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部队 短评

热门

66 欢乐分裂 看过 2015-06-14 22:56:51

#重看#SIFF@百美汇;优雅无比的青灰色调,宛如黎明破晓前欲挣脱黑暗的微茫光明,没有浪漫化的革命情怀,每个抉择每步举措都充满精准而痛苦的布置;落实到个体事物的战争触角,覆盖着冰冷死亡和恐惧颤栗,这些影子曾经存在,永远消失。

40 麦兜 看过 2015-01-23 23:16:05

这是法国的主旋律影片,透着欧洲影片特有的格调和情绪抒发的手法。人物的时代身份一直与个人身份纠结在一起,被塑造得真实立体,因而可信、可歌、可泣。对人物命运的交代,影片多处留白,而大量篇幅以画外音呈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影片风骨由此树立。 iPhone

36 峰峰峰峰 看过 2016-02-03 16:25:39

几度风雨几度秋,半江瑟瑟半江红,位卑未敢忘忧国,无限风光在险峰。想当年,一代天骄拿破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凯旋门上,贯长虹,倾琼楼。君不见,长河落日已听牌,全身而退是奢望,大漠孤烟鸣号角,困兽犹斗衅豺狼。

19 火娃 看过 2014-04-07 09:44:36

7/10。强差人意,开头集中营一段静默寡言就够无聊了,结果作为一部谍战片既没动作场面也看不到敌我双方斗智斗勇,还搞得这么长你是想逼我睡死过去吗?全程唯一看点就是如纪录片般祥细描绘了抵抗组织的行动方式和生活状况,冷冽调不带丝毫感情。主题依然是梅尔维尔最爱的背叛、孤独等,结局一贯的全灭。 @2014-04-07 09:44:36

34 木卫二 看过 2015-06-17 01:34:42

黑得一塌糊涂,看得我好辛苦。有违一般二战片的拍法,确实有不一样的影调和气韵。片中电影院居然放着《乱世佳人》,BGM也道出了某些心声——真是这届SIFF的神呼应了。

128 danyboy 看过 2011-03-13 15:17:47

电影绝非在否定革命或展示所谓革命或反抗运动的客观性立场。而是恰恰相反,直面抵抗运动的真实,才反应出战争的非人性以及身为抵抗运动战士(革命者)的伟大与卑微。

4 看过 2020-10-17 22:01:32

CC. 改编自约瑟夫·凯塞尔小說。最好的法国抵抗运动電影。当法国政府1940年6月17日向德军投降并将北部国土交由德国后,影片開頭是德军迈步穿过宽阔的凯旋门大道,却伴随着仿佛使整个民族的灵魂都从内心深处震颤的丧礼进行曲。 主角们常是默然不语的,我们能理解其对孤独的热衷,因为他们的世界被背叛和死亡萦绕,像受惊的动物般活着,特别是聚焦在抵抗运动领袖的原型卢克·贾迪(Luc Jardie)身上,他是专研数学和哲学的知识分子,后来专注于破坏活动和军事准备。 而维希政权秘密让警察帮助德军镇压由戴高乐发展的自由解放运动,悲剧便登场了,不仅由肉体和鮮血的惩罚景观组成,还有影子式的表演:只有声音,没有面孔,就连牺牲都是无形的。在梅尔维尔镜头的灰蓝色调里,電影里的恐懼和孤獨如此具體,著實令人難以忘懷。

38 桃桃林林 看过 2011-10-24 20:49:37

群像,情绪的营造。很多细节的省略与极简主义。角色的道德困境。悲观与孤独。

60 Février 看过 2013-12-29 22:16:24

有时候导演就是最大的剧透

69 文泽尔 看过 2011-04-12 21:26:34

法国抵抗组织在沦陷家园对德军进行持续不断的抵抗行动,漫长的电影时长以及最终无人生还的悲戚韵味。杰彼耶涉身的情节当中,充满了冒险、欺诈、服从、侥幸和宿命感。电影所选取的是局势最不明朗,人们最不怀抱希望的时期。如此绝境之中种种细节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等,处理俱佳。不愧梅尔维尔最好的片子

