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重复絮叨了很多以前说过的内容,再想到了什么再随时修改吧~
————————
《风起长林》的混搭中古设定,我已经吐槽过很多了。但设定说到底是皮囊,这部剧骨子里的价值观,感觉是相当现代的,请试为诸君剖陈一二。
首先,最明显的,当然是对女性的尊重。两部《琅琊榜》,女性角色的戏份都不多,感情戏也少,但就这么点戏份,却能拍得让人印象深刻。虽然女性角色只是起辅助作用,但却并非感情戏的附庸,更没有什么误会、猜疑、嫉妒的狗血梗。这方面第二部比第一部更上一层楼,蒙浅雪、林奚、荀安如性情各异,但都自有怀抱。尤其林奚的角色,承担着“济世救人”这个和“家国天下”交相辉映的价值观,不仅有温暖的一面,更有坚硬的一面。赤霞镇上的“不走”,琅琊山下的“不留”,琅琊山顶的“不等”,如同第一集出场时箭头落入铜盆,铿然有金石声。而与之相应的,萧平章与萧平旌,也堪称男女平等的标兵模范了。平旌那一句“若是女子之功不能为天下人所知,如今这偏见如何能改”,搁到现代戏里,也要算是清流台词。在大哥大嫂的感情戏里,我们看到小雪一路受着平章的保护,最后时刻却舍己成全;在平旌和林奚的感情戏里,我们看到在平旌颠簸动荡的人生中,林奚的胸有丘壑,实际上让她成了平旌的依靠。写出这样的感情,让它丰满、温润、深入人心,实际上也就是种下了变革的种子。
其次,我认为是从个人出发的、基于对等原则的伦理观。这一点可能需要多解释几句,也欢迎读者诸君提出辩驳。很多人说,《琅琊榜》表现的是传统的儒家理想,我却觉得似是而实非。所谓儒家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也包含着绝对的教条。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规矩是从身份来的。但在《风起长林》里,我们看到的君明臣贤,兄友弟恭,却是从人物本身的性格里散发出来的魅力,恰好体现在这些人伦交往上。平章上琅琊阁,平旌飞扑过去,我们对这对兄弟的第一观感,是他们的感情深厚,而不是礼让有节。我们想到萧歆,会首先觉得他是一个好人,然后才想到他是一个能信任臣下的好皇帝。这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觉得有非常微妙,然而又是极端重要的区别。自清代以来,启蒙思想家们之所以要“冲决网罗”,把三纲五常打破,原因就在于这里面暗含着极端的不对等。戴震说“以理杀人”,是“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可谓知言。在剧中,我们看到所有的人伦关系,只要是好的,都是相互敬爱,不存在单方面的颂扬。与其说这里表现了儒家的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义,不如说表现了拥有通情达理、温和慈爱的理想人格的个人,是怎样做别人的父亲、儿子、兄弟、丈夫、妻子、恋人、朋友。我们看着剧中人物履行着传统伦常的仪式,却觉得异常亲切不拘束,我认为原因正是在此。
再者,我认为《风起长林》表现了一种积极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常被看成是自私自利的同义词,但真正的个人主义,其实是明确自我与他人的界限,不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追求超越性的价值。所谓“家国天下”,“长林风骨”,正是这样超越性的价值。长林军的护卫北境,只是通过几场战斗来表现,其实相当表面,所谓敌人入侵之后的烧杀抢掠,都被对话一笔带过。真正动人的是主要人物的几个决断瞬间。平章放弃求生的机会,平旌甘心担起兄长遗下的重担,取舍之间,最见风骨。老阁主对平旌说,他选择担负的,都是他的本心。而最后平旌也的确在他个人的心愿和责任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另外,剧中在许多抉择关头,都是个人意志有最终的决定权。平章选择舍弃自己,小雪虽然万般不舍,仍然尊重他的决定;平旌和林奚之间,从来不试图改变对方;九先生承袭了老阁主的交友之道,只要对方询问便言无不尽。最深刻的感情,从来通过尊重对方的意志来实现。而结局处在太后灵前平旌对元时的一番话,更是把个人意志的重要性,明白点透。
最后,我觉得《风起长林》在家国天下的主题中,有意识地融入了(相对)多元的价值观。以家国为念,未必是没有私心,也未必是时时刻刻,都把家国摆在第一位。即使是“忠义之魂”代表的老王爷,在生命的最后,也想卸下儿子肩上的重担。作者似乎也有意淡化绝对的家国观念,用正面形象表现惠王和阮英,让平旌在侦查敌情时说出”大渝民间和咱们也没什么不同”,都是体现。平章说到惠王之死,称“在北燕国内,总还有一些人,想要知道真相”。这句话让人想起《琅琊榜》,也暗暗提醒观众,在家国之外,还有人性,还有文明,这些也都是超越性的价值,同样崇高。“萧爱国”和“林济世”各自所最珍视的东西,甘心为之献身的东西,在剧中或有缓急的不同,但是否真有轻重的差异?平旌对林奚所说的那句“你比我要强太多了”,是最深挚的情话,但也绝不仅仅是一句情话。
