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短评

热门

38 今日若醉就睡 看过 2023-07-27 12:13:00 美国

亲妈明明是老革命 结果思想迂腐 阶级做派 觉悟低的令人发指…

35 十八爷 看过 2017-10-12 23:27:58

廖一萍在革命胜利进入城市之后便忘记了曾经舍身救过自己的农民姐妹,不愿意面对抚养自己失散多年亲生儿子的人是农村妇女的事实,一心只想把儿子重塑为城里人。城市想象激发的现代化的召唤与阶级斗争话语中的红色中国,把当代中国悄然划分为了断裂的乡村景观和都市景观。

18 拝啓、あなたへ 看过 2023-09-21 23:54:32 陕西

说好的这份恩情一辈子不忘,进了城当了干部就满脑子的封建思想阶级观念,打天下离不开人民,坐天下是为了人民,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啊。现在已经没有像翠翠那样羞涩的小媳妇,更没有廖一萍无颜面对的羞愧难当了。

9 绿小野马 看过 2013-09-07 23:56:05

一波三折的故事,男女主角都赏心悦目。三个人考虑的都是对方,是要有多少爱和信任作基础。原以为她妈会在农村里投湖自杀的,但这个结尾更具温情和未结的诗意。胡炳榴是个天才。不重复强调导演想说的话就好了,一声声重复台词多少有点淡淡的疼……

15 光影一路同行 看过 2019-11-02 00:06:34

乡下的诗意时光太美,仍是我最享受的。但对于该片诗意只是部分,影片有着尖锐的情感表达,很诚恳地把镜头对准最普通劳动人民。面对那位把"我这辈子都不会忘了你"当随口套话的刻薄忘恩的"老革命",我想起亮剑结尾赵刚与李云龙分别说的一番话,他对新政权的一些人心变化不正之风的叹息。这部电影就最是充分表现。当然片中廖主任那般可厌嘴脸,她教养人性也是太成问题的

23 高玉宝 看过 2021-07-30 23:25:29

十七年时代讲进城干部忘本的电影,像《霓虹灯下的哨兵》像《我们夫妇之间》……还都是老婆帮助教育老公呢,怎么一场文革下来,全变成官太太们忘本犯错误了呢?……一定是当初就没教育过来,导致他们不知在什么时候偷偷换了老婆!

5 Ion 看过 2021-08-08 21:44:15

珠江电影制片厂,音乐太好听了,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典型的乡村—城市的二项对立,就像廖一萍的丈夫对她的指责那样,革命胜利后,她进了城后思想就变了,满脑子特权思想,门第观念,对没有认出来的曾经牺牲自己,几经转卖、顶替她被逼着做了国民党的姨太太的田秋月的出身满是嫌弃。而回到城里认亲生母亲的田桂也差点忘记了和所爱的乡下姑娘翠翠的约定。人不能忘本啊。影片借田秋月与她的养子养女田桂、田翠翠讴歌了乡下人的纯朴,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0 嗜热链球菌 看过 2025-04-06 14:52:51 广东

散文诗风格,电影的美学风格、题材选取、价值呈现都紧密联系着时代。还进入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可见一定程度上也呼应着国际潮流。1.城乡的二元对立,在城里已忘了初心的廖一萍,表现出对乡下的轻视、打压。“城”诚然是广州城,但为何身在城里的主创们会以乡村阐释人情美、人性美,而以“城”标记着人性的自私、忘本、功利,是叙事传统?还是工业洪流下的思考?2.火车的意象。火车作为城市的象征,火车与远方的连接。3.“家庭-伦理”叙事的冲突营造与情感触达。4.“革命家庭”在解放后的解体与重构。5.作为80年代初的电影,反映建国初期的社会面貌,讲述出生于30年代人的故事。这是我们这辈人与我们爷爷辈拉近距离的最可能形式了。6.写给乡村的诗歌,不仅是故事、节奏、取景,还有人物的演绎以及演员的淳朴气息,是珍贵的纪念品。

28 奇异影像研习君 看过 2020-07-05 19:28:36

谢晋的《牧马人》叙事结构原来来自于此片啊。以一种情感为支点,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两地间思念通信件表达思想感情。谢晋在此片的基础上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这段话还应该补充一句,一个阶级成为权贵,再去统治另外一个阶级。坐天下的共产党也开始搞国民党那一套,门第之见,雇佣老妈子。但有统治,就有权贵,革命不过是那些夺权者的谎言罢了。田桂找到的新父母也是穷苦出身,但是革命胜利了,成为了权贵,为人所羡;那位含辛茹苦的田秋月却显得低贱。如若不是曾经救过田桂亲生母亲,田秋月又怎么会被接受?田桂尚且有良心,若没有良心,岂不是抛弃了养母和未婚妻,享受他的贵族生活了吗?电影似乎在讲人不能忘根,贪图权贵,实在也在表现革命后的人心浮躁,利欲逐渐熏心。

