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总是热的 短评
30 有用 mr.left 看过 2021-04-22 20:23:55
21.04.22 2号厅 我已经很久没有期待过看到一部本不应是开放式结局的影片了,吊着的那口气真的很抓心。题材真牛批,反思碰上开放,创收碰上制度,多线的叙事不显杂乱,有几处甚至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尖锐,估计放到现在里面的台词和剧情都不能过审了。但它的内核和始终迸发着那种向前向上的劲儿,这才是适合党建团建学习观看的影片啊。 杨在葆给人的安全感,是那种从言行举止、宽厚的臂膀和眼睛一瞪带来的威压感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即使他犯了错,你依然会觉得他十分可靠和值得信任。这种可以说是跨越了性别的而且不带有任何性魅力的硬汉形象可能真的绝种了。
6 有用 Panda的影音 看过 2023-08-13 17:26:12 福建
罗心刚:……没有退路并不是坏事。当初打仗那年月,为什么人人拼命,就是因为没有退路,不革命就没法子活了。现在可怕的是人人都有了退路,工人有工人的退路,少说几句吧!得罪了领导以后评工资要吃亏的。厂长有厂长的退路,当出头的椽子是要倒霉的,随大流吧!有的局长部长退路就更多了,大笔一挥,扔掉国家好几个亿,却轻轻的说了一句,为我们付学费。有的这里混不下去,换个地方,照样当他的局长部长,都坐在那里等着,最好中央哪天拿出一个神奇的法宝来,一下子把中国送进四个现代化,而他们自己呢?完全不想负任何的一点责任。……有人说,中国的经济体制像一架庞大的机器,有些齿轮已经锈住了,咬死了,可只要用我们的血做润滑剂,这话已经说烂了,不时髦了,没人要听了,可无论如何,我们的血总是热的。
31 有用 恰帕斯东风电囼 看过 2023-05-19 23:42:37 河北
从80年代众多改革派里依然可以看出一些工人民主遗留的影子,但是这片里离工人自主还有很远的距离。这部片相对好在着重刻画了好几个困难工人的形象,没有完全变成改革话语式的乌托邦。但是将工人与改革派厂长之间的矛盾完全转移到官僚主义保守派身上,实在有些滑头。言下之意,只要把改革进行到底,工人一定也会得到好处。而在那以前,工人必须吃苦。其实还是前30年生产主义和要求自我牺牲那一套。但后来是什么结果呢。非常值得玩味的是,厂长去了广州展会一趟,决定将机械印染改成手工印染,完全是一个人拍板,工人也只有服从的份,这已经显示了权力关系的转变。由此造成的工作量增加,工作强度加大,工时延长,两班倒变三班倒,不断赶工,将奖金改为产质量挂钩,已经给工人造成实际上的生活困难。这似乎预示了日后工人权益不断遭到削弱的趋势。
22 有用 WillGoWild 看过 2018-04-22 04:04:39
亮点在于对经济改革初期的各色人物状态刻画:官僚主义作风,上纲上线扣帽子的文革习气,只为多赚钱的小市民心理,底层人民的互帮互助。杨在葆的宿县口音很有特点,罗心刚也仿佛是他自身写照,造型比两年后的代理市长更好。本片中的上海弄堂可以对照同年《夕照街》的北京胡同。
0 有用 贵久 看过 2023-08-18 15:33:50 上海
与同年上映的《快乐的单身汉》共同选择刘信义演绎工人形象,也正好与后者形成一阴一阳关于这个阶段工人阶级面相的描写,阳是集体共生,单纯阳光;阴是官僚刻板,保守自肥,果然还是本片的“阴”更加深刻,它直接给出了现实时空中十年后改制巨变、下岗潮的原因之一。作为80年代初的电影,本片要解决的两个矛盾往前是如何在浩劫之后实施经济与人心的双重抢救,更重要的,是一个讳于谈钱的民族如何开始张嘴喊饿,而改开初期“改”的每一步都是丛山峻岭。这个时期无论质量如何,电影与生活的关系都无比密切,本片就抓住了工人阶级信仰松动这个点,虽然还是站在保守角度的自省,但至少是一种自省,这也构成了整部电影的反思视角,它是带有局限性的,但也是一腔热血的,悲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