以上所有这些,一言以蔽之,就是“尊重个体”。而当用心刻画出具有美好性情的人物之后,另一位朋友说过的“教科书般的情感示范”也就水到渠成了。《风起长林》最宝贵的地方,正是这些温润的感情。至于所谓“效忠君上”与“以天下为己任”之间的区别,其实不是古装设定下能够真正好好讨论的。整部剧里,对权力的运作方式都采取了虚化的处理,而离开了对权力运作方式的讨论,也就不可能有对合法性的讨论。剧中的处理,跳过了“大义名分”,已经是非常现代的观念,而元启基于未来假设的“成王败寇”,则是纯粹的耍流氓了。平旌那句“数十万的军民百姓,在你眼中不过就是进阶之梯,你居然还敢问自己为什么没有执掌天下的资格”,其实已经击中要害。当然,他的话,也只有在具有了现代意识的观众眼里,才显得有分量。如果“人民”都不把自己的命当成一回事,又怎能寄望于萧元启这样的主君,会真的考虑天下人的福泽呢?
当然,《风起长林》颇具现代意识的灵魂,和它力求古趣盎然的皮囊,并不总是和谐。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对政治相关剧情的幼稚、文官形象的缺失感到不满。这些缺点,或许正因为作者心目中只有亲切的家庭,却没有森严的宗族,故而完全没有刻画古代政治中起关键作用的“血脉正统”和“门阀势力”,剧情安排便难免有些飘忽。既要旧瓶装新酒,又要形神兼备,这需要很多巧思和学识,才能弥缝周全。作为观众求全责备,是期望殷殷,想看到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如果真不能两全,至少在我看来,“神”比“形”重要。封建宗法社会的政治运作,正史中比比皆是,已无须在架空世界里重看一遍,但“教科书般的情感示范”和光风霁月的人格,却是不嫌多的。更何况,正因为这个现代的内核,《风起长林》这样的故事也帮我们披拣出了传统中那些仍然还有生命力的东西。这些大都无关宗法秩序,却和个人心性大有关系。比如“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同理思维,《蝉赋》里的“贞士之介心”,“慈故能勇”的英雄主义,“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人格淬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弘毅,“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的君子之强。
————
最后,决定给《风起长林》打个5星。4星给剧,1星给魔怔了一样打了不知多少字的自己。
长评区备份:
最赞回应
楼主作为理工狗,文史知识真的库存强大,其实令我触动的是楼主的心态。不求全责备,很温柔的面对这部剧的不足。可以有一百种词句来批判这部剧的各种槽点,很多人讨论到最后,甚至怀疑自己起初为什么追这部剧。但楼主一直是娓娓道来自己看到的感动。因为榜二第一次混讨论区。了无遗憾。这部剧值得几星,完全不重要了。
编剧一直没有回避对谁应该掌握最高权力,由谁判断怎么判断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也足够引发思考,在古装剧的背景下能做到这样,很棒很现代。
这篇“阅读理解”满分,完美归纳了大家一直在说的情怀,以及这剧最打动人的点。
楼主提到的这种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其实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实萧平旌有点像儒家的鲁仲连,国家出于为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功成之后悄然身退,值得成为儒子的典范。楼主说到风起长林传达的现代价值观,其实应该加上一个限定,那就是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观。说到价值观,现代社会经常被提起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所谓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私以为西方的价值观很多的都是流于形式,真正的价值不知所剩几何。一直认为中华文化在哲学上的高度是远高于西方的。平旌抗住压力斩落大渝皇属军,老王爷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制造党争。这种格局的高度真的不是一般的高。像琅琊榜这样的剧,看过之后真的给人非常多的正面的思考,远比很多美剧所传达的一些扭曲的价值观要强的多。
我觉得这个是谁都没办法给出答案的,就像平旌说:陛下的未来还是未知之数。从第一部,因为一个多疑的皇帝,对身边的人的猜忌,才有了后续的悲剧。而到了第二部,有一个亲切友善的皇帝了,却还是有其余大家没想到的事发生。尤其最后平旌和元启的对话,平旌没有坚定的回答元启,看完剧,有点不舍,因为很多东西没有答案,因为答案在将来,但是我们我们没办法事事清楚,所以平旌交代了岳将军关于东海的事,而不是亲力亲为拿回东海再走,他也没有辅助元启成为明君之后再走。万事不由人,尽力就好,不许太过执着!
