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的影评 (435)

李霁琛 2017-06-16 11:00:52

《恐怖分子》:杨德昌在你心底放冷枪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 2007年,被称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的大导演杨德昌去世,享年六十岁。 一年后,他的前妻蔡琴出了一张名叫《不悔》的专辑,专辑中有一首歌叫做《给电影人的情书》,由香港导演罗启锐作词,李宗盛作曲。这首歌里有几句歌词: 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 银河里才是你灵魂的徜...  (展开)
重命名第29天 2019-01-12 14:13:20

恐怖总在细节中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算影评。想记录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1. 开篇不久,少年的镜头里,交替出现倒地的人与洗衣的人。突发事件与无奇日常,恰恰是整部片子围绕展开的对象。 2. 此后影片若干次并置枪口与相机。在少年与狗对峙的一幕里,相机甚至直接被用作具备某种威胁的“武器”,让人想起布列松...  (展开)
木卫二 2006-03-30 23:58:45

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迷恋蔡琴的应该知道,这是她早期专辑的一首歌。熟悉杨德昌电影的也会有清晰或模糊的记忆:1986年的《恐怖分子》片尾,砰然一声枪响后,李立中头倚澡池,鲜血流淌。此时,蔡琴那抚平心灵般的女中音由远及近,慢慢袭来,无言以对。    也许,很多人刚还沉浸在李立中的疯狂复仇...  (展开)
子戈 2017-07-25 11:51:48

最锋利的杨德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敢看杨德昌的电影,因为太锋利了。 他的作品就像是一把把尖刀,冷冷地插进城市的腹部,撕开一道道伤口,流出汩汩的血。 而其中最锋利的那把刀,当属《恐怖分子》。最近重看,又一次被深深地刺痛。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 如果你曾为《牯岭街...  (展开)
Vic 2009-05-11 16:09:52

还是开始反恐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上周末看完了老杨的另一部《恐怖份子》,这是一部86年的老杨的早期影片,随后我也大概浏览了一下豆瓣上其他人的评论,感受颇多,记一篇。 台湾当年的独立电影的兴起,造就了数位华语影坛的不朽大师,杨德昌也是其中我最敬仰的一位。也许是老杨早期作品的缘故,整部作品...  (展开)
舞雩 2007-08-07 17:20:46

每个人都是恐怖分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杨德昌素以冷酷著称,这在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就领教过了,至今还把它看作华人电影的顶峰之作。其凶悍可以用乔纳兄的一句话来说:“四个小时的积蓄,一刀刺出,整个世界,土崩瓦解。”《恐怖分子》不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样的史诗式的巨作,时代背景可以忽略...  (展开)
余小岛 2016-04-20 15:54:07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虽然没能抢到资料馆《恐怖分子》的票,没机会在大银幕上再看一次杨德昌的早期之作。但也算是独自一人在家里又重温了一遍。 看见有人评价说:如果他不是杨德昌的话,这或许会是他最好的电影。觉得评价非常贴切,不过也是因为他是杨德昌,才拍出了这么优秀的电影。 前段时间,C...  (展开)
林愈静 2019-01-21 18:13:08

请假装你会舍不得离开我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杨德昌的《恐怖分子》在一月九号央视中央六播出,名字改成了《请假装你舍不得离开我》--这是片尾蔡琴唱的那首歌的名字,如今是否在电影频道播放关系意义已经不大,毕竟资源太多,我记得十几年前,就算有盗版碟市场,我仍然遍寻不到张扬导演的《昨天》,偶然得知有天电影频道播...  (展开)
假面骑士 2017-07-07 15:44:45

恐怖分子

电影名字叫做恐怖分子,但事实上整部电影里除了最开始的一段警察抓捕犯人时,街上断断续续的枪声之外,便只有最后的那一声枪响了。 这个被生活社会压力所逼迫最终拿起枪试图报复,最终却发现只有自杀的勇气的丈夫或许可以说是恐怖分子;那个困居家中到处打电话恶作剧的少女或许...  (展开)
葫芦香不香 2012-06-08 17:52:50

“恐怖分子”的潜在可能性

观《恐怖分子》(The Terrorizers)中途,隐隐约约从暗伏在情节里的感受到这部看似文艺缓慢的作品中激烈、突破性的格调。错落地工整的城市风貌,彰显出一种交杂的特别气息。然而就是台北这样一座特殊气息里孕育了不同空间内被其压抑着的不同家庭、不同人物。观影之前老师就...  (展开)
ief 2012-06-18 20:38:04

