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阻挡 短评

热门 最新

13 康报虹 看过 2019-09-24 09:54:21

白石和弥的镜头中满是他对尊师若松孝二的崇敬、对「若松制作」公司的感激和对粉红电影时代的迷恋,电影中那些充满活力的人和日子让人不禁感叹“拍电影真好啊”,也迫切地想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若松制作」的故事,不管他们是否被记得或者书写。 如果说富有现场感的手持摄影和黑白影像的插入是在向尊师致敬,那么选择通过一位少女切入到那个女性被符号化、供男性消费的电影浪潮中则可谓是神来之笔,在肉欲和暴力野蛮流窜、肆意冲撞的昏暗房间内,她被消解了身份和性别(边缘化、男性化),直到影片结尾——当若松孝二开始拍摄左翼革命电影时,她才“变回”女性,像普通女孩子一样找妈妈哭诉,当然代价也是惨痛的。

0 megaclaudiolis 看过 2023-07-26 21:25:09 河北

没有时代感。这种综艺型喜剧男演员不要尝试传记男主了吧,真的很灾难

0 超cute侠 看过 2019-10-05 20:55:27

不是想象中要拍摄若松组就去展示情色或者政治的激烈面,本片选择了一个女副导的视角去参与到影史中,借她的眼睛去看若松孝二足立正生荒井晴彦这么一帮人投入到电影中的状态,无论是委曲求全拍商业片的无奈,还是拍激进艺术片不叫好也不叫座,这些困境放在现在依然存在,可凭着一腔热情以及强烈的表达欲这帮人还是坚持了要喊开麦啦,白石和弥就是抓住了这股冲劲儿谱写了若松组的青春,结尾致敬恩师的字幕打出还读出了一丝羡慕的意味。

1 牛排口味的饼干 看过 2019-04-08 22:52:41

1. 抛开题材看是普通的商业电影,黑白的摄影现场还原画面只有形式感。其他也就那样了。2. 时代确实还是不同了,六七十年代的运动时想得都是命运,国家,正义什么的 如今剩下的依然还是个体。把目光聚焦到めぐみ,也是一个女性在特定年代特定行业里的特殊体验可以成为话题的原因吧。可惜导演本身只相信电影不相信女性。最后部分めぐみ的自杀连門脇麦都撑不起其中的情景感情。3. 映画はここまでできるか。いや、このままだとこれしかできない。简单来说,若松看了应该会生气的片?

1 超人叔叔 看过 2019-09-18 23:30:33

单就经典镜头复现来说已经赚足了眼球 从另一个层面叙述了导演在画面处理上的魔力

2 奈特 看过 2019-10-25 16:06:31

看的时候有点伤心,真正有才华的人尽管从不看书不看电影,导出的电影也很有趣精彩,为什么呢,天赋拉开的差距真的无法简单地用努力补足吗,太伤心了

0 HeKu 看过 2022-02-18 12:22:15

ここには映画と青春があった でも私はなにをみつけたんだろう

0 frozenlake 看过 2022-05-12 14:12:48

拍得有点无趣 但传递出的感情太真了

2 文森特九六 看过 2019-09-20 00:34:11

白石的创作动机(暂且称之为“野心”)并非局限于为若松和大岛们立碑致意,将恩师的传记拍作一部恩师的作品,了却自己生不逢时只能拍摄流行电影(当年连圆谷特摄都能产出在酒桌上被称赞的神回《我的故乡是地球》)未能如长辈们一般挥斥方遒之心愿(亲自出演三岛;足立正生客串),宛如“若松制作”的精神交接,虽可能是虚空的自我告慰,但终于心安。

0 阿树 看过 2019-10-27 22:57:38

60s~70s青春映畫,惠的死象徵著「青春的終結」。Arata的若松太出戲了,在還原時代氛圍上像是一篇同人文(希望導演去看一下『無伴奏』)。但門脇麥真靈!

