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 短评

热门 最新

178 心夜 看过 2009-01-18 00:18:03

对于灭绝犹太人,希特勒至死都认为是必要且正确的,在他死后,西欧已经度过了六十年的富饶时间,他若有灵魂,必然会认为是他的贡献,因为六百万人死了,他们的死对活下来的人来说,不管你是否承认,确实是一种恩泽。人类精神黑洞之深,是远非活下来的人能够想象和面对的。

15 电脑儿童 看过 2021-12-25 21:15:51

有一个人,是某个犹太区自治委员会会长的副手(德国人),在电影中已是满头白发,但在40多年前只是一个刚博士毕业的28岁(或30岁)的小伙子。他自称对犹太区中大规模的疾病、死亡和生活环境所知甚少,企图撇清责任,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他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在这场屠杀中自己扮演的帮凶角色,在采访最后,他又强调了自己的年龄,28岁、博士刚毕业,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年轻人,刚刚从象牙塔走出,天真地被纳粹蒙骗而已。他当然是在逃避,但当我们处在那个环境下,作为权力机构运行的一部分,当自己是灾难的施与者,而不是承受者时,还能不能坚持作为人的底线?能与否,可当作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

38 亵渎电影 看过 2013-06-14 08:49:05

饺子就在锅里,我反正是吃不上了,去了上海电影节也没用。分了四天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我只想等着看那些抢票的人会不会至少80%的人离场或者彻底睡过去,虽说屠杀犹太人的主题很强大,但这种追忆和访谈的方法慢慢的就像当年看【铁西区】一样。11年,9小时,“浩劫”成了一个一语双关的词儿。★★★★

27 Lies and lies 看过 2013-03-26 12:38:38

无旁白,不插入历史素材。此片形式上的严格是必要的。

19 喂饭 看过 2018-06-19 23:22:15

N/A 无言……长歌当哭,实则在以回忆和证据名状不可名状之物。即正如朗兹曼所说的,“Shoah”是个无意义的标题,因为最极端的恐怖是无法被一个名词定量的。而那看似漫长的九个半小时,也在每个个体一步步接近(而非触碰)死亡的、直白而深邃的努力中,迅速地滑过了。就像刀刃迅速划过脖颈一样。

7 黑特-007 看过 2020-02-12 21:57:04

当历史影像无法公开或者根本没有影像的时候,纪录片能做些什么?近乎未经修饰的原始访谈影像和一点透视的远景镜头构成的《浩劫》是这一问题最好的答卷。叙述者的平静、等待翻译的冗长、镜头切换的单一,让观者最终也趋于麻木——而恰恰是“麻木”造就了这场浩劫【对波兰群众的采访是全片的点睛之笔】【两天看完,佩服一切观看过程较为连贯且没打瞌睡的人……】

15 圆首的秘书 看过 2013-05-25 02:28:22

四天,九个半小时。这并不是一部恐怖的纪录片。没有当时的影像,只有当事人的讲述,漫长的询问和回答,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因为在这样缓慢的时间里,所有语言都变成了骇人的想象。准备长评。

1 神砷珅深 看过 2024-04-19 16:07:19 广东

令人窒息!朗兹曼不断地有意无意地用各种直接的问题去叩问每个经历者的内心最深处,如:党卫军是否还记得某些屠杀场景? 波兰人是否真的感到悲伤? 同为犹太人但却暂时安全的人看到其他同胞被送去毒气室的感想…诸如此类,力图在这场浩劫的30-40年后挖掘可能被掩饰的真相及人性共有的弱点。除了集中营模型,没有任何的影像资料,但就如组成九小时的众多对话中,语言都有至少七种,这是全民性质的一场邪恶的人为制造的灾难。p.s.王兵应该深受该片影响。

7 左脸吃饭 看过 2018-08-02 16:07:21

上:悲惨没有成为主旋律,犹太人的遭遇对后来人的影响,作恶或者苟且旁观,挖苦笑嘻嘻的幸存者之后拍了拍肩膀,对占有犹太人房子的居民诘问,电视机视角的德国人,假礼貌表演欺骗得手而自喜,枪也指不动的犹太人,群像采访耶稣的复仇,五味杂陈。 下:现实里没有那种把恶写在脸上的大反派,在一步步行动的过程中人们才慢慢发现他的意图,或者在成为历史之后重新挂上合适的脸谱,伪善才是个人问题的最大弊端。可惜的是这种事情永远都伴随着独裁和专政,政权蛋糕的进化一直都需要鲜血来祭奠,宪政真的才是尽头吗? Android

5 看过 2013-03-25 11:28:51

@37th hkiff:共9個半小時片段,並無一段footage,不是走訪現場,就是訪問相關人物。紀錄片不是去扮歷史,而是要去紀錄當下。受訪者的憶述,他們的表情都代表了那段黑暗的日子。拒絕承認自己當年知情的,不是認同罪行,而是要連自己也一併欺騙,怕承認了,連活的勇氣也沒有。