这篇“阅读理解”满分,完美归纳了大家一直在说的情怀,以及这剧最打动人的点。
编剧一直没有回避对谁应该掌握最高权力,由谁判断怎么判断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也足够引发思考,在古装剧的背景下能做到这样,很棒很现代。
顶,楼主太棒了
好,写到长评里面吧
真好,顶。
楼主作为理工狗,文史知识真的库存强大,其实令我触动的是楼主的心态。不求全责备,很温柔的面对这部剧的不足。可以有一百种词句来批判这部剧的各种槽点,很多人讨论到最后,甚至怀疑自己起初为什么追这部剧。但楼主一直是娓娓道来自己看到的感动。因为榜二第一次混讨论区。了无遗憾。这部剧值得几星,完全不重要了。
>赤霞镇上的“不走”,琅琊山下的“不留”,琅琊山顶的“不等”
还有大同府的“不去” (平旌要去探梁萌萌,说“今夜月华如水,咱们去赏月如何”?林奚:“不去” 顿了一顿“今天是初一,哪来的什么月华如水。”笑死我了)
顶一个,看着舒服.
好帖,为了榜2混豆瓣,值了
给你这篇文字打5🌟
楼主写得真好👏👏👏 坚定了我打五行得决心,原本看完结局想打四星的。
是五星啊😄,作品确实有瑕疵但楼主总结的中心思想到位,而且是目前大部分影视作品里没有的,虽然是古装剧,但许多精神领先了太多现代剧。👍👍👍👍
我觉得这个是谁都没办法给出答案的,就像平旌说:陛下的未来还是未知之数。从第一部,因为一个多疑的皇帝,对身边的人的猜忌,才有了后续的悲剧。而到了第二部,有一个亲切友善的皇帝了,却还是有其余大家没想到的事发生。尤其最后平旌和元启的对话,平旌没有坚定的回答元启,看完剧,有点不舍,因为很多东西没有答案,因为答案在将来,但是我们我们没办法事事清楚,所以平旌交代了岳将军关于东海的事,而不是亲力亲为拿回东海再走,他也没有辅助元启成为明君之后再走。万事不由人,尽力就好,不许太过执着!
好贴!
顶
不激动动哈。
古今中外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编剧写了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古代故事,虽然不是正剧,但因为直面了这个问题并留下了让观众思考的空间,就绝对不是一个轻飘飘的网络文学古装偶像剧了。
这份立意是比很多现代剧还要高的,难得的是并不说教。
非常的现代非常的文明
说的假大空点,就是人文关怀
关于结局,的确不是完美,但我真不能理解觉得元启洗白了。他从头到尾除了在背后捅刀方面比较有出息,哪里体现出能力了?
我个人觉得第二部好于第一部,滋味更醇厚。第一部更让观众“舒服”,虽然最后是悲剧;第二部是好结局,但其实让人不胜怅惘。红尘自有波澜,平旌也再不是过去那个少年郎了。
说得好!把我语言欠缺说不出来的都给表达了!!
