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在下雨 短评

热门

231 Freddie Lee 看过 2020-05-12 23:15:08

如果不是偶然接触到戴老师的“电影与世界六十年代”课程,我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和这段历史。我无数次回想起2018年底开始看这堂课,进而偏执狂地搜寻有关戴老师的一切课程和演讲录像(感谢B站),发表的文章,演讲稿和书,并开始艰难地阅读她那些澎湃的长句和其实有些艰涩的文章(长期阅读自媒体推文而自食恶果),这期间我经历转岗,工作瓶颈,疫情封锁,失业,可我仍时常觉得自己无比幸运。 PS: 原来短评里一大半友邻都跟我差不多嘛

131 Ion 看过 2019-10-04 12:14:42

戴老师课笔记:1973.9.11皮诺切特在美国CIA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左翼合法民选总统阿连德——漫长的六十年代,在圣地亚哥的“大雨”中结束。圣地亚哥在下雨,圣地亚哥(人民)在哭泣。由法国和保加利亚合拍,1975年拍摄意味着这部电影跨越了冷战两大阵营,法国提供经济支持和演员阵容,保加利亚提供外景地。在面对法西斯主义战胜社会主义的历史悲剧时,这部电影甚至超越了冷战分界线。这是一部无名的导演拍摄的影片,而演员阵容几乎是当时欧洲各国的一线明星,他们自愿前往保加利亚拍摄,这已经是20世纪的童话,人们对于正义的认同与坚持。知道说出自己的政治倾向会遭射击却仍然站出来自豪地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士兵,逃兵,以及在军官面前唱歌的学生们都让人感动到落泪。最后烧掉的切格瓦拉肖像,意味着一个理想的年代的结束

82 木绵缝针 看过 2019-07-17 01:12:17

他们至今还在害怕阿连德,即使他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

33 招摇山 看过 2022-03-17 23:59:49

似乎一个国家的未来拥有无数可能,可小国作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命运却不由己。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美国一句“让智利的经济尖叫起来”就宣判了智利和阿连德的结局,他选择的是用生命回报人民的忠诚。哭泣是不够的,记忆是没有力量的,道德上的谴责是不会被在乎的,别让阿连德最后只成为了无害的神像,要让他所种下善良的种子要成长为能守护国家安全人民尊严的参天大树。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团结的人民将永远不会被击败”,那或许是要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起来才能创造新的历史。只是对阿连德这样的悲剧英雄,总还想追问,如果历史对他来说注定是一场悲剧,他还会不会提笔?最后的讲话中他告诉人们,他会的。

43 AKang 看过 2018-10-05 13:32:07

六十年代在1959年格瓦拉进入哈瓦那开启,在73年圣地亚哥的“暴雨”中结束,时至今日那个年代所面临的恐惧今日还在,只不过再也没人去讨论了

59 Futurismus 看过 2018-10-22 00:14:21

从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胜利,切·格瓦拉开车进入首都哈瓦那,到1973年9月11,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左翼合法民选总统阿连德——漫长的六十年代,在圣地亚哥的“大雨”中,终于结束了。 文化研究有着一个“粉红色的底色” 最后烧掉的格瓦拉的肖像,意味着一个理想的年代的结束

71 气急败坏女疯子 看过 2015-08-22 00:06:12

临近十一,豆瓣系统删掉了我对电影的感触与评论...

37 胤祥 看过 2008-11-21 02:54:59

悲剧的力量。阿连德是不能被扮演的……

26 想在海上跳舞 看过 2022-03-04 10:34:31

智利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战死,切格瓦拉的红色画像在大火中被烧毁,不惧死亡的学生高唱国际歌,聂鲁达的棺材由人民抬着前进,一切都是理想破碎的声音。

6 Nephilim 看过 2022-09-10 13:16:26 北京

观影门槛有些高,我已经是听了戴老师的课来看的,大部分时间里仍然一头雾水。群像个个不知姓甚名谁,站什么立场,有想干什么。两个时空的切换个人觉得并不自然,不是“非如此不可”。一场本该紧张的政变,拍得零落散乱。 最后打动我的,是在体育场里枪毙工人学生的那场戏。那人唱起他们的“人民之歌”,回应他的却唯有同志们因恐惧死亡而冷漠的面孔。但当他被单独拉出来殴打的时候,还是有人嘴唇翕动,低声哼起那首歌。 智利没有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10 枳染 看过 2023-03-05 22:49:35 安徽