27 成知默 看过 2012-10-07 21:06:53

“不快的记忆我也欣然接受,因为那是我遥远的青春。”英雄的孤独与勇气,背弃与坚持。

50 冰红深蓝 看过 2020-04-08 12:50:50

应该是关于抵抗运动/地下党题材的影史最佳之一。1.梅尔维尔电影中的人物看起来总是孤独冷峻又果敢坚定,但内心却深埋着挣扎与质询,软弱时刻被阻隔到了画外。一种宿命的无望感和关键时刻的信念交织在一起,一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2.影片浸泡在阴暗冷郁的蓝中,幽闭式的构图、极简的剪辑和调度、省略留白(如刑讯场景)、沉静的表演与放大的音效一道编织出了残酷而紧张的斗争之网,所有人都在其中泥足深陷。3.两次处决叛徒/妥协者的场景令人心惊,冰冷而无奈。4.地堡处刑时的机会游戏:该不该跑?5.如果直到最后一刻我还不相信(死亡)的话,我就永远不会死,多么伟大的发现啊。PS:大幅精校修订了字幕~~ (9.5/10)

13 btr 看过 2015-06-14 23:26:45

#SIFF# 百美汇/九成。极为冷峻的、(几乎)反高潮的抵抗运动电影。幽暗的蓝黑色背景里一小盏灯发出微弱光亮是全片最常见的场景,而这是对二战期间法国的视觉隐喻。(“在深夜某地的中央划亮一根火柴并不能让你把事物看得更清晰,而只能更清晰地看见围绕着你的黑暗。“——福克纳)

36 甘草披萨 看过 2015-06-16 15:55:07

等于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一离开,大银幕看再也无法像第一遍时忍住眼泪了,即使没有一处正面描写战场、逼供的画面,残酷也依然在导演彻骨寒冷、极度克制、高反差的手法里被表现得戳心戳肺,哪怕曙光微茫仍能坚信终究会照耀苍穹,不仅因为有不顾性命的先驱们,也因为有像那位找零钱时一并找给你一件风衣的勇敢的理发店主

6 掉线 看过 2015-06-13 22:39:07

【B】上影节字幕水准太烂了,漏译,错译,时间轴不对等一切我能想到的错误都出现了。这个故事也就看了个七八半懂,有时都看不明白这群人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做那些事。好在最精华的结尾半小时还是看明白了

26 侯二六 看过 2008-11-19 12:15:39

本身參加過地下抵抗運動的導演梅爾維爾,時隔二十餘年回望殘酷青春,從配樂、運鏡到剪接,幾乎沒有用上任何煽情的手法,呈現出來的故事卻更令觀眾難忘。全文:http://hou26.org/zeta/golden2004b.htm#a

14 闻人林 看过 2009-12-20 23:22:44

看得我心难过。战争真的如影像所说,暴露人性最崇高面和最丑陋面?

30 米粒 看过 2013-12-04 06:46:20

“因为是青春,所以所有的不快我都接受”,梅尔维尔总是一开始就抛出这么一句,让你看完感觉再也写不出更恰当的了。导演稳重写实的气质和题材十分契合,迸发出惊人的火花。这真是一部从摄影到剪辑到音乐都趋于完美的作品...

3 亲爱的猥琐猪 看过 2015-06-13 22:03:17

2015上海电影节。既不英雄主义也非浪漫主义,甚至不像是描述一个传奇的诞生,而更像叙述一个传奇的消亡。玛蒂尔德最后的归宿令人唏嘘。我想她必带着照片,不是那张照片,她不会这么强大。与之相比,各怀情绪的男人们黯然失色。

2 mecca 看过 2015-06-16 17:09:23

SIFF@衡山。冷静、困顿、简洁的写意式具实。去渲染的反战英雄们,各自的软弱、坚毅、和困惑。摄影考究,印象深的两个场景是与哨兵的对峙及逃生时的环视运镜,及德军行经香舍丽榭大道的蓝灰。第一人称穿插行进的回忆录画风加重了这种局限和束缚的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