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片子开头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此对照,片中有三个时间错误: ①出现的邮票《中国人民警察》和《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分别发行于1998年2月和5月 ②出现的第四套5角和10元纸币发行于1987年4月 ③收音机中MLTR唱的《That's Why(you go away》收录于1991年发行的第1张专辑
以我70后的经历来看,里面的物品、插曲确实很不严谨。1.片子开头邮政包裹用的纸箱有问题,那时候没有印着邮政logo的纸箱,都是白布袋装的,麻绳扎口或缝起来。2.邮资是5分还是8分,后来才变成5角的。3.10元人民币应该是大团结,而且那时候的印刷质量和纸质很差,泡水、手汗之后纸币会很软很容易破烂,绝对没有片子里那种挺括光洁的效果。4.五角人民币也不对,片子里人民币都是第四套,实际应该是第三套。5.收音机里的流行歌曲大多数都时间不对。6.立体声的概念我觉得那时候的侗族姑娘应该不知道,大家都是听单声道广播的。
看到后面感觉还是太景观化了,比如陈好出场时穿那件衣服,很修身的碎花锁边无袖,出现在80年代初的山村实在是不太可能。感觉剧组也没有认真地要往80年代上靠。片尾有湖南的相关部门协助拍摄,估计还是要让电影的景观呈现得漂漂亮亮的。还有,湘西的人物,但是说话太北方味儿了,不过那个年代的电影也不能强求。
朵而胶囊真是植入得。。。。。。。。太囧了
还有那个年代普通信的邮票好像是8分,怎么会贴张新版五毛的呢。我记事的时候80年代末邮信是两毛钱。讲的就是邮政的事,这个都弄错,太不应该。
还有刘烨小时候他爸带回来给他一个很现代的玩具枪,感觉和当时时代不符合啊。
你是神人
朵而胶囊的广告植入才是真正大煞风景
还真没注意
就是刘烨在放广播,里面刚唱完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跟着就出了个朵而胶囊的广播广告
哦,收音机里的,对,想起来了。那个是植入?
嘿嘿,看电影时的疑问,终于有了解答
+1, 听到that's why的时候吓了一跳
哈哈哈哈,您说的好,立体声那个山里的姑娘比男主角还懂,还准确叫出“立体声”
还看到山里面有小孩穿的T-shit 竟然印有英文字母
服化道的各种不严谨让人完全不能融入电影所设计的场景中去。
确实这么好的一部电影在这些细节上不严谨实在不应该
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那就是这么多时代设定道具以及角色言行的不协调或者bug,是导演有意为之!电影的明线讲的是父子亲情以及对职业的坚守,但其实还有一条极为宏大而且应时代背景潮流的暗线—这条暗线目前为止只有极个别看出来了(在各种论坛上和其它网友讨论过这部片子,只有一个人也看出来了)—而为了确保本片的评分,我并不打算把这条暗线讲出来....简而言之,本片在99年金鸡奖拿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两个奖项(还有导演、编剧、摄影、男配提名),其中男主是靠着明线拿的,而最佳故事片是因为评委们看出了暗线才给的。99年金鸡可是还有威尼斯金狮奖一个都不能少,以及黄河绝恋的...靠着明线的话,那山那人那狗打不过这两部片子,但加上暗线就能胜出了。
电影剧本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其中一种解读就是片头虽然说发生在80年代初,但实际上从80年代初到里面各种相对未来道具所展现的实际可以发生在98年(这里面有大概15年的时间段),这期间父子一路遇到的人事物,都相对凝固在一个时间里。也就是说里面山民们的生活,无论是实际的98年还是80年代初,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但在整趟旅途终结之后,这个凝固的时间因为某种原因,突然开始向前了...山民们的生活有变化了。.....霍建起导演和思芜编剧的其余作品也看过,他们是不可能犯这种细节上错误的,所以唯一可能就是有意为之。这就和之前说的暗线有关了—但这条暗线,个人真的不想说出来。ps:日本在00年引进了本片后,大概04年拍了《乡村照相馆》,能很明显看出是改编自那山那人那狗!而08年《入殓师》,则可以看做《乡村照相馆》迭代进化后的大成之作。那山那人那狗-乡村照相馆-入殓师....三部电影有明显的递进关系,但个人认为,乡村照相馆只模仿了那山那人那狗的构架和一些段落,日本也并没有意识到那山那人那狗的暗线。那山那人那狗有不易察觉的暗线!那山那人那狗有不易察觉的暗线!那山那人那狗有不易察觉的暗线!只有看懂了里面的暗线,才会明白为什么里面有时代细节上的诸多看似不严谨,实则利用这些不严谨的漏洞,表达了一个极为宏大的主题。
历届金鸡奖获奖和提名影片看了不少,那山那人那狗的剧本都是极为突出的,属于那种100分满分情况下,卷面90分的优秀作品。但在卷面之外,本片还有暗线的20分加分,这是其余很多卷面90甚至更高的同档次优秀作品没有的。就编剧思芜来说,还看了《暖》《生活秀》《沂蒙六姐妹》《唐山大地震》《超强台风》《萧红》《情人结》,即便《暖》《生活秀》蝉联了金鸡最佳编剧,但个人还是认为《那山那人那狗》才是已看过思芜编剧作品的巅峰。而且是远远甩开并列第二名《暖》和《生活秀》的第一。和那山那人那狗类型差不多有《过昭关》,但过昭关的暗线埋藏水平,没有做到那山那人那狗这样与明线光影并生,如影随形。同样将暗线埋藏的极好的,另外一部电影就是意大利《灿烂人生》!