5 柯里昂 看过 2017-08-22 19:33:42

影片坚持将镜头对准质朴、善良、憨厚的劳动人民,对爱情、亲情等话题的处理拿捏适度而非过度消费,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现在再也不会有人拍这样的电影了;但另一方面导演对人物的刻画又太单一扁平,以及情节的刻意取巧同样削弱了影片的写实感,有点可惜。本片和同时期侯孝贤的乡土电影亦有不少相似处。

0 Kiyoko 看过 2024-08-12 17:44:39 山西

2018.3.18-2024.8.12新时期标志性的电影语言用在了呈现细节,变焦推近镜头,闪回或闪入内心。用情感弥合城乡的差距,借用城市母亲的角色隐含地扭转农村和城市落后和先进以及阶级门第的对立观,竭力在现实的城乡割裂中表达农村是第一代城市人牢固的依托。女性角色性格突出,主动争取幸福,主动选择,“翠翠”是电影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

30 独孤奴 看过 2016-11-14 16:48:23

家庭伦理剧。问题的关键在于假如当年田秋月没有救廖一萍,廖如何容得下田。不过电影借救恩的存在规避了这一“尴尬”问题。

11 🌵🌵 看过 2019-06-28 22:57:15

三星半吧,胡炳榴绝对算得上第四代最被忽视的导演甚至中影史最被忽视的导演,除了独一无二自然主义审美,那种无比纯净的人类情感,往往在宫崎骏的电影里才能看到。但本片败在剧作意识,它严重陷入了“谢晋模式”的囹圄,并且令其弊端无限放大,用单一的戏剧支点推动故事并且以巧合扭转本来就直板的人物设定,对意境衬托出真实可以说是一种摧毁。

7 Celine 看过 2018-10-10 20:26:50

胡炳榴田园三部曲之一,王一民编剧。取镜诗意,情感纯美真挚,已经灵活运用意识流(回忆与现实的无缝交接、内心私语等)和变焦,珠影在技术的赶时髦上也不落人后,但该片在人物关系设置过度依赖巧合,过度戏剧化而显得不太真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侧面反映了党政干部中存在腐化和特权思想的不良风气,正如况家客厅中那幅白字黑字的横匾:为人民服务,真的在为人民服务吗?漫漫水乡高级将领夫妻寻子奇缘,身份的改变隔不断浓浓乡情。月宫的桂花树植到了家门口,那树下是一对天成佳偶的离合牵恋。遍观田园三部曲,发现胡炳榴导演成也诗意,败也诗意,最大的问题是太爱赶时髦,没有将个人的诗意风格发挥彻底。

1 莫的冷 看过 2010-12-26 01:20:07

以坏人作恶,好人受冤构架主要冲突,播音腔,感情饱满,中规中矩的老片

0 两头烧蜡烛🌕 看过 2024-12-30 23:42:46 北京

结尾在叙事上的作用是双重的。要做出伦理上的劝导,似乎这种劝导离开生身的再造恩人就无法实现,但假如非要设置情节上严丝合缝的人物-个人史关系,那劝导本身也必然就不再成立了——叙事上的身份置换本身就消解社会批判视野。同时,在视觉场面上,结尾避开了大团圆场景,试图通过期待的猛然落空,将批判意识打捞回来一点,注定是无用功:1.为什么承担如此重要视觉功能的车站/火车/轨道,就只在结尾出现了这一次呢?2.为什么这部,不再能做出类似霓虹灯下的哨兵那样饱满、高度扣题、主题明确的剧作而是选择不断地在各类景观和感情之间游移再游移?ps.花田构图、青春女孩情态、干部形象(打证员、队长、政委、主任)而不是真正的城市景观;唯一的一次内心旁白在双人场景、多次反复出现一句文学化台词(桂花香到心里)。

0 佟小里 看过 2013-12-20 09:21:04

http://yangsou.com/bbs/thread-269-1-1.html

1 鸟甲 看过 2008-10-05 10:49:51

网上看的?看过《一路顺风》之后,冲着任冶湘来的

2 彼得潘耶夫斯基 看过 2020-11-18 23:44:40

典型的城市化进程叙事影片,也是现代化开启时代的乡愁怀旧影片,展示了后阶级斗争时代阶级以城乡二元对立形式存在的现实。养母是乡村纯朴、隐忍、讷言的代表,而城市则是属于年轻代际的、富饶、活力、充满可能,这种怀旧有点像贾平凹等人作品中的,是农民式的,纯朴,自然,但也似乎显得drama。

0 冰山李 看过 2012-12-17 19:19:28

2.5 stars

> 去 乡情 的页面

乡情

导演: 胡炳榴 / 王进

主演: 黄小雷 / 任冶湘 / 吴文华 / 王进 / 黄锦裳 / 王琴宝 / 赵春常 / 春歌 / 黄宛苏

类型: 剧情

地区: 中国大陆

片长: 96分钟

上映: 1981(中国大陆)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