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劫 短评
26 有用 墓岛GRAVELAND 看过 2020-09-29 22:50:36
《疯劫》并不是欧美同时期的,怀旧的“新黑色电影”,而是40年代黑色电影与香港本土元素结合的产物,象征着厄运的红色以及开场的诵经者等元素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黑色电影之中的惊悚元素,某种意义上,又具有新浪潮所独有的蒙太奇与变焦镜头。“已死的未死者”同样在影片中作为“怨女”形式出现。《疯劫》几乎具有香港恐怖片所拥有的一切,比恐怖片更像恐怖片,李纨的“死亡”不断闯入影片空间,呈现在人物近乎于表现主义的精神状态。 另一方面,许鞍华在这个《迷魂记》式的叙事中摧毁了黑色电影之中常见的“私家侦探”形象,令这种male gaze变态化为结尾突然跳出的疯子。而摄影机对于李纨脚部(一种轻度的性暗示)的注视对于观看者而言几乎是一个陷阱,引向视线的变异,直到这个隐含的观众在影片结尾突然自反地出现。
12 有用 冰红深蓝 看过 2022-01-16 15:04:48
【上海影城 2K修复版】许鞍华导演处女作 & 香港电影“新浪潮”元年代表作。1.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应该受了“香港奇案”系列的影响),如今看来略显粗糙狗血,观感三星,但若放在当时背景与电影史语境上看,绝对够得上四星水准。2.剪辑生猛先锋,一开场就大胆动用足以令观众如坠云里雾里的跨时空交叉剪辑,之后均以多视角叙事为主,对脚部的特写镜头也不断复现。3.镜头运动与机位构图颇有想法,金马最佳摄影实至名归,以主观镜头与鬼视点(如老房子内的俯拍移镜)渲染惊悚气氛。张艾嘉在墓地中“白日撞鬼”的震惊藉由一个契如希胖[迷魂记]的滑动变焦镜头展现出来,眩晕迷人。4.鬼片桥段作为障眼法,受中国传统风俗影响不小,比如片头的佛教超度法事与烧纸人,还有那件几家争夺的红棉袄(想及[孤岛红衣])。5.剖尸蒙太奇与开腹取婴很敢拍。(8.0/10)
7 有用 Mr. Infamous 看过 2020-11-10 16:33:56
是疯子的劫难,更是把把每个人逼疯的劫数。许鞍华长片处女作就直指午夜场,血腥、暴力、裸露、恐怖的尺度,哪怕是点到即止,在这发着幽蓝色光的故事里都很有拿捏。前半段云里雾里的质感更胜一筹,隔着真相去观照,什么都能疑神疑鬼地惊悚。但真相被剖出后就有些败落了,特别是连正明面对想将自己置之死地的人,竟然圣母心至此,以及那个新生儿也忒大只了点。话说当年普通话确实没普及,不然谁给孩子起名梅小姬?三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5 有用 censored dump 看过 2022-01-15 15:30:09
三星半。Ann Hui处女作,几乎是对黑色电影的反串,探求真相的个人逐渐逼近有欺骗、反叛和蛇蝎美人的核心,除了Dolly Zoom和闪回剪辑,红色几乎成为一种视觉motif(尽管不甚合理),在红包、衣服、门板上显影,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喜庆,被注入惊惧的灾运色彩,这种对比,既被胶片的自然偏色强化,也被古早市井环境(石路卖竹竿)和西式理性技术(医学解剖)的并行所诠释,白袜特写就像记忆的trigger,暗示如贞洁般的天真,它与其说是丧失,不如说是悬停,在尚未被生育劫持的幻想中。
15 有用 左胸上的吸盘 看过 2020-05-05 22:11:10
90分钟蓝光版。许鞍华的处女作挺厉害。手法很先锋,前半小时充斥着碎片化的短促剪辑,营造情绪交代事件两不耽误,摄影钟志文和剪辑师、灯光师都有贡献,修复版以青、紫色为主,围绕那个半山旧住宅区的主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覆盖着癫狂的质感。相对于这起双尸命案,中段开始的、由死者好友张艾嘉寻找失踪两女人的线索才是题旨所在,这电影里除了警察几乎没有男人,赵雅芝的盲奶奶、傻子嫌凶的母亲、甚至作为功能性角色的都是尼姑和修女,而盲奶奶不期然的敏锐灵感,傻子妈的洒鸡血躁动,都赋予她们一种近似女巫的形象,这个设计在79年很时髦,捏住了时代的脉搏~一些处理很漂亮,片尾两女纠缠而傻子旁观的平行剪辑给的凌厉,赵雅芝前后落差的扮相自然,尸检戏也有裸女
1 有用 欢乐分裂 看过 2022-01-15 15:54:00
#重看#真正意义上彰显“香港新浪潮”的内蕴,虽囿于成本而不免制作粗糙与剧情奇情流俗之嫌,但那股生猛锐意之气后续难以复制(每次看老港片便有这般感叹),许鞍华对视听的探索用意非常明显,如果一直沿着此路数拍下去或许更好呢…… 开场各种急、短、厉的剪辑贡献碎片信息拱成的不安、不确定氛围,为求高效叙事而牺牲些许逻辑而造成云山雾罩,相似场景剪到一起并置闪回;山上的变焦镜头用得好,几乎可共情人物受到冲击的惊惧心理变化;恐怖片常用的打光方式和主观镜头偷窥感都用力均匀,并在视点的流动和衔接上完成得可以。 修复版重温时留意到彼时的建筑风貌与人物生活状态,混合着殖民痕迹和遗老残影的环境里上演怪力乱神式的破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