2 月球漫舞者 看过 2013-06-26 00:12:23

siff #43. 终场,绝唱。表面单一的纪录形式(全为口述采访),但材料安排的方式杂而不乱,更多是旁观者、屠杀参与者、作为者与不作为者,中间不时以幸存者的叙述穿插,全方位以最大程度的客观构造出纪录主体,并且形成一种心理节奏,但也许因为太长,节奏也不那么明显。镜头也与材料相合,时动时静。

14 萤火虫小花 看过 2008-08-23 22:15:14

我看过的最长,最枯燥的电影。长达九个半小时,记录片,沉重的主题,多国的语言,访谈的方式,最糟糕的是,当时我没有戴眼镜。但还是推荐一下,必竟还是沉痛的。而且晚上还参加了朗兹曼的见面会。七十九岁的人,思维敏捷,目光如炬。他称此片为“那个东西”

0 竹影横阶 看过 2012-01-03 17:42:05

寒冬,一个人,窝在被子里,9小时的影像旅程,走了1/4的,心却越看越冷……视线沿着铁轨随着列车的行进缓缓驶向奥斯维辛,恐惧、无边的黑暗笼罩心头,我不知道,如果,这样的情境降临,我如何选择活下去……%>_<%

8 火娃 看过 2020-01-12 22:19:39

8/10。[浩劫]神奇地建立在过往与现在的含混之中,声画关系结合了美丽的风景和恐怖的火车轰鸣,在杂草和白雪覆盖下的遗迹里,通过口述者的手势、一颦一笑和语言的重复、焦虑和哭泣,共同刺激观众的想象,时间消除的物质痕迹在话语记忆中复活,潜藏民间的刽子手终要承担作为人的责任(例如啤酒馆中工作的老纳粹四处逃避镜头)。朗兹曼从未用过一张尸体的影像,但死亡的气息在结构上不断深化,第一部分是等待死亡、集中营运输,第二部分才进入毒气室。当观众已经知道隔离区的非人性和无可逃离的命运之时,蒙在鼓里的囚徒们仍然心存侥幸、争取尊严,最后这部分与葬礼大合唱灵巧地编织在一起,结尾独自站在废墟中的幸存者感到了某种平静,紧接驶过一辆集中营列车,这种杜绝全景式描写、靠现实的碎片来整合不可复原的杀人工业,与铁西区系列的创作观不谋而合。

1 比民 看过 2023-11-04 16:55:13 江苏

真恐怖,他把屠杀拍成一种运行机构,惊悚又冷血,但是后面的部分却又意外地感性体贴。 可以算是全景视角展示了那个历史阶段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参与者的心理,看的时候突然在想南京大屠杀有没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呢。

1 Stiles 看过 2022-07-23 21:01:14

没有想象中的好,本片最大的意义无非在于重申个体叙述的史料价值,即便电影作为“唯一能保持其素材完整性的艺术”能更加逼近真实,但影像的功能是有限的,换句话说,在这九个小时里能够看到的和《夜与雾》的半小时里的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另一方面,其对大量证词的处理方式的确堪称严谨,却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希尔伯格等人的批评,朗兹曼的这部鸿篇巨著或许可以称之为一次对历史研究的——而非历史的——探索。

50 汪金卫 看过 2014-08-20 23:39:43

第三帝国灭绝犹太人计划幸存者及相关人士访谈纪录片,长9小时,很冗长,完全可以剪掉一半。尤其是采访中翻译大量重复转译的话。片子由访谈与集中营废墟等景观镜头组成,无历史影像,非常枯燥。另外在被采访人(前纳粹党员)强调不要摄像不要公布姓名的情况下依旧偷拍大量画面,这是否有悖纪录片伦理?

8 三十 看过 2018-09-11 21:31:43

伊伯特先入为主地称电影为Fact,然而这并不是事实,也没有事实可供谈论,更谈不上是重塑。这些采访是回忆的阐述,顶多是证词。画面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和时间(季节)扫视集中营遗址和幸存者城镇/城市的现代外貌,朗兹曼其实是在用这场9小时纪录片丈量这场大屠杀和现实的距离。因此电影可贵的是作为电影本身,它一步步积攒起来的能量并不是为了控诉,是尽可能在1985年的坐标上投影一个已经不可能还原的事件,使之成为除了事件之外的言之凿凿的回忆和情绪。更像是一首长诗,不然的话就会用历史影像资料了。导演11年内东奔西走收集来的素材光是采访就有350个小时(NYT),9个小时不仅不多,而且恰恰必须得是这样缓慢沉重的节奏才能无限逼近事件的真实。

0 мая 看过 2023-10-07 23:57:54 福建

9,巨大的文献价值,幸存者的主观回忆与模拟上帝视角的大量集中营遗迹的主观镜头,创造出独属于影像时代的个人口述历史,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素材,也启发了后来很多的纪录片创作者。

1 Nightwing 看过 2014-09-26 15:34:59

Reprieved corpses, no budgets for extermination top 100

> 去 浩劫 的页面

浩劫 Shoah

导演: 克洛德·朗兹曼

主演: 克洛德·朗兹曼 / 西蒙·斯雷尼 / 迈克尔·波迪克雷尼克 / Itzhak Zuckermann

类型: 纪录片, 历史, 战争

地区: 法国

片长: 566分钟, 544分钟(25 fps)

上映: 1985-08-28(威尼斯电影节)

预告片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