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短评

热门

0 怪力比多兽 看过 2024-08-08 15:27:15 江苏

又见青春少男在传统教育压迫下的强烈对峙,操行零分的过激版本,彩色与黑白的交替处理稍显割裂,镜头交代不明所以。CC#391

37 冰红深蓝 看过 2016-08-12 16:44:28

林赛·安德森代表作,1969戛纳金棕榈。上承[操行零分],麦克道威尔后启[发条橙],街头无影击剑同质于[放大],Travis于[出租车司机]中重生。分章节描叙,弥撒曲反讽,无规律黑白彩色交织(又一无心插柳之例)。狮吼与互噬的前戏+裸战跳切。瓶罐中的婴儿,校长抽屉里的主教,飞镖,呐喊,老毛。(8.5/10)

31 Clyde 看过 2013-09-24 22:45:13

只是将影片看作是特殊年代的作品或者反体制的作品,都太低估了这部作品。不知道这部作品对库布里克是否有影响,但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在影片中的角色简直是《发条橙》中的角色的B面。写实、超现实、压制、反抗、鼓动、批判,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和他的小伙伴们,爆发了这一切的一切。

30 苹果,绿的那只 看过 2010-07-04 20:06:15

最后是高潮,但没能达到G点

15 内陆飞鱼 看过 2019-07-07 21:58:06

两部讲校园枪击案的电影曾分别得过金棕榈,嗯,《如果》比《大象》早了30多年,嬉皮士年代英国也拍过这么叛逆的东西,压抑了100多分钟,就只为最后5分钟的怒火狂射,每个角色都好漂亮,女的漂亮,男的俊俏,而画质有时黑白,有时彩色也挺迷人的。在整个世界越来越保守封闭、越来越安分守己的年代,这样的电影可能不会再出现了。

24 INsomnia 看过 2012-12-25 23:21:23

Hey!Teacher!Leave your kids alone!

13 云雾敛 看过 2019-08-21 23:54:08

片名与结尾段落中长时间扫射无一伤亡的段落一齐挑明了最后的反抗只是假想。与其他同属英国新浪潮影片不同,《如果》没有《小孩与鹰》或《长跑者的寂寞》那样现实主义的深沉,它用一种青年决绝的反抗姿态,展示了那份叛逆的模样。电影巧妙借用了寄宿学校中老师与学生的天然隔阂关系,将那份压迫做到了最极致,但在遮云蔽日的阴影之下,学生并非是一股颓丧之气,反而可以自我的开创精神家园与进行行动反抗,在一次出格一次惩罚的拉扯之中,最终到达了撕破那份各项权利赋予的压迫脸皮的地步,但结果到底如何,也可能正如结尾的枪战,反抗并未发生,压迫者也并未退出舞台,但反抗者依旧不死。电影并未因反抗性而空喊口号,而是植入了极多浪漫无比的场景以体现期盼目标的美好,这份技术与内容上的理想假设是电影迷人的真正之处,也为最后的反抗奠定了基础。

38 耕石 看过 2010-12-19 09:58:20

说两件小事。 姑娘在这里不是附属物。战斗是她的特征,也是他们相互认同的基础。她是独立的个体,这从咖啡馆里的狮子斗能看出来。放倒校长更是强化女叛逆的形象。 片尾的大屠杀只是象征性的。大伙放枪那么久,只看到火舌,没看到人倒和血流。人物特写,镜头注重的是愤怒的释放,而不是嗜血的狂欢。

19 57 看过 2012-02-01 21:58:00

1968,英国,基督教寄宿学校,很能想象出这样的剧情。“夜已经死了,人无法呼吸。”这样的抵抗便会发生。结尾推进了对问题的讨论,你到底是站在屋顶向人群扫射,还是站在人群中向屋顶开枪?

