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 8号陪审员的检察官身份是槽点??? - 豆瓣电影
8号陪审员的检察官身份是槽点???
抛开审核制度,抛开十二怒汉原本去看这个人设。他真的是槽点吗?
在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中国司法中也有疑罪从无原则的情况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是通常表现吧?而本就没有陪审团制度的中国,如果不是8号检察官的身份,从职业病角度讲就是8号对于审判这个程序不管是不是模拟他都有点过于较真。。。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设定?你们觉得《十二公民》中的8号如果换一个其他普通人,,,会更具合理性吗?11VS1????
众所周知,中国司法体系与西方完全不同,没有陪审团制度,对疑罪从无的原则的推行与贯彻也非常的不彻底。我承认我一开始片场的时候还带着怀疑的态度,总觉得一个虚拟法庭在中国无法达到很好的表达。然而看后却发现的探讨的角度与其说是陪审团制度不如说是对这十一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一次疑罪从无原则、以及公民司法意识的科普;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借了一个西方陪审的壳,表达的还是对中国社会现象某一个层面的思考:
公民是谁?
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也不是十二老百姓。而是十二个公民。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8号陪审员的一个异议引来一群人的围攻,一句“你是不是挑事儿”道出了中国老百姓的从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与公民意识淡薄。有评论谓之中国版的人物怎么看上去如此猥琐?稍有不对就是一群人打嘴仗的闹市,整个过程显得杂乱而无序,哄哄的完全不是该有的讨论模式。
然何冰的一个采访回答很是精准:“你不觉得我们的谈话就是这样的吗?我一开始有过微博微信,但后来我自己又把它删掉了。你发现没,现在中国人不在一起不太好好说话,就一个问题很难心平气和的谈20句以上,很快就变成人身攻击了,脏话连篇。所以这个电影在中国是很有意义的,就有话好好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能有话好好说?
公民意识的淡薄是其一,深层次的是中国人的“话语权”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缺失过,而这种缺失造成的现象是当“话语权”再次抛给你的时候你不会说话了,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和倾听别人的说话。片子中的人物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有的长期被漠视;有的一直被偏见和仇视;有的一味和稀泥失去了原则底线。一张桌子十二个中国人,展现的确是中国社会的众生相。
可以说本片产生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一开场案件背景是“富二代杀亲身父亲”除了8号所有人都认为被告人有罪。而除了这个案件本身的两个证人的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寻衅滋事”、“跋扈”、“不学无术”等标签。在这一固有的思维模式下正如8号陪审员吐槽的一样,连虚拟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师都已经在心里认定了自己的当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谁还来还原一个事实真相?
在影片中对其它社会偏见也通过各个层面呈现出来:比如人们普遍的仇富心理;比如4号房地产商控诉人们一看见年轻女孩从豪车上下来就认定人家傍大款,以及否定优秀青年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再比如10号陪审团的那个假设“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全车都是教授、大学生,只有一个人是外地的打工者,发生了偷窃事件,很多人会毫不怀疑地认为小偷是那个没文化的外地人。”
我不由想起,此前吴镇宇儿子费曼受伤事件闹得轰轰烈烈,网友们先是组团喷陆毅、后又围攻曹格,在完全没弄钱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以各种猜测与道德捆绑表明立场,发泄与暴力充斥。
不禁想问我们对于人最起码的尊重在哪里?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的底线又在哪里?
如果中国司法真的有一天引入了陪审团制度。请问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公民素质意识我们拿什么去维持一个客观公正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担起对一个生命的生杀大权?
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台词就是:如果陪审团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谱。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一个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杀人就真的成为可能。公民在获得权利的同时也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的义务,不要让暴力成为一种常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警言慎行从自己做起。
请不要让陆刚这样的人感到孤独
陆刚在放弃投票背对桌子时那个深沉的表情我至今难忘,小时候看《柯南》记住了一句名言:真相永远只有一个。面对法律、面对生命本应该是所有人保有的态度,却让8号陪审员的背影那么孤独?
