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 短评
8 有用 持人的摄影机 看过 2021-04-13 04:38:09
7.5/10。①关于塞内加尔一个村庄的风土人情的纪录片。②电影是反射型+诗意型纪录片。为表现摄影机非客观的主观感,电影采取的视听设计有:说话时抽掉所有其他声音(通过弱化对现实的展现来强调自己看法的主观性)、有时不说话也静音,摄影机只是盯着运动的影像(表现一种带着主观意见的观察的感觉)、有时黑屏,只保留当地民俗乐的声音(同上)、声画对立,背景音的对话不来自于画面内(同上)、本地人说非英语时不加字幕(同上)、很多地方使用跳切,如整理谷物那段(通过不连续画面来间离观众,强调摄影机的主观性)、等等。③两个问题:电影花了很多时间表达导演对这个村庄的想法,但并没形成任何有意义的观点。另外,抛开②提到的技法,剩下的视听的情绪氛围不够主观,太观察型纪录片了,反叛的不够彻底。
0 有用 云雾敛 看过 2025-01-20 22:41:07 北京
郑明和非洲教学和考察期间完成的作品,质疑了带有殖民性和俯瞰感的纪录片作品,不管是真实电影,还是谋求异国情调的影片,科普和意义被判定为了一种姿态,一种并不详细了解,概以标签化的傲慢行为,降格了非洲本地人的存在,客化为了被观赏的物体。非洲和黑人以及种族失去了惯常的统一形象。形式完全反电影真实记录的理论——长时间对准记录才可复制临摹,影像无法呈现不相识人的理念,自然一改以往的拍摄模式,多角度拍摄同一被摄物,迥异的镜头运动,以及跳切等等技法,都在质疑以往的系统,让人反思在纪录片中谋求知识的思路,这也达成了郑明和所言的“主体质询”,通过反思式的拍摄,取消被拍人物的塑造客体后,也消除了观看者的位置,观赏的权力关系失效,距离的产生,反倒使得双方都得以存在,一种新的人类学纪录片就此建立了起来。
14 有用 烤芬 看过 2019-10-10 06:05:02
郑老师是不是长在我的性取向上?她年轻时的照片让我瞬入爱河?看了那么多欧美白男拍的民族志再看这部简直神清气爽,多么强的自反能力啊!不是”speak about”而是”speak nearby”,作为来自“第三世界”的学生,一边效仿民族志传统,一边质疑其根深蒂固的殖民、资本逻辑,同时不忘将性别话语纳入其中。部落音乐、陌生语言、虫鸣,这些元素皆为民族志环境音的构成,而从不是“真的”音乐、语言和自然。每一次旁白时,这环境音戛然而止,反复两次后观众就再进不到“原始”、“远方”的“他者”世界里去,这样的抽离感显然是有意为之。女人裸露的胸脯、简单的劳作、给婴儿洗澡,这些也都是民族志电影中常见的关于女性的镜头,而她一语点破这些“落后”的奇观、符号,shame on old white ma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