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预告片
比张凡夕同类型短片优秀太多了
童貞くさいな
3.5 在手持摄影的记录下,所有能够掌控的视线都局限在这个摇晃的“框图”里。看似无序的回溯都好像赋予段落深刻的记忆,或许也正因如此人物在伪记录的「形式」里逐渐失去自身附带的“作用”。眼前流淌的一切已经不知该如何定义,文本在零散的素材的介入下逐渐朝着影像内部方向侵进。而在摄影机的主观视角里摄取的对象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当摄体落到某一个个体时,个体与空间所反映出的融合度变得模糊。真正想要捕捉其对象的主体... 3.5 在手持摄影的记录下,所有能够掌控的视线都局限在这个摇晃的“框图”里。看似无序的回溯都好像赋予段落深刻的记忆,或许也正因如此人物在伪记录的「形式」里逐渐失去自身附带的“作用”。眼前流淌的一切已经不知该如何定义,文本在零散的素材的介入下逐渐朝着影像内部方向侵进。而在摄影机的主观视角里摄取的对象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当摄体落到某一个个体时,个体与空间所反映出的融合度变得模糊。真正想要捕捉其对象的主体性又到底是什么?在实验化风格不断嵌入影像当中时,属于自己的表达又会是什么... (展开)
第一个镜头最美,是水波也是浪花(不比《罗马》那个生硬的比喻要生动吗?),是视角的倒转也是记忆的倒转,语调是重述却假作进行时,纪录片的纪实性被瓦解剔除了“实”,剩下“纪”,之后就是对素材的重构、写作,外文本嵌套里文本,里文本入侵外文本,不断做维度扩容的虚张声势,最后落点迷影情结撒手落幕,在这片有所有新手创作者的激情和懒惰。
挺好之余又让我感觉未来渺茫(类似看完上田慎一郎的摄影机不要停后的感受),不是说岩切不行,意思他太这代日本年轻人。打个比方园子温不管怎么拍迷影,是有现实性做基点支撑,因而诞生源源不断的政治性供他持续创作。岩切这两部首作都是以早大映研做题眼,只在影像内部自耗;又是电子影像世代生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虚拟性的不断 looping, 类似 Fisher 讲的那种后现代的无限 haunting. 猜想他真正见... 挺好之余又让我感觉未来渺茫(类似看完上田慎一郎的摄影机不要停后的感受),不是说岩切不行,意思他太这代日本年轻人。打个比方园子温不管怎么拍迷影,是有现实性做基点支撑,因而诞生源源不断的政治性供他持续创作。岩切这两部首作都是以早大映研做题眼,只在影像内部自耗;又是电子影像世代生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虚拟性的不断 looping, 类似 Fisher 讲的那种后现代的无限 haunting. 猜想他真正见识到日本电影产业生态后的首作会决定了他往作者还是往类型片神棍的方向走。相比之下,可能他学妹首藤凛的处女作还更让我看得到希望一些。 (展开)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1条)
订阅花经风雨的评论: feed: rss 2.0
花经风雨的短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0 有用 把噗 看过 2020-05-06 13:45:27
比张凡夕同类型短片优秀太多了
0 有用 离净语 看过 2020-04-08 21:21:11
童貞くさいな
5 有用 NanSLi 看过 2020-04-17 17:56:00
3.5 在手持摄影的记录下,所有能够掌控的视线都局限在这个摇晃的“框图”里。看似无序的回溯都好像赋予段落深刻的记忆,或许也正因如此人物在伪记录的「形式」里逐渐失去自身附带的“作用”。眼前流淌的一切已经不知该如何定义,文本在零散的素材的介入下逐渐朝着影像内部方向侵进。而在摄影机的主观视角里摄取的对象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当摄体落到某一个个体时,个体与空间所反映出的融合度变得模糊。真正想要捕捉其对象的主体... 3.5 在手持摄影的记录下,所有能够掌控的视线都局限在这个摇晃的“框图”里。看似无序的回溯都好像赋予段落深刻的记忆,或许也正因如此人物在伪记录的「形式」里逐渐失去自身附带的“作用”。眼前流淌的一切已经不知该如何定义,文本在零散的素材的介入下逐渐朝着影像内部方向侵进。而在摄影机的主观视角里摄取的对象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当摄体落到某一个个体时,个体与空间所反映出的融合度变得模糊。真正想要捕捉其对象的主体性又到底是什么?在实验化风格不断嵌入影像当中时,属于自己的表达又会是什么... (展开)
3 有用 花地 看过 2020-04-14 16:16:02
第一个镜头最美,是水波也是浪花(不比《罗马》那个生硬的比喻要生动吗?),是视角的倒转也是记忆的倒转,语调是重述却假作进行时,纪录片的纪实性被瓦解剔除了“实”,剩下“纪”,之后就是对素材的重构、写作,外文本嵌套里文本,里文本入侵外文本,不断做维度扩容的虚张声势,最后落点迷影情结撒手落幕,在这片有所有新手创作者的激情和懒惰。
4 有用 Methy 看过 2020-04-08 23:06:50
挺好之余又让我感觉未来渺茫(类似看完上田慎一郎的摄影机不要停后的感受),不是说岩切不行,意思他太这代日本年轻人。打个比方园子温不管怎么拍迷影,是有现实性做基点支撑,因而诞生源源不断的政治性供他持续创作。岩切这两部首作都是以早大映研做题眼,只在影像内部自耗;又是电子影像世代生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虚拟性的不断 looping, 类似 Fisher 讲的那种后现代的无限 haunting. 猜想他真正见... 挺好之余又让我感觉未来渺茫(类似看完上田慎一郎的摄影机不要停后的感受),不是说岩切不行,意思他太这代日本年轻人。打个比方园子温不管怎么拍迷影,是有现实性做基点支撑,因而诞生源源不断的政治性供他持续创作。岩切这两部首作都是以早大映研做题眼,只在影像内部自耗;又是电子影像世代生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虚拟性的不断 looping, 类似 Fisher 讲的那种后现代的无限 haunting. 猜想他真正见识到日本电影产业生态后的首作会决定了他往作者还是往类型片神棍的方向走。相比之下,可能他学妹首藤凛的处女作还更让我看得到希望一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