是吗?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当时看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还以为这是导演的疏忽呢,有空我再看一遍吧
所以说刘烨的角色象征的是时代潮流带来的新鲜血液?那结尾刘烨送邮件最起码得骑自行车什么的啊,不然两代人之间的变迁就是多了台收音机,表达还是很模糊影片能拿金鸡奖就是对返璞归真的一个短暂追求,和后来《入殓师》在日本本土拿奖多异曲同工。当然这两部电影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
是的,就是这种很模糊但很不协调,但或许这就是编剧和导演想要表达的。入殓师可不止在日本本土拿奖多,美国中国欧洲都有奖项:美国拿了奥斯卡外语片,中国拿了09金鸡百花影展的国际影展BPBD和男主。欧洲好像也有一些,算是那年的黑马爆款吧。
如果这真的是导演的表达意图,那只能说他没能执行好,也可能是拍摄条件限制(毕竟在大山里取景拍摄),也可能是导演没想周到(这还只是霍建起当电影导演的第四年)当然这也是当时华语片导演搞春秋笔法的习惯了,这种习惯,直到乌尔善他们这一代还在沿续
但问题在于,98到03是霍建起和思芜创作能力独一档的五年!他们的能力是在03年之后才开始下降的。霍建起和思芜是夫妻!很重要,所以霍建起懂思芜要表达什么,思芜懂霍建起能拍成什么样。
其实这片子还是能看出第五代早期作品的影子,影像强调空间感,对大好河山和原生态民风的展现,以及面对时代变迁的迷茫甚至他的大部分作品无论03年前后,无论什么题目什么水平,开头都有展现大环境的全景作定场镜头——感觉这也已经成了他的创作习惯,但要说是独特风格算不上,毕竟这还是他合作过的第五代导演玩剩下的相比之下,老谋子虽然作品水平也是飘忽不定,但他在电影语言上的探索和突破真是精神可嘉
“以及面对时代变迁的迷茫”!!!!!这里你绝对没看明白,这部片子在展现山人面对时代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是非常积极的!!!那山那人那狗的编剧理念是超前于同时期其余作品的。金鸡其余年份的最佳故事片以及编剧获奖/提名看了不少,单论技法和表达并没有超过那山那人那狗,只有诸如《岁岁清明》《美丽上海》《益西卓玛》等少数几部处在同一档次,但手法也各有千秋。
这一点我个人不太苟同,从父子俩走邮路时发现另一条山路上的大巴后产生的观点分歧来看,如果真的是你想表达的思想倾向,且不说最后至少拍出儿子带来新的交通方式,至少这场对话中得拍出父亲的式微。父亲在听到植入广告的时候强行把儿子的收音机关掉,即使主创个人对新潮流不排斥,也多少表达了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情感倾向。从全片对父爱如山的刻画看来,我感觉还是不太可能会颠覆“返璞归真”这个方向的还有,全片最直接的初始动机,是上面直接安排父亲提前退休,父亲出于对工作的重视,不得不让儿子接班——虽然这和父亲跋山涉水多年落下的腿疾有关,但且不说这是否夹带了主创的某种指向,但至少也让这场接班之旅变得不够纯粹
我还了解了一下,不说霍建起在此之前的作品,他其他的较为出名的作品一旦涉及改编,都有人诟病对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改动过大,很可能是出于导演的美学偏好。编导搭档能合作这么多年下来,当然不只因为夫妻关系,也和思芜明白霍建起的美学表达偏好有很大关系。如果换成芦苇、王朔那样编剧功底更强但个性更强硬的创作者操刀剧本,大概率会出精品,但也很容易因为他们和这些第五代导演在理念上的分歧导致合作不长久。这一点我能理解,但不等于夫妻档联手必出精品,不然就不会有《图兰朵·魔咒缘起》这样的奇葩之作了《那山那人那狗》于我,能享誉至今除了滕汝骏老师,确实还要感谢导演,感谢他用胶片记录了还没被非主流文化改头换面、身处传统但对未来尚有憧憬的中国乡村
那个年代的影视作品特点是硬件跟不上,软件尚可,也就是服化道等细节严重跟不上剧本和演员的水平,现在是反过来,涉及到特效制作等影视工业的水平上去了,服化道水平也上去了(但也未必经得起考据),但剧本和演员等软件方面反而开始(甚至是严重)拖后腿了。另,这片真的打脸那些个抱怨因为题材审查等限制而拍不出好片的言论(和从业者)。
