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句 Refren (1972)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类型: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上映日期: 1972
片长: 11 分钟
又名: Refrain
IMDb: tt0069169
5星
15.8%
4星
47.4%
3星
34.5%
2星
2.0%
1星
0.3%
好于 26% 短片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叠句的短评 · · · · · · ( 全部 268 条 )

热门 /  最新 / 

4 stknight 看过 2010-10-02 11:53:28

10分钟,纪录了葬礼中的官僚;无论死人活人,在官僚制度下都只是档案号码。The frisson of this film is having the usual bureaucratic rigmarole, petty rules and arbitrary specifications implemented by some not so very terrible people at the... 10分钟,纪录了葬礼中的官僚;无论死人活人,在官僚制度下都只是档案号码。The frisson of this film is having the usual bureaucratic rigmarole, petty rules and arbitrary specifications implemented by some not so very terrible people at their most vulnerable and emotional condition (展开)

0 曳尾于涂 看过 2010-12-13 23:41:31

死后的问题是本片的主旨,可基氏却在结尾给出了婴儿房的镜头:原来,从一出生我们便是一串数字,到死仍然一样,这是对 bureaucracy 的莫大鞭挞。

12 鲜有废客 看过 2018-08-12 02:11:05

过4⭐。 几处摇镜运动相当出彩,在公职人员的特写和人潮涌动的大街之间切换,然而又在之间用黑色作为过度,不用一种硬切,基斯并不想将人潮和殡葬公职人员做简单的联系,让人潮只是作为背景,或者一种社会环境。而是让大街人潮通过黑色留白,灌注到公职人员的“事务之脑”中,人不再是活生生的个体,而是流动的数据和法律的规范。缓慢过渡的摇镜,其实是在隔离人世,基斯在用一种不真实的“阴间感”做特写,让这些公职人员成为一... 过4⭐。 几处摇镜运动相当出彩,在公职人员的特写和人潮涌动的大街之间切换,然而又在之间用黑色作为过度,不用一种硬切,基斯并不想将人潮和殡葬公职人员做简单的联系,让人潮只是作为背景,或者一种社会环境。而是让大街人潮通过黑色留白,灌注到公职人员的“事务之脑”中,人不再是活生生的个体,而是流动的数据和法律的规范。缓慢过渡的摇镜,其实是在隔离人世,基斯在用一种不真实的“阴间感”做特写,让这些公职人员成为一种“反人性”的体制代表。 (展开)

0 何倩彤 看过 2006-07-24 22:44:41

24/7/2006 7:40pm bc

10 胤祥 看过 2010-05-05 22:59:38

开场漂亮的长镜头,结尾把生与死连在了一起。基斯洛夫斯基不批判,只观察,这是典型的基氏纪录片

> 更多短评 268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叠句的影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浮云。 2011-11-24 18:02:04

小评

当你的人生被标记成一个个数字,作为一种定式化的模式去“交易化”的生存,可想,那是一种多么巨大的绝望。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很绝,一个个新生儿被标记成一个个数字,放佛是工厂出产的产品,这种虽生犹死的记录,基氏对自由有一种执着的追求。  (展开)
峰峰峰峰 2014-02-24 21:32:16

《叠句》小评

官僚主义无处不在,哪怕是在殡仪馆。 一位顾客被告知,如果没有死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的大街上,那他也没法被埋在他所要求埋入的公墓中。另一位顾客则明白了没有死亡证明就无法得到墓地的道理。全片最后的一个镜头,也是最具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特色的一个镜头:人们...  (展开)

> 更多影评 2篇


讨论区   ·  ·  ·  ·  ·  ·

online 来自Crumbs 2 回应 2010-04-16 10:16:14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1条)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叠句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