《堤》的手法做了个“十分钟带你看完《假面》”。 作为对照的那段现实情节实在是太啰嗦掉价了,反而更加衬托出伯格曼的不朽……
0 有用 漁沢子 看过 2023-12-08 18:14:59 北京
《审问》内心的思维博弈与情感困境,审问和反审问交织蛛网博弈,这部特幽默,最后来了个想尽快结案,像一个你抓错的犯人结束这段审问关系,坦白与质疑也回归到现实。
0 有用 帕特不知道 看过 2018-12-09 14:55:52
very impres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