主要是这个剧本,是思芜在全盛那几年写的!!!金鸡获奖片,看过很多...但就剧本这一块,有不少风格各异但各有千秋的。可就算把男编剧也算上,思芜都是佼佼者。还有一个叫程晓玲的编剧,也是连续两届拿了奖(09是《清水的故事》评审团特别奖项,11年是《岁岁清明》编剧奖),她09年这部没看,但11年《岁岁清明》的剧本结构精巧,伏笔呼应,环环相扣,细腻沉稳,举重若轻...确实是编剧获奖里面的上品。03年意大利那部《灿烂人生》,其实和那山那人那狗的剧本技法很像。
求问暗线到底是什么
> 去那山那人那狗的论坛
没想到收音机上扣个碗就能让声音好听些(Clash)
心疼妈妈(豆友cgLc2fD8zA)
画面太美了(周周阿愚)
国内零票房,日本800万美元说明了什么?(空壳)
浅谈本片好在哪里(robnick)
最赞回应
以我70后的经历来看,里面的物品、插曲确实很不严谨。1.片子开头邮政包裹用的纸箱有问题,那时候没有印着邮政logo的纸箱,都是白布袋装的,麻绳扎口或缝起来。2.邮资是5分还是8分,后来才变成5角的。3.10元人民币应该是大团结,而且那时候的印刷质量和纸质很差,泡水、手汗之后纸币会很软很容易破烂,绝对没有片子里那种挺括光洁的效果。4.五角人民币也不对,片子里人民币都是第四套,实际应该是第三套。5.收音机里的流行歌曲大多数都时间不对。6.立体声的概念我觉得那时候的侗族姑娘应该不知道,大家都是听单声道广播的。
看到后面感觉还是太景观化了,比如陈好出场时穿那件衣服,很修身的碎花锁边无袖,出现在80年代初的山村实在是不太可能。感觉剧组也没有认真地要往80年代上靠。片尾有湖南的相关部门协助拍摄,估计还是要让电影的景观呈现得漂漂亮亮的。还有,湘西的人物,但是说话太北方味儿了,不过那个年代的电影也不能强求。
朵而胶囊真是植入得。。。。。。。。太囧了
还有那个年代普通信的邮票好像是8分,怎么会贴张新版五毛的呢。我记事的时候80年代末邮信是两毛钱。讲的就是邮政的事,这个都弄错,太不应该。
还有刘烨小时候他爸带回来给他一个很现代的玩具枪,感觉和当时时代不符合啊。
你是神人
朵而胶囊的广告植入才是真正大煞风景
还真没注意
就是刘烨在放广播,里面刚唱完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跟着就出了个朵而胶囊的广播广告
哦,收音机里的,对,想起来了。那个是植入?
嘿嘿,看电影时的疑问,终于有了解答
朵而胶囊真是植入得。。。。。。。。太囧了
+1, 听到that's why的时候吓了一跳
还有那个年代普通信的邮票好像是8分,怎么会贴张新版五毛的呢。我记事的时候80年代末邮信是两毛钱。讲的就是邮政的事,这个都弄错,太不应该。
还有刘烨小时候他爸带回来给他一个很现代的玩具枪,感觉和当时时代不符合啊。
以我70后的经历来看,里面的物品、插曲确实很不严谨。1.片子开头邮政包裹用的纸箱有问题,那时候没有印着邮政logo的纸箱,都是白布袋装的,麻绳扎口或缝起来。2.邮资是5分还是8分,后来才变成5角的。3.10元人民币应该是大团结,而且那时候的印刷质量和纸质很差,泡水、手汗之后纸币会很软很容易破烂,绝对没有片子里那种挺括光洁的效果。4.五角人民币也不对,片子里人民币都是第四套,实际应该是第三套。5.收音机里的流行歌曲大多数都时间不对。6.立体声的概念我觉得那时候的侗族姑娘应该不知道,大家都是听单声道广播的。
哈哈哈哈,您说的好,立体声那个山里的姑娘比男主角还懂,还准确叫出“立体声”
还看到山里面有小孩穿的T-shit 竟然印有英文字母
服化道的各种不严谨让人完全不能融入电影所设计的场景中去。
看到后面感觉还是太景观化了,比如陈好出场时穿那件衣服,很修身的碎花锁边无袖,出现在80年代初的山村实在是不太可能。感觉剧组也没有认真地要往80年代上靠。片尾有湖南的相关部门协助拍摄,估计还是要让电影的景观呈现得漂漂亮亮的。还有,湘西的人物,但是说话太北方味儿了,不过那个年代的电影也不能强求。
确实这么好的一部电影在这些细节上不严谨实在不应该
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那就是这么多时代设定道具以及角色言行的不协调或者bug,是导演有意为之!