历史永远都在歌颂着民主与自由 不管是什么主义,什么政党 只要它愿意为人民而呐喊 它就会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8 爱与污秽凄苦 看过 2021-08-19 18:27:10

“我不否认趋利避害是人性。但是如果你说趋利避害是人性,而舍身取义是变态,那么我与你势不两立。”舍身取义的革命浪漫主义,如今早已经不存在了,无论是民选的马克思政党,还是端着AK戴着头盔战斗至最后一刻的总统,这一切让人很难相信它真正发生过。圣地亚哥在下雨,浇灭了最后的理想主义。

22 momo 看过 2022-01-14 10:54:39

感谢戴锦华老师带我了解这段人类历史上的高光时刻,那种国际主义精神和高贵的背叛后来再没出现过。现在我们甚至全然失去了对另一种可能的世界的想象。而这部电影的存在就是一种见证,一粒火种。

3 阿特拉斯抠抠脚 看过 2014-07-20 16:01:45

http://thepiratebay.se/torrent/6707391/Helvio_Soto_-_Rain_Over_Santiago_(1976)_DVDrip 海盗湾貌似是叫raining over santiago

23 枯川满 看过 2011-10-15 16:30:39

殉国的阿连德总统有个爱写作的侄女;被称为“穿裙子的马尔克斯”的她写过一本名叫《幽灵之家》的小说。

10 冰与火之歌 看过 2011-08-24 22:39:31

【首先感谢旋J的源、中字翻译一般】影片映射了多个国家的曾经,入木三分:屠杀民主和所谓的自杀阿连德、美国的干预、铜矿和经济利益、审判、酷刑甚至一些军人拒绝服从和逃避“马克思主义”的执行。

0 吹牛伯爵 看过 2022-12-11 14:20:18 上海

70年代中期主流化的政治电影,在条条框框中索托留存着具有作者辨识度的影像风格,因此熟悉索托的观众还可在内觅到前作《一个公安局长的蜕变》的身影,包括电视屏幕的转场、巴洛克式华丽的升格镜头,在画面慢放之中观者首次得以看清这些革命斗士的面庞。掌握了视觉暂留技术的魔力,特写的复调式信息被极大的削弱,转而容纳下这些满溢景框的革命激情,试图在他者之地结构起一个极具信服力的“拉莫尼达宫”,为此输入过多的合法性来确立自己叙述这段智利伤痕历史的权力,尽管在叙事的同时,自身国家、民族文化的基座已然缺失,欧美列强的新殖民主义继续着它的影响:当扮演阿连德的角色开口时声轨同时播放的西班牙语与其余演员口中的法语在同一空间下说出时,一种集体无意识之感弥漫开来,也使得部分主动的观者被此语言结构所困扰。 2022.11.18

0 漩涡之外 看过 2023-12-10 21:37:08 河南

阿连德政府的最后一天,智利失去这位左翼总统,1973年9月11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在被政变军人包围的总统府,来自左翼阵营的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发表广播讲话,表达战斗到底的决心。当天晚些时候,总统府被攻占,阿连德身亡。“这场政变翻开了智利历史上最黑暗的章节之一。”皮诺切特取缔左翼政党、解散国会、建立军政府,智利进入了长达17年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影片有点有面地呈现了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智利各政治集团、各阶层、各群体的立场和态度,矛盾和斗争,表现阿连德战友幕僚、工人作家记者学生等群体的奔走呼号、坚决抗争,也包括阴谋颠覆阿连德政权的美国相关部门、智利军方、反对派、权贵资本家的密谋和行动。政变中涉及到的细节详细、直率、残暴,火药味十足,揭露丑恶暴行铿锵有力。

4 天真君 看过 2023-03-31 01:56:10 广东

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是整个中南美洲的悲剧。而今,El pueblo unido jamás será vencido还响彻在智利的街头,铭记着这一段革命的终幕。

0 TimmyConnor 看过 2022-11-09 13:41:55 江苏

革命总是免不了流血牺牲,既是浪漫的也是残酷的,为了新生的理想信念,也许付出生命也是在所不惜,怎么都是值得的。只是血色革命总是太过于悲壮,枪杆子里才更适合出政权,没有军队的支持也是很难稳坐江山。这一生也许无比短暂,可是好像也并不遗憾,有这么多同志陪伴着我们一起,便是什么也值得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还是得前仆后继的向前冲,终究会有成功的那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