而更为讽刺的是,这个看似“无聊”的执着与固执的人真实身份是一个检察官。“你一旦决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国社会对于无罪推定原则是很淡薄的,这只是一次模拟一场游戏有什么关系?这好像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的一个常态,而追寻真相的较真然而成为了“刺头”。检察官=刺头,还不够讽刺吗?有些人对陪审团制度中8号的检察官身份吐槽,而我却把这当作是一次中国司法与平民老百姓的变相对话:
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其实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8号这样从事法律工作职业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法律知识和对真相求真的勇气敢于对其他11个人提出质疑。那么,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这其中某一个或者某一些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如果你关注过一点点社会信息就会发现,近年来很多旧案被重审。而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张辉、张高平叔侄奸杀冤案等案件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次司法界的自我审视与变革。中国司法体系构建由三方面组成:警察局→检察院→法院。过去对于案件审理只重结果,讲就三方配合动不动就令军令状说XX天之内破案。这种高调而可笑的喊话却在当时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观念上的错误直接导致了检察院就好像成为一个盖章工具。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与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而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是不是该好好提升下自身的法律意识与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也旅行责任和义务更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
8号陪审员身嘶力竭的问话犹言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
我曾经听过一个大四法学系朋友的怨念:她说大一进学校的时候抱着一腔热血,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学法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齐声高喊:为了公平、为了正义。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在听到某位教授说自己如何炫耀帮助一富豪XXX缓刑的案例时感到愤怒;在看见业界同行某些丑陋行为和沉默时候的愤慨;然而最为懊恼的是自己的无能为力,感觉自己被现实压得有点喘不过气。
何冰在一段采访中这样说:“大家好好坐这儿聊都是无限接近,都不可能真正公平。公平、公正这事儿是人的一个呼唤、一个期望,就不存在这东西。但人活着必须得奔这儿去吧。”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造制度的是人。所以无论是那一种制度一旦脱离了追求公平、公正的民与心,冤假错案都会在一念之间产生。然而,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影片最后,保安与小摊贩的和解,3号陪审员终于面对了错误举起了手,最终所有人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定无罪。这部电影正在用一种视角给我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知道这样的追求是无休无止的,我们依然要选择勿忘初心。
而在维护法律公平公正的道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的有责任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想理解称政治正确,就可以理解成政治正确。
个人觉得反而是点睛之处。第一,前面有人说过了,要是普通人反而显得不太合理,检察官才合理些。第二点,就是先有检察院结果不起诉,然后引起社会广泛议论引发法学专业议论,最后才有了12公民这一幕,而不是先有12公民后有检察院不起诉;在大家看来很明显的富二代杀人事件,网友还录制了现场视频并上传了,但检察院却不起诉,可以想想肯定有好多人说富二代用钱买通了检察院,这点从电影中老提有钱能使鬼推磨可以看到,相信现实中很多人也相信这点,毕竟富二代这一名词不算褒义词。估计检察院想借这次英美法陪审,再次确定结论并且还人们一个不起诉的理由并表达。。。我们检察院没有受贿!!!
warewarewa
2015-05-25 16:20:43
完全不是槽点!
结尾这笔即便不能说是亮点,至少也是必要的。前面说了他们讨论的是一个真实案例,我们并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富二代关在号子里生死未卜呢。
检察官身份是对情节的必要补充和交代,是叙事学和正义的双重需要。
- 十二公民
- 2014年上映
- 剧情
关于《十二公民》的问题 ( 全部89个 )
其它热门问题
-
来自《黑寡妇》
为什么灭霸为了拿灵魂宝石居然真的要交出自己的闺女?
-
来自《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
观影顺序 需要从开头开始看吗?
-
来自《蓝白红三部曲之红》
年轻法官爬上窗户,看到了什么?感觉错过了什么情节,爱奇艺的是剪掉了吗?
-
来自《黑寡妇》
电影开场的小时候,寡姐的一家不是爸妈哥和她吗?
> 更多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