电影的明线讲的是父子亲情以及对职业的坚守,但其实还有一条极为宏大而且应时代背景潮流的暗线—这条暗线目前为止只有极个别看出来了(在各种论坛上和其它网友讨论过这部片子,只有一个人也看出来了)—而为了确保本片的评分,我并不打算把这条暗线讲出来....
简而言之,本片在99年金鸡奖拿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两个奖项(还有导演、编剧、摄影、男配提名),其中男主是靠着明线拿的,而最佳故事片是因为评委们看出了暗线才给的。
99年金鸡可是还有威尼斯金狮奖一个都不能少,以及黄河绝恋的...靠着明线的话,那山那人那狗打不过这两部片子,但加上暗线就能胜出了。
电影剧本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其中一种解读就是片头虽然说发生在80年代初,但实际上从80年代初到里面各种相对未来道具所展现的实际可以发生在98年(这里面有大概15年的时间段),这期间父子一路遇到的人事物,都相对凝固在一个时间里。也就是说里面山民们的生活,无论是实际的98年还是80年代初,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但在整趟旅途终结之后,这个凝固的时间因为某种原因,突然开始向前了...山民们的生活有变化了。
.....
霍建起导演和思芜编剧的其余作品也看过,他们是不可能犯这种细节上错误的,所以唯一可能就是有意为之。
这就和之前说的暗线有关了—但这条暗线,个人真的不想说出来。
ps:日本在00年引进了本片后,大概04年拍了《乡村照相馆》,能很明显看出是改编自那山那人那狗!而08年《入殓师》,则可以看做《乡村照相馆》迭代进化后的大成之作。
那山那人那狗-乡村照相馆-入殓师....三部电影有明显的递进关系,但个人认为,乡村照相馆只模仿了那山那人那狗的构架和一些段落,日本也并没有意识到那山那人那狗的暗线。
那山那人那狗有不易察觉的暗线!
那山那人那狗有不易察觉的暗线!
那山那人那狗有不易察觉的暗线!
只有看懂了里面的暗线,才会明白为什么里面有时代细节上的诸多看似不严谨,实则利用这些不严谨的漏洞,表达了一个极为宏大的主题。
历届金鸡奖获奖和提名影片看了不少,那山那人那狗的剧本都是极为突出的,属于那种100分满分情况下,卷面90分的优秀作品。但在卷面之外,本片还有暗线的20分加分,这是其余很多卷面90甚至更高的同档次优秀作品没有的。
就编剧思芜来说,还看了《暖》《生活秀》《沂蒙六姐妹》《唐山大地震》《超强台风》《萧红》《情人结》,即便《暖》《生活秀》蝉联了金鸡最佳编剧,但个人还是认为《那山那人那狗》才是已看过思芜编剧作品的巅峰。而且是远远甩开并列第二名《暖》和《生活秀》的第一。
和那山那人那狗类型差不多有《过昭关》,但过昭关的暗线埋藏水平,没有做到那山那人那狗这样与明线光影并生,如影随形。
同样将暗线埋藏的极好的,另外一部电影就是意大利《灿烂人生》!