狄明的发问,还有元启发问,平旌的回答,再加上成王败寇本来也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所以倒也不是元启洗白了,只是部分观众认同他的观点罢了。
十周失守并没有具体画面主角也未参与,瘟疫观众相对来说印象深刻,再加上刚处置了太后,所以可能大家觉得元时确实是黄口小儿还昏庸。
代入感的问题吧。
嗯,我觉得最后代入元启的,和中段代入长林府对荀家切齿痛恨的,大概同一心理。我都没有,大概还是,入戏不够深吧2333
我也觉得第二部更让人回味。一结束主角大仇得报,朝政清明。二结束不知道主角能不能真的逍遥一生,大梁感觉会命不久矣。
一讨回正义,讨回了就结束了。二维护正义,怎么让正义延续下去是持续到今天还存在的问题。
楼主提到的这种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其实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实萧平旌有点像儒家的鲁仲连,国家出于为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功成之后悄然身退,值得成为儒子的典范。楼主说到风起长林传达的现代价值观,其实应该加上一个限定,那就是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观。说到价值观,现代社会经常被提起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所谓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私以为西方的价值观很多的都是流于形式,真正的价值不知所剩几何。一直认为中华文化在哲学上的高度是远高于西方的。平旌抗住压力斩落大渝皇属军,老王爷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制造党争。这种格局的高度真的不是一般的高。像琅琊榜这样的剧,看过之后真的给人非常多的正面的思考,远比很多美剧所传达的一些扭曲的价值观要强的多。
我也是这么想的,榜一虽然看得爽,但剧情之外真正打动我内心的地方少得可怜,但榜二一登场,那抹悲剧的氛围一直延续到剧终,感动之余,还有创作者对制度,对个人选择,对伦理价值判断的思考,实际都是现代的价值考量,放在架空的历史背景中,其理想主义的色彩愈加清晰。
仅仅因为剧情和瑕疵就否定这部剧的观众,你们真的错过了很多值得欣赏和思索的感动。
顶
楼主好棒啊,写出了俺心中所想,顶贴
我觉得你对西方价值观有点误解,或许是不够了解。我这里只说我自己的观点,正文里提到的“积极的个人主义”,其来源大部分是西方的。传统宗法社会,没有多少个人主义的空间,有也是西风东渐以后出现,远不成熟。这些东西,比如孟子的只言片语,可以拿来化用,但中国传统的主流绝不是这个。现代思想的成熟在西方,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轮子。
这部剧的意义就如楼主说的一样,在现在流量剧盛行的时候,确实需要这一部有情怀有三观的作品,也许它对这个社会起的作用不是那么大,但起码可以影响到看了的观众一点点的反思,也是担起来影视作品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个浮躁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正剧!
问题是你所说的成熟于现代思想并不代表人类文化历史的真正最有价值的思想。起码近几百年,人类的科技水平是越来越高,但是精神上成熟度在很多事上反而越来越低。
越来越低这一论断从何而来呢?请拿出具体实例,实在很好奇你是如何随口得出这个结论的。
同为理工狗的在下看到楼主如此高才,默默的低下了头……
几乎是满分级别的分析了,尤其是对于伦理观的分析那段,直击要害!
哈哈这种明显带歪的。
二对个人,制度,价值观等的探讨,长远来看比一厚重有价值。
一的家国情怀只在最后一集很明显,整部剧集相对比二轻了些。
一里面没有好的家庭生活示范,飞流终究不是一个正常人。二里面特别好的展示了理想的家庭生活。前面讲一个人怎么在家国大事之余过自己的小日子,也是一个铺垫,最后也要回到过日子里去。
伦理那块,其实师徒关系也很现代,老堂主对林奚,尊重她的专业,说她胜过自己当年;知道她有银锁,听到长林王和平章的话后,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越过界限试图影响爱徒的个人生活;自己不愿意为平章度血但并没有干扰徒弟的决定。
其实元启这最后的堂上告白和36集里老王爷的话相辅相成了。应证了没有千秋万代这件事,以及皇帝自己做不稳会发生什么。长林王不去做的事情自然有人会做。皇权到底如何制衡,皇帝和荀家以为抓在手中的到底是什么。等等,老王爷那时的教诲其实都和现在元启的实例相互呼应了。老王爷那个民为贵君为轻的中心思想本来平旌的台词里有呼应。无奈钢铁直男带不😄 结果对手戏失衡,观众们都给带沟里去了
此话差异。科学民主人文等思想都是文艺复兴时欧洲经历了中世纪的腥风血雨之后摸索出来的人类想要理性共存必须走的路。你的论点证据是什么?
>《风起长林》最宝贵的地方,正是这些温润的感情。
”温润“!就是这个感觉啊!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我对中国的哲学知之甚少,老在想最早的最纯粹的儒家思想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也不一样了。是不是这剧里体现的儒家才是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些是后来被皇家篡改过了的?