12 小岩菽 看过 2010-02-18 19:55:35

蓝眼睛狡黠又动人。青春,勇气,闯,其实没姑娘什么事儿。没钱买胶片?我宁愿相信那是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过瘾。

8 DDT 看过 2011-03-04 12:35:54

几度想起another country里的场景,橙子男很像穿越到了英国公校的米国人。

3 Silence🌸🌸 看过 2018-04-20 04:53:22

2018.4.19@ pcc会员优惠。影片发行四十周年纪念放映。一会儿彩色一会儿黑白,一会儿现实一会儿幻想。散场后我前面有个大哥笑着说这个好像他母校啊

1 墓岛GRAVELAND 看过 2021-08-05 19:23:24

One man can change the world with bullets。在《if》中,学生的教室,宿舍贴满的杂志如同一种政治波普,混合了社会事件,极权崇拜与力比多,最终这种暴力强度释放为一种暴力的强度。然而尽管如此,林赛·安德森的影片之中依然可以发现一种庄重,尽管这种庄重是反讽的。在他的电影之中,人物难以像特吕弗或戈达尔影片中的男男女女,轻而易举地脱离体制与学生之中形成的暴力等级的束缚,只要代表威权的黑白影像出现,场面就只能变得禁欲非常。 真正的游击战在一场模仿二战的拟古游戏中爆发,而在枪响后,影片开始走向魔幻,例如从抽屉中起身而出的教导主任或是仓库中的畸形标本,教堂地下的鳄鱼。在片尾出现的片名“if”是一个虚拟语气,这些与现实脱节的元素意味着安那其式的爆发只能是一种想象,故事从未发生过,也永远不会发生。

4 Comel 看过 2013-07-01 23:48:39

跟《死亡诗社》的煽情和媚俗相比,还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反抗更让我兴奋。结局虽然是理想化的戏剧结果,但有了全片慢节奏的铺垫,一切都更容易让人理解

2 欢乐分裂 看过 2017-12-10 15:45:05

#重看#黑白章节的交替,残酷血花中盛放的自由代价,只有少年的热血才无惧谈论死亡,才会在幻想的翱翔中挣脱藩篱;最终章怒火四溢,呼应片名if。

1 YiQiao 看过 2020-10-15 11:29:45

三星半//学校即社会 反抗只是开始 电影不会为我们展现故事的结尾//反抗所有的一切 不相信所有的一切 就像电影中的反类型也会成为一种类型 这也是道无解题//又能列出一串相关影片 零分操行 发条橙 放大 出租车司机 大象

9 mecca 看过 2013-10-22 22:12:06

4- 过度自恋白羊男的祭青春作品,唱诗章回体是增进张力的偷懒做法。你要说冷酷而不失迷人地抨击体制也好,我却觉得更多是未得安抚的荷尔蒙发了狂,顶多也是对时代性疯狂的过度迷恋和膜拜。有趣仅在YY界限的模糊化,黑白与彩迭替并不出彩。

0 somnambuleNRR6 看过 2012-01-23 22:23:25

自始至终冷暴力充斥情节推动,表面上鞭挞教育制度,少年溢于言表的面部表情与不合时宜的举止与其抵抗希望解脱(如最后举枪射杀宗教礼拜的众“魔鬼化身”),黑白与彩色交替出现,我的理解是黑白画面为现实残酷面,彩色带有虚构成分,结合片名最后那一幕似真非真,而马尔科姆叛逆少年形象则就此无法摆脱

0 影毒肥佬 看过 2018-05-30 12:54:41

大結局是假如嗎?影評會安排是次大銀幕重映,找來六大影評人一起映後談,主講此片的正是一位有份挑選香江電影節片單的影評人,按報紙所說他之前分別拒絕了兩部(與這部英倫反叛片有類似背景)講述香江67年大事的電影在電影節放映,引起風波;此次他所在學會又策展此次放映,係要幫澄清還是要借此對他質詢呢.....

6 看过 2023-03-10 08:51:38 英国

#TGC 长评 - 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都看不到自己。影片除了对于《操行零分》的扩充更是极大程度的塑造了《发条橙》。电影以一种讽刺表达强有力的对于男权主义,精英主义,殖民主义,阶级强权,宗教信仰和教育制度进行无情嘲讽。三个反叛者可以看作一体。构图非常棒,印象最深的是女招待的眼部构图,带有被殖民者的反抗意识,最后拿起枪也证明了这一点。室内的镜头运动也很不错,黑白彩色的切换更像是以黑白表现的欲望,彩色展现讽刺,所以感觉本片就没有现实,只有欲望和超现实,酒吧那部分欲望的表现更是被搬到了《发条橙》中。墙上的贴纸也无不展现影片的意图,共产主义才是硬道理呀。听觉上最常出现的《Missa Luba: Sanctus》是拉丁语弥撒曲,更主要的是此曲以刚果共和国传统风格演唱,以南非为表达的反殖民意图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