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第一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纪录片中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刻,资本家将牛奶倒入河中的真实场景。比利时底层劳工们的悲惨生活被伊文思用偷拍的影像(辅以字幕说明)真实地展现出来,资本家们对待工人罢工的手段如出一辙,而工人们最终联合起来进行抗争,如同世界其它地方受压迫的人们,高举着马克思的头像,无产阶级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做出改变,将人们从这个病态的,人剥削人的制度中解放出来……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全球资本主义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愈演愈烈,几十年以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境况在世界各地轮番上演着,只不过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广大的第三世界……
1933第一部考虑问题的影片。反应矿工的悲惨生活,一部地下纪录片。尤里斯具有冒险家品质,先锋艺术家的灵魂,信仰者的心脏。
7。记录非记录,意志由体现
苦逼的荷兰矿工,看的十分触目惊心。然而80年过去了,荷兰已然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千里之外的大天朝矿工依然苦的一逼。
Borinage三十年代罢工:矿底、寮屋、街头,少许摆拍(2am pe),大量对比。遭驱逐与秋后算账,苟活电力塔下却付不起水电、卫生博物馆vs破败危房、雄伟大教堂vs成为砖仓的民房、凌晨两点刨煤渣犹卖炭翁/另一早期纪录名作《烧砖工》。特写:15岁童工稚嫩的脸望着可怜的工资单、伸出的鸭舌帽、滚滚煤烟里小小的煤丘与展望。
《美国哈兰县》的先驱,在表现工人阶级的纪录片中,大部分导演都是以一种非平等的充满偏见的,实际上甚至是以一种统治阶级的眼光在道德和社会关怀框架下寻找工人诉求中的浪漫主义与诗意,而这部片是与工人站在一起的,充满自反性质的呈现又把批评的目光对准了以一种慈善施政的施舍态度描绘工人的温顺悲惨可怜的纪录片呈现方式,注重群像的描绘,这个条目中主演这一栏填的非常准确,是伊文思以一种美学形式融入政治性变革的实践主义运动
“偷拍”纯纪录片开创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政治性,美学性兼顾,两个先锋派-超现实主义者走向纪录片道路,可以说是一种美学倾向的出现
博里那杰煤矿的悲哀在八十年后以其清晰可感反衬着那些不可见的悲哀
伊文斯不满足充当一个单纯起传递作用的媒介,他要试图成为他拍摄对象的一部分。相比于格里尔逊的社会精英,弗拉哈迪的与世无争,维尔托夫的实验精神,伊文斯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一生都在用电影抗争的共产主义战士!
梵高画得也是这里?我们的独立纪录片比人家晚了80年啊。
只有我看不懂的法语和荷兰语字幕,完全依靠影像的力量仍然获得了深刻的感动。
与格里尔逊“充当人民与政府的调合者,让人民以“祈求”的方式去呼唤政府的改良政策”不同的是,伊文思始终与身陷困境的大众站在一起。在影片《博里纳奇》中,他未采用纯客观的纪录方式,其原有是会削弱其政治诉求。伊文斯选用了扮演的方式,让矿工重演了一场罢工,以唤起集体努力成就共同事业的意识
导演的冒险精神值得称赞。
偷拍。文字字幕的合理应用。
悲情
想起亲爱的同志 想起新切尔卡斯克工人流血事件
工人们在冬季的瑟瑟寒风中却没有任何御寒的手段,有些工人为了取暖去偷那些他们自己开采出来的煤, 却被警察开枪打死。这使伊文思失去了心理上的平衡,他无法再继续保持一个艺术家的心态。
很多有趣的小镜头。
没有找到有字幕的版本,但确实很惨
令人震惊的贫困
> 去 博里那杰的悲哀 的页面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 亨利.斯多克
类型: 纪录片, 短片
地区: 比利时
片长: 36分钟
上映: 1933
2 有用 文艺的贫困 看过 2019-03-01 14:00:46
第一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纪录片中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刻,资本家将牛奶倒入河中的真实场景。比利时底层劳工们的悲惨生活被伊文思用偷拍的影像(辅以字幕说明)真实地展现出来,资本家们对待工人罢工的手段如出一辙,而工人们最终联合起来进行抗争,如同世界其它地方受压迫的人们,高举着马克思的头像,无产阶级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做出改变,将人们从这个病态的,人剥削人的制度中解放出来……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全球资本主义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愈演愈烈,几十年以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境况在世界各地轮番上演着,只不过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广大的第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