0 vyan 看过 2020-01-18 12:59:31

门胁麦是演技超好的若手女优,但如果继续拍这种不知所云的三流电影,感觉迟早会被毁掉。

0 程小挑 看过 2021-07-30 00:14:31

天台那段很好

0 通叔 看过 2020-02-05 17:28:42

进入理想然后迷途最后跳崖?

1 左胸上的吸盘 看过 2020-06-05 02:23:14

“电影难道不该让那些对活人、政治、世界都没兴趣,只对色情有兴趣的人们看了以后,心里也能有所触动吗?我想看到的是,能让世间硝烟四起、人们各个眼神炯炯的世界,而我却做不到"。视角始终绑定在若松军团周围,对纷乱外部环境和戛纳电影盛会都持回避态度(不单是成本局限),足立正生的敏锐豁达,戏份相对较少的若松的刻薄不可亲近、始终在自己强韧的轨道上运行,大岛渚、荒井晴彦等人物都各有面目,至于若松革命粉红电影随时代而去略显悲凉的宿命感,则透过副导演女主角的感受来承载——她被若松认定缺乏导演才能、一直拒绝女性身份却在怀孕后遭男友冷对待,片尾放映车昂扬出发,但女主角的自杀已奏响挽歌,只不过这段情绪表演和全片氛围不太搭。门胁麦的表演还是很好的,看着不动声色可情绪层次丰富。黑白场景还原,民谣配乐好听,站在屋顶撒尿

0 sam 看过 2019-10-21 21:42:42

3.5 女性副导的切入在今天看来可能有其现实意义,但片子里真没起到太多作用,何况死的生硬。稀散的段落对影迷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回忆录集锦,也让每个人物都平了点。不过这帮人的质感我还是吃的。

0 楚翰彻 看过 2019-09-21 20:41:38

边缘题材、先锋影像和主流叙事实现了有机结合,在历史定论中撕开了一道缺口,主人公像是所有“最先牺牲的战士”那样,成为介于平淡与唯一间的绝唱。个人不太喜欢结尾资料性的升华,但奈何技术层面实在做的实在太好,且主观上非常理解这种非作者思维的作者情怀。PS:门胁麦演得真好。

0 闪电杰克 看过 2020-08-06 22:57:17

居然是关于粉红映画导演若松孝二的传记片,不过没有沾染半点匠气,依旧是白石和弥的灵动与闲散。视角是从副导演小惠出发,兼带展现了若松制作团队的全员风貌,画内黑白画外斑斓、以及几个团员相聚打发时光的场景挺令人印象深刻,虽是青春的脸庞,却又不止是流俗的青春感。服化道还原程度不够,略出戏,故事结构铺排也稍显随心所欲了。

0 恩来居士 看过 2019-01-15 23:19:21

年初刚去过新宿黄金街的渚酒吧,9月底渚ようこ去世,10月这片上映。若松プロ真的很爱井浦新,但他的演技就……

1 hellst 看过 2019-01-16 19:24:04

在若松电影里演过三岛的Arata演若松在电视上看到三岛切腹前的演讲()

0 唐朝 看过 2019-09-25 14:14:25

六七十年代,日本电影届基本是左派思想的宣传阵地,排头兵肯定是足立正生、若松孝二、大岛渚。若松孝二制作所与其说是电影创作中心,不如说是电影抗争中心,实践了戈达尔所谓的“政治地拍电影”,就算是拍粉红片,也是手段之一,若松甚至不在意场景细节,如穿帮,人是最主要的。影片串联了1969—1971年日本重要的左派运动:全共斗、反日美安保、赤军(足立正生1971年加入)。若松和足立积极投身于用电影改变世界的战斗,但本片的视角是从若松的助理女导演展开,以一个理想成为导演的人观察另一群以电影对抗世界的理想家。她跟若松拍摄了大量粉红电影,影片再现了当年拍片的一些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