是吗?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当时看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还以为这是导演的疏忽呢,有空我再看一遍吧
所以说刘烨的角色象征的是时代潮流带来的新鲜血液?那结尾刘烨送邮件最起码得骑自行车什么的啊,不然两代人之间的变迁就是多了台收音机,表达还是很模糊
影片能拿金鸡奖就是对返璞归真的一个短暂追求,和后来《入殓师》在日本本土拿奖多异曲同工。当然这两部电影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
是的,就是这种很模糊但很不协调,但或许这就是编剧和导演想要表达的。
入殓师可不止在日本本土拿奖多,美国中国欧洲都有奖项:美国拿了奥斯卡外语片,中国拿了09金鸡百花影展的国际影展BPBD和男主。欧洲好像也有一些,算是那年的黑马爆款吧。
如果这真的是导演的表达意图,那只能说他没能执行好,也可能是拍摄条件限制(毕竟在大山里取景拍摄),也可能是导演没想周到(这还只是霍建起当电影导演的第四年)
当然这也是当时华语片导演搞春秋笔法的习惯了,这种习惯,直到乌尔善他们这一代还在沿续
但问题在于,98到03是霍建起和思芜创作能力独一档的五年!他们的能力是在03年之后才开始下降的。
霍建起和思芜是夫妻!很重要,所以霍建起懂思芜要表达什么,思芜懂霍建起能拍成什么样。
其实这片子还是能看出第五代早期作品的影子,影像强调空间感,对大好河山和原生态民风的展现,以及面对时代变迁的迷茫
甚至他的大部分作品无论03年前后,无论什么题目什么水平,开头都有展现大环境的全景作定场镜头——感觉这也已经成了他的创作习惯,但要说是独特风格算不上,毕竟这还是他合作过的第五代导演玩剩下的
相比之下,老谋子虽然作品水平也是飘忽不定,但他在电影语言上的探索和突破真是精神可嘉
“以及面对时代变迁的迷茫”!!!!!
这里你绝对没看明白,这部片子在展现山人面对时代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是非常积极的!!!那山那人那狗的编剧理念是超前于同时期其余作品的。
金鸡其余年份的最佳故事片以及编剧获奖/提名看了不少,单论技法和表达并没有超过那山那人那狗,只有诸如《岁岁清明》《美丽上海》《益西卓玛》等少数几部处在同一档次,但手法也各有千秋。
这一点我个人不太苟同,从父子俩走邮路时发现另一条山路上的大巴后产生的观点分歧来看,如果真的是你想表达的思想倾向,且不说最后至少拍出儿子带来新的交通方式,至少这场对话中得拍出父亲的式微。父亲在听到植入广告的时候强行把儿子的收音机关掉,即使主创个人对新潮流不排斥,也多少表达了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情感倾向。从全片对父爱如山的刻画看来,我感觉还是不太可能会颠覆“返璞归真”这个方向的
还有,全片最直接的初始动机,是上面直接安排父亲提前退休,父亲出于对工作的重视,不得不让儿子接班——虽然这和父亲跋山涉水多年落下的腿疾有关,但且不说这是否夹带了主创的某种指向,但至少也让这场接班之旅变得不够纯粹
我还了解了一下,不说霍建起在此之前的作品,他其他的较为出名的作品一旦涉及改编,都有人诟病对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改动过大,很可能是出于导演的美学偏好。编导搭档能合作这么多年下来,当然不只因为夫妻关系,也和思芜明白霍建起的美学表达偏好有很大关系。如果换成芦苇、王朔那样编剧功底更强但个性更强硬的创作者操刀剧本,大概率会出精品,但也很容易因为他们和这些第五代导演在理念上的分歧导致合作不长久。这一点我能理解,但不等于夫妻档联手必出精品,不然就不会有《图兰朵·魔咒缘起》这样的奇葩之作了
《那山那人那狗》于我,能享誉至今除了滕汝骏老师,确实还要感谢导演,感谢他用胶片记录了还没被非主流文化改头换面、身处传统但对未来尚有憧憬的中国乡村
那个年代的影视作品特点是硬件跟不上,软件尚可,也就是服化道等细节严重跟不上剧本和演员的水平,现在是反过来,涉及到特效制作等影视工业的水平上去了,服化道水平也上去了(但也未必经得起考据),但剧本和演员等软件方面反而开始(甚至是严重)拖后腿了。
另,这片真的打脸那些个抱怨因为题材审查等限制而拍不出好片的言论(和从业者)。
主要是这个剧本,是思芜在全盛那几年写的!!!金鸡获奖片,看过很多...但就剧本这一块,有不少风格各异但各有千秋的。可就算把男编剧也算上,思芜都是佼佼者。
还有一个叫程晓玲的编剧,也是连续两届拿了奖(09是《清水的故事》评审团特别奖项,11年是《岁岁清明》编剧奖),她09年这部没看,但11年《岁岁清明》的剧本结构精巧,伏笔呼应,环环相扣,细腻沉稳,举重若轻...确实是编剧获奖里面的上品。
03年意大利那部《灿烂人生》,其实和那山那人那狗的剧本技法很像。
求问暗线到底是什么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