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歌的影评 (37)

母爱就像一条河,温柔地载着我们漂向远方
《大河之歌》是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和第一部《大地之歌》一样,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下,影片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 阿普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贝纳瑞斯过活。不久之后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生计堪忧的阿普和母亲不得不投靠了孟加拉的一个远...
(展开)

人类情绪上限类电影,悲凉残酷生活变迁
《大河之歌》 第一集父母失去孩子,第二集孩子失去父母。不论你在哪个年纪,相信都会从影片中获得感触。控诉这片穷困悲苦的土地,残酷的生活变迁。金狮奖名不虚传。 就像《罗生门》,穷苦的乡村自然,简洁的镜头,观众的注意力会无限趋近故事。 这部电影就像《小鞋子》一样,全...
(展开)

2023.10.27
三部曲看的第二部,感觉很像第一部的续曲,就连演员都一样。 讲故事手法相对于前一部大地之歌有进步,母亲成了整部影片的焦点。也成了我认为疑问的点。 这也是传统社会描述的诟病,女性总是如此悲惨,她成了承受父亲死亡,承受儿子离去,最后自己死去而儿子来晚了。女性在这里...
(展开)

《大河之歌》观后感-11
写在前面的话:如果您不喜欢我的唠叨,可以只看我对电影视听语言的分析。或许这样多年以后,您就能理解我的唠叨与电影关系紧密。我会尽量把我的唠叨与分析隔离。 如果您看完了前面十篇,那是否能明白我想做什么? 我想向您展示,无论是电视剧《雪滴花》还是电影《大河之歌》,...
(展开)

《大河之歌》观后感-10
阿普恳求妈妈希望上学。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老师,刻板的模样,他在做什么? 一直在看表,提醒课堂里的人还有半个小时。请仔细看,并没有任何一个镜头可以让我们清楚辨别教室里的人在做什么?这就是刻意为之的小把戏。他们在考试吗?我们不知道,专门针对观众设置的问号。通...
(展开)

《大河之歌》观后感-14
休假结束之后,阿普似乎适应了大学生活。再次出现刻板老师讲课镜头,有意思的是,从教学知识切到印刷时(如今已不再需要他人帮助,独自完成印刷所以才能赚到钱寄给母亲吧),那经常出现的轻快配乐变得很小声,几乎听不见的程度。再切到与朋友结伴时,配乐音量再次加大。 印刷单...
(展开)

《大河之歌》观后感-12
小时候觉得很有趣的事情,现在觉得很枯燥,阿普已经无法忍受这个偏僻的小村庄。一代代的年轻人为了改变命运背井离乡,阿普虽然从没有像国内电影那样高呼我要赚钱的口号,或许他回学校为了改变命运更加努力适应新生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百无聊赖,经常烘托情感的配乐都消失了,...
(展开)

《大河之歌》观后感-13
倒数第二篇说明我的论点。 休假结束赶火车与回家多留一天,取景是对称的。 刚上大学时取景则小有变化,不带门框拍摄。孩子长大总要离开家,离开家就是离开妈妈。 孩童时第一次来到以后居住的新环境。 这个镜头接上一个镜头轻缓的配乐,加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鸟叫声也可以表现...
(展开)

《大河之歌》6-重复
说书人走后。 经常出现的小巷子不再冷清,人很多。母亲难得出了次门,本片母亲基本上都在家里。 阿普不知道为什么要来,虽然很热闹,但那是对大人才有意义的事,孩子就是喜欢放烟花。这种态度也是为之后阿普学习传道做铺垫,不好说逆来顺受,麻木也不至于,就是不知道做什么,...
(展开)

《大河之歌》5-剧作的对称性
父亲布道结束。1327年(孟加拉日历)刚到新居所,虽然收入不多,但还能维持。父亲不仅赚钱也与周边邻居熟悉活络感情,互相交换物品,替代钱财货币。总之是不富裕,从一家人住在最低的楼层就可以看出。对于如今的观众可能觉得我就想住低一点,不想爬楼梯,那个时候的印度可不能...
(展开)

《大河之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
父亲在恒河洗澡回家。片中,经常出现河(水),之后楼上居民告诫母亲去恒河洗澡。建议还是告诫?雷伊导演对于印度阶级的刻画实际上非常深刻,但不是国内第五代那样的口号,而是日常化,所以我用的是告诫,也可以是劝诫。但片中并没有出现母亲去恒河洗澡的画面,不是雷伊导演觉...
(展开)

《大河之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
时隔多年,再次观看本片,实在难以想象导演是一个刚过三十岁的年轻人。让我震撼的并非雷伊导演对于经典好莱坞、苏联蒙太奇、德国表现主义技术上的掌握,而是视野之大。与其说大,不如说是温暖的注视。反观国内第五代导演唯意志论的表现,他们毒害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雷伊导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