《荀子》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关于尊重个体,我一直对有个处理耿耿于怀。就是老王爷当初不肯私下告诉元时平旌的计划。这其实是一种不尊敬,也违背了整个剧的这种”尊重个体“的大方向。回到了家长制对待小孩子的不平等。但是后来想想可能有军机不可泄漏的惧怕,而且老王爷已经铁了心要以退出朝廷为代价而换取北境十年安稳。所以我就原谅他了。但是如果和全剧合拍的话,他应该告诉元时,这既是一种教诲也是一种尊重。
最后多元概念也很赞。确实如此。也正因为如此隔壁连纵横术都挖出来了。春秋战国时的各个小国求生存的格局在后来大一统的情况下再也没出现过。所以咱们的历史向来斥责”勾连敌国“这种重罪。其实在非大一统的大环境里,互相利用只是求生手段而已。没有那么多的负荷其实。所以剧中这种多元,这种把周边小国都当成“可以尊重”的同等的国家人民来写真是很难得。
儒家这个话题太大,没法说得太仔细,但如果要我给一个明确的回答,我的答案是,不,儒家打从头就是那样,所以在当代只能拆散零用,不能整体兜售。
其实抗旨出征那一段,问题是最多的,比最后这个勤王问题多多了,但却被煽情盖过。老王爷与元时不仅是伯侄,也是君臣,贻过于上,是会让这套制度运转不灵的。既然抗旨,就不应该当众抗辩。这里也体现出在作者脑海中,在观众印象中,君臣这一重关系基本没有了,就是老王爷教育他大侄子。这里还是和换血那里一样,又要所有人都没错,又要起冲突,倒是解释的通,就是别扭了点。
但《风起长林》的多元国家也是有限的,别国人民还是抽象的存在(其实自己国家的人民也挺抽象的)。萧景禹萧平旌,动辄收割人家二十万,真当人家是韭菜?但这一点如果戳破了,所谓“家国情怀”就倒了。
受教!多谢!
海宴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真棒 作为一名女性 想成为林奚或者浅雪这样的女子😊😊
同意每一个字
好深刻好文采
对儒家的印象是秩序面前无人性,所有人都得君臣父子那一套才不会乱。榜二真的很不传统儒家了。
一里面皇帝特别高高在上。
二里面大酒窝在长林府面前没讲究什么君威,更多家人的感觉。所以大酒窝死之前首辅给人的感觉特别像一个外人老在那操闲心人家家族企业传承的问题,不像是担国事的首辅。
剧里几次皇家威仪这种词都是从皇后口里说出来的,因为她蠢,这词听着也不那么顺了。
观众心里皇家威仪对长林家来说本来就没什么分量,日食大战剧情又铺垫得好,老王爷演技爆表,结果就是教小皇帝做人。。。本来现代观众心里也认可民权大于皇权,可能这些原因导致这段戏评价超好,最是最现代的一段了。
最后的对峙没达到编剧预期效果也挺好,观众不相信传统儒家君君臣臣那一套,也符合现代价值观啊。
是的,皇帝和长林府还有荀大统领,完全就是家人的感觉,没有什么君臣的感觉。这里面人物关系都是家庭式的,所以观众看得特别舒服。当然这也直接导致朝堂争斗有点立不住。昨天二刷了50集,觉得平旌和元时的几场戏其实更有逻辑,更克制,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滋味也很醇厚。但还是走得有点快……
问答略隐晦了,如果平旌加一两句跟老王爷朝堂那段明着对应的话,观众可能更能接受他离开。
我觉得平旌后来想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必须要走而且他其实真的放下了,一切都很云淡风轻了。就像他下山林奚姑娘说不会等他一样。这种完全追索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我觉得是观众无法接受的。所以不管他说什么都会有人说他自私的。
很棒的解读!
给楼主点赞!
榜2在演绎现代价值观方面真的是随处可见。楼主引用的戴震的“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其实是对后儒篡改前儒思想最振聋发聩的批判。
很高兴看到榜2跳出了这个框框。同意楼主说的,正史中比比皆是的东西,无须在架空世界里还要演一遍。
不懂什么是“精神上成熟度在很多事上反而越来越低”。 另外,您有具体的论据吗?
谢谢!我自己是觉得,传统思想里最值得拯救的,就是本文最后提到的那些从个人出发的东西。榜二里的“风骨”,其实也正是这些东西。所以这也算是对传统思想的激浊扬清吧。
其实最感动的就是提到党争,立场大于是非,。。现在还是这样,打压重庆一帮,不在于是非,只通过立场,又加了一条网易中央的罪名,唉😔
写的太好了,完结之后好久没来逛评论区,今天来看到这篇深受感动!
喜欢楼主的评论,总能切中要害,一语中的
我也很大程度上认同这个故事的价值观,作者甚至反面表达了皇权统治的必败性,只是故事可以讲得更精彩。
立场大于是非,古今中外都难以克服,西南之事,都还扯不到立场,只有势力,还更等而下之呢。但这个就不说了,怕被炸楼,哈哈哈
评析精彩,没有辜负一部用心拍就的好剧。
非常赞成楼主的观点,看剧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剧里面人物的价值观太现代化了。尤其是老王爷去世前叮嘱萧平旌的那一段话,说自己死后,他就不必再受长林的束缚,照顾好家人,过好自己的逍遥人生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多少家长现在都做不到的啊!庭生真是个好父亲,各种意义上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