小人物的高贵

文学和电影一样,都是表达的游戏。 杨德昌的片子都是那种含糊温吞的调调,你无法用一个结论概括出他想表达什么。就像《红楼梦》,含义太复杂了,我们常常难以总结。然而这种含糊温吞却是这么真实,一如人生,我们谁能用几百字就概括出自己的生活呢?那些活过半生的中年人总...  (展开)
法罗岛电影节 2023-01-08 13:30:55

FIFF27丨DAY8《恐怖分子》:我们的生活岌岌可危,到了因一通电话便顷刻崩塌,恐怖分子最终不过你我之间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恐怖分子》,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米米 最后的结局,透着唯一的“恐怖”。 孟山 平庸的只能伤害自己,真的是一出惨剧 dama.W 这故事讲得有点干瘪啊,难道是表现都市关系间离而有意为之?杨德昌玩互文和嵌套的方...  (展开)
蟹黄灌汤包 2020-05-17 13:22:48

在我的世界里数格子

看样子创作焦虑是永恒的命题啊!再一次看见了杨德昌最喜欢的音画错位了! 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就是李立中在编辑部追问郁芬的时候拉扯她,这个时候镜头前出现了门框,金世杰饰演的小沈将李立中推出画框,就形成了李立中在门框左边,而金世杰和郁芬在右边的构图。三人的关系一目...  (展开)
疼酱 2016-12-19 13:40:10

每个人都是共谋,没有人是孤岛

已经是第三次看《恐怖分子》。 笔者在前两次看本片时昏昏睡去,断断续续的影像留在脑中,不清晰的像半个梦。2016年,距影片上映已有三十年,才算真正看完它。 影片中人物不少,起初看似并无关联,但随着剧情推进而线索明晰。几条支线纠结在一起,日常与无常的碰撞,成为结尾枪...  (展开)
里头歪 2020-05-24 18:35:52

变化只是一种轮回的重复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大师的电影连着看了两遍需要一些记录。 “如果你了解季节,变化只是一种轮回的重复。这一年春天和往常没有两样。” 影片开始时李立中同事口中的高组长之死和周郁芬笔下的小说提笔已向观众透露,这对主角夫妻的故事和许多人们一样,“他的生活太单调了,一旦出点事,反应不过来...  (展开)
Icarus 2020-05-18 17:18:50

个人主义的困境

周郁芬作为一个“作家”,她是生活的反思者,不如说作家是最敏感最能够洞悉生活的人了吧。她敏感的感受到了这种“庸常”的生活中人的异化,和他们彼此的不理解,一个陌生的电话便能勾起彼此间的猜忌,这是她虚构的,也是她觉察的。但是讽刺的是,她用这样的一篇小说,用自己生...  (展开)
悟小空,执大念 2010-11-29 17:38:35

也许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片子到底好在哪里,没有任何高潮。尽管叙事是我喜欢、熟悉的风格。不过,我坚信杨德昌一定能够在剩下的20分钟之内给我刺激,之前他只要用他的细节,他绵密的一环扣住一环的情节,让我守住屏幕就好了。 果然,在最后20分钟,我终于知道所谓的...  (展开)
北时一 2019-04-25 18:06:58

《恐怖分子》:人的绝境

今天北京难得淅淅沥沥下了一天雨,看完《恐怖分子》,从标放跑出来,淋着夜雨赶往地铁站,踏过路上大大小小的水坑,只觉得寒气逼人。 杨德昌的电影往往精准,克制,刀刀见血。简单来讲,这部电影由三组人物关系构成,他们的故事彼此交叉,互相影响,一步步带着一个照常生活的普...  (展开)
去皮红薯 2016-10-05 13:08:50

自由的幻影永远在生活之外

中年男人不美,不健康,心理阴暗,还特别固执,自以为洞悉了一切,走到哪里都带着一种压迫着别人的气息。因而看到李立中的死并不会使我感到难过,反而有一种快意。他的自杀于自己、于家人,都是一种解脱。他是一个好人,可也是一个不讨喜的人。 片中的人物个个孤独而自私,只不...  (展开)
颓城 2016-11-15 10:58:45

恐怖分子:在所有可能的绝望结局中,通过自杀结束一切是最最令人绝望的

我们是不是活在一个可信又不可信的社会中? 什么是可信?什么是不可信? 有什么东西是一辈子相信的? 我常常对自己说,活着是一种萧瑟的体验。 可能是因为秋深了之后,时间所带来的空白不断的引起我内心中的匮乏,无论平时的工作多么忙碌,以强势的攻击力占用了大量的生活与思...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21 22 后页> (共435条)

订阅恐怖分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