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各答的黑夜 nuit noire calcutta (1964)

导演: Marin Karmitz
编剧: Marguerite Duras
主演: Maurice Garrel / Natasha Parry / Nicole Hiss
类型: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片长: 24 分钟
IMDb: tt0317954
暂无评分

加尔各答的黑夜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热门 /   / 

0 看过 2024-07-28 07:12:10 英国

#ICA 杜拉斯电影永恒的主题似乎都是孤独,影片展现了创作的过程,可以说这部影片就是《恒河女》的创作过程的模拟,呈现出的质感非常好,透过装满酒的酒杯看到的世界印象很深,大远景的孤独,尖锐的音效,冷静的旁白,虚焦的脸庞,手持镜头的晃动,还有那一望无际黑白波动的海和男主转身走进地狱般黑夜的身影。

0 KID Y 看过 2024-07-28 05:29:48 英国

对杜拉斯影像的笨拙模仿,镜头未免太碎了。

1 吹牛伯爵 看过 2023-06-12 21:17:25 上海

#法国新浪潮# 杜拉斯写就的内心独白淹没了角色的个体,无论出现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充当亮暗面交换的巴洛克酒店,亦或是广岛的街头都不为过。杜拉斯甚至直接赋予其“作家”的身份,任其漂流于虚构的不期而遇中,难以区分真实的场景与虚构的画面,两个时面交叠在同一场域中,彼此交换,彼此吞噬。 但更为细腻的或许是马兰设计的声音笔触,笔尖与纸张接触的声音,皮鞋与地面碰触的哒哒声,原本应附属于影像画面的声音却... #法国新浪潮# 杜拉斯写就的内心独白淹没了角色的个体,无论出现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充当亮暗面交换的巴洛克酒店,亦或是广岛的街头都不为过。杜拉斯甚至直接赋予其“作家”的身份,任其漂流于虚构的不期而遇中,难以区分真实的场景与虚构的画面,两个时面交叠在同一场域中,彼此交换,彼此吞噬。 但更为细腻的或许是马兰设计的声音笔触,笔尖与纸张接触的声音,皮鞋与地面碰触的哒哒声,原本应附属于影像画面的声音却在独特的混音处理下不断逃遁,脱离视觉中心的引力束缚,从它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曾与画内相重合,而是仿佛来自另一层面传出一般。 在作家首次接近女人,注视女人时,他的半边面庞瞬时坠入无边的黑暗之中,创作力偃旗息鼓。在巴黎,你什么也没有看到。 2023.6.3 (展开)

0 Act 看过 2024-07-13 22:08:04 江西

痛苦焦虑为陷阱模式创造条件,“他没有向她妥协”男人自证着活力证明去看,写作与影像话语的二次校准,女人打开窗户光芒生长在加尔各答的房间,而黑暗涂抹了女人的身体,电影本无法看见她的面孔,持续书写的活力流散。“明天我将创造她”还是关于投射的正当性证明,但对位转化中想象的无力和流放的宿命作为相遇的诱饵被献上而不可持续书写。

0 没有昵称 看过 2023-09-18 07:26:34 法国

一开头说:“我来这是要写个小说,一个我编造出来的人物的故事…我让他是法国的副领事,驻加尔各答的…”啊,原来《印度之歌》(75年)里的这个副领事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其实片子还挺有趣,一直在玩弄作者/人物-镜头/角色之间的界限,让你无法知道镜头里的女人是一个生活在加尔各答的真人还是片中男主要写的书里的人还是杜拉斯/导演造出来的人,无法知道这个男主到底是想把妹还是想写书还是只是杜拉斯那个沉溺酒精写书... 一开头说:“我来这是要写个小说,一个我编造出来的人物的故事…我让他是法国的副领事,驻加尔各答的…”啊,原来《印度之歌》(75年)里的这个副领事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其实片子还挺有趣,一直在玩弄作者/人物-镜头/角色之间的界限,让你无法知道镜头里的女人是一个生活在加尔各答的真人还是片中男主要写的书里的人还是杜拉斯/导演造出来的人,无法知道这个男主到底是想把妹还是想写书还是只是杜拉斯那个沉溺酒精写书写不出来书的自我的投射。其实当然应该都是,但主要还是最后一项…(里面竟然还提到了乞丐,就是《印度之歌》里的那个)为了实现这个混淆,旁白和影像的配合还挺精妙。一直不让男女主直接面对面直到最后一幕,但依然不给答案。影像挺生动的,比《印度之歌》的ppt要好,给高一点吧。 (展开)

> 更多短评 11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加尔各答的黑夜的影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讨论区   ·  ·  ·  ·  ·  ·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0条)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加尔各答的黑夜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