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短评
0 有用 嗜热链球菌 看过 2025-04-06 14:52:51 广东
散文诗风格,电影的美学风格、题材选取、价值呈现都紧密联系着时代。还进入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可见一定程度上也呼应着国际潮流。1.城乡的二元对立,在城里已忘了初心的廖一萍,表现出对乡下的轻视、打压。“城”诚然是广州城,但为何身在城里的主创们会以乡村阐释人情美、人性美,而以“城”标记着人性的自私、忘本、功利,是叙事传统?还是工业洪流下的思考?2.火车的意象。火车作为城市的象征,火车与远方的连接。3.“家庭-伦理”叙事的冲突营造与情感触达。4.“革命家庭”在解放后的解体与重构。5.作为80年代初的电影,反映建国初期的社会面貌,讲述出生于30年代人的故事。这是我们这辈人与我们爷爷辈拉近距离的最可能形式了。6.写给乡村的诗歌,不仅是故事、节奏、取景,还有人物的演绎以及演员的淳朴气息,是珍贵的纪念品。
28 有用 奇异影像研习君 看过 2020-07-05 19:28:36
谢晋的《牧马人》叙事结构原来来自于此片啊。以一种情感为支点,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两地间思念通信件表达思想感情。谢晋在此片的基础上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这段话还应该补充一句,一个阶级成为权贵,再去统治另外一个阶级。坐天下的共产党也开始搞国民党那一套,门第之见,雇佣老妈子。但有统治,就有权贵,革命不过是那些夺权者的谎言罢了。田桂找到的新父母也是穷苦出身,但是革命胜利了,成为了权贵,为人所羡;那位含辛茹苦的田秋月却显得低贱。如若不是曾经救过田桂亲生母亲,田秋月又怎么会被接受?田桂尚且有良心,若没有良心,岂不是抛弃了养母和未婚妻,享受他的贵族生活了吗?电影似乎在讲人不能忘根,贪图权贵,实在也在表现革命后的人心浮躁,利欲逐渐熏心。
7 有用 Celine 看过 2018-10-10 20:26:50
胡炳榴田园三部曲之一,王一民编剧。取镜诗意,情感纯美真挚,已经灵活运用意识流(回忆与现实的无缝交接、内心私语等)和变焦,珠影在技术的赶时髦上也不落人后,但该片在人物关系设置过度依赖巧合,过度戏剧化而显得不太真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侧面反映了党政干部中存在腐化和特权思想的不良风气,正如况家客厅中那幅白字黑字的横匾:为人民服务,真的在为人民服务吗?漫漫水乡高级将领夫妻寻子奇缘,身份的改变隔不断浓浓乡情。月宫的桂花树植到了家门口,那树下是一对天成佳偶的离合牵恋。遍观田园三部曲,发现胡炳榴导演成也诗意,败也诗意,最大的问题是太爱赶时髦,没有将个人的诗意风格发挥彻底。
0 有用 两头烧蜡烛🌕 看过 2024-12-30 23:42:46 北京
结尾在叙事上的作用是双重的。要做出伦理上的劝导,似乎这种劝导离开生身的再造恩人就无法实现,但假如非要设置情节上严丝合缝的人物-个人史关系,那劝导本身也必然就不再成立了——叙事上的身份置换本身就消解社会批判视野。同时,在视觉场面上,结尾避开了大团圆场景,试图通过期待的猛然落空,将批判意识打捞回来一点,注定是无用功:1.为什么承担如此重要视觉功能的车站/火车/轨道,就只在结尾出现了这一次呢?2.为什么这部,不再能做出类似霓虹灯下的哨兵那样饱满、高度扣题、主题明确的剧作而是选择不断地在各类景观和感情之间游移再游移?ps.花田构图、青春女孩情态、干部形象(打证员、队长、政委、主任)而不是真正的城市景观;唯一的一次内心旁白在双人场景、多次反复出现一句文学化台词(桂花香到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