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与雾 短评

热门

200 卡列宁的微笑 看过 2009-05-29 22:04:28

虽然这是一个纪录片,但是里面有鲜明的风格。从安静祥和的乡村景色拉到狰狞的铁丝网,第一个镜头就显得惊心动魄。那些黑白资料片、照片和彩色影像的对比,也给人一种从历史中挖掘细节、从平静中寻找震撼的感觉。那些缓缓平移的镜头,跟《广岛之恋》中的影像很相似。看这部片的过程中,我感觉地狱原来不只有一个,而是在世界各地有分店的,因为纳粹集中营跟中国的夹边沟右派劳改农场何其相似呀,只是后者没有毒气室而已。

89 mOco 看过 2017-06-26 10:43:38

是否是潜意识里每一个人都知道人性之恶能残忍到何种程度,所以时常选择麻木与健忘来对待触目惊心的历史。看到不少以为自己不会再对纳粹恶行感到惊讶,但看到堆积成山、被大卸八块当做原料的尸体仍感到心中一颤。

109 赫恩曼尼 看过 2015-06-04 13:35:11

“当回忆回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113 远子 看过 2018-09-04 18:21:22

没想到阿伦·雷乃还拍过一个集中营的记录短片,虽然已经看了不少关于集中营的文字描述和电影画面,但是看到毒气室天花板上手指抠下的划痕、满屋子成堆的女人长发、盟军开着推土机收敛尸体的画面,还是让人头皮发麻。结尾的一段解说词也很有力:我们之中有谁还在警惕新的处决者的到来?他们的面孔真的会和我们不同吗?当这些画面成为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的伤痛就此痊愈。人们拒绝相信或只是短暂地相信这一切。我们告诉自己这是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特殊事件。我们继续对周围的苦难视而不见,对那些从未停止过的哭喊声充耳不闻。

60 冰红深蓝 看过 2015-07-11 22:25:52

阿伦·雷乃成名作,也是他对记忆与遗忘母题探索的开始。彩色现实影像与黑白历史纪录形成残酷对比,在诗意旁白解说和隐忍克制的镜头下,纳粹大屠杀的非人罪行震撼着每一位观众,触目惊心的场景(推土机埋尸,成山的头发与碎尸)令人不寒而栗。30分钟的纪录片和9个多小时的《浩劫》同属必看经典。(9.5/10)

65 晚不安 看过 2017-11-11 08:28:59

控诉,不要停止控诉。真实,不能遗忘真实。没有任何修饰与遮掩,用无法回避的图片和影像抵达恶与暴力的极端。纳粹集中营,是超乎想象的人间炼狱。不在历史现场而通过镜头的凝视,恐怖已经与观众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尽管如此,这部半小时的纪录片还是会让人毛骨悚然,那种震撼超过《辛德勒的名单》。

63 九尾黑猫 看过 2011-01-24 00:42:29

能在有限资料和时间中,制作出一部从艺术和思想内涵上都属上乘的作品,实在难得。彩色与黑白的交错令人陷入不真实的梦境,却好像不断的用现实提醒你这一切都曾真实的存在过,永远不会被抹去

51 非行少女神乃襞 看过 2019-08-22 21:01:48

当我们把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时刻——无论是33年的德国还是66年的中国——简单地贴上疯狂的标签来打发的时候,这不仅意味着评价者的一种缺乏根据的道德上和理性上的优越感——“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不会那样子”,而且意味着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和“疯狂”泾渭分明的正常世界的盲目自信,无法注意到二者之间其实只有模糊的边界,因而更容易跨入其中。

30 海心 看过 2011-01-16 20:19:03

已经不适应完全靠物件说事儿了,就不能出来一个当事人吗?刚才我还在想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作为自然人,或许万物平等,作为社会人肯定不平等,但屠杀,灭绝,让我觉得,即使作为自然人,平等也无从谈起。一句话,人类永无平等。

75 sasasasa 看过 2009-09-09 09:17:09

日翻所有同类型

23 圆首的秘书 看过 2014-02-12 00:55:23

千钧之力。32分钟的时常当中包含了近乎有关纳粹集中营的值得探讨的所有元素,无论是黑色幽默还是冷静审视都恰到好处,当然最震憾的还是那些令人作呕的画面。《夜与雾》和《浩劫》简直就是大屠杀历史纪录片的两个极端,一长一短,一个快一个慢,一个影像一个口述,但相同的是让人瞋目结舌的震撼。

16 方枪枪 看过 2012-09-06 22:40:10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集中营,从现在的荒芜追溯到那段人性泯灭的历史,从一个个具象的物体出发,扎根于坚韧的细节力量和冲击,现在荒凉和往日热闹的对比,对历史充满思考和嘲讽,每一帧画面都冲击着心灵,精美如黑色诗歌一般的解说词,让这个纪录片更有张力。

46 水仙操 看过 2011-05-04 17:39:36

二战题材的影片看了那么多,依然会为之震撼。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这里经重新剪辑后展现的就是事情真实发生时的样子,因而更加触目惊心。漫山遍野的女人的头发,用尸体做出的肥皂,代表了多少往生。“这不是我的错。”那是谁的错?

22 流空破刃 看过 2011-06-16 19:37:36

资料片,照片,旁白,对比与平移。物化的人群与去人性化的对立面,默许与敌意,无可抗衡的打压与无从逃避的接受。与关于集中营的所有纪实都是先天条件优秀的恐怖片。

10 寒枝雀静 看过 2022-12-25 13:49:41 上海

A/最惊人的是那些你不再能区分尸体与活人、人体与物体的时刻。摄影机的底色被界定为一种对物质性极度亲密的机械,外在的语调都没有办法动摇它。历史的悲剧因而不会被某种过分简单化的热忱叙述瓦解,而近乎冷酷地凝结在飘动的发丝、被挖掘机铲起的肉体还有僵直的目光之中。而那些鞋子、梳子、断壁残垣,与这些有机生命的团块同等沉重。

6 丁一 看过 2021-08-28 02:04:16

“只要恢复集Z营,就不愁找不到看守。” ——阿列克谢耶维奇

39 子文东🤪👻 看过 2017-04-30 19:07:24

“当回忆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仿佛我们和那些被蹂躏的受害者已得到治愈,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2 高詩遠 看过 2022-09-22 14:37:13 北京

雷乃在这部片子里首创了用黑白和彩色来表现两个不同时代的方法。把过去和现在截然分开,用黑白纪录片表现过去,用彩色拍摄现在,并且聚焦于同一地点所发生的变化。如今的奥斯维辛,充满着一派祥和的日常生活景象,极少留下恐怖的痕迹。但通过过去与现在的交叉剪辑,配上旁白的提问与质疑,这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及其之上的种种废弃建筑物唤起了人们对一度在这里发生的各种恐怖暴行的令人战栗的回忆。雷乃还在里面探讨了时间层面的关系。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现在是否又能真实地描述、表达过去,是一个值得被质疑的问题。

62 blb 看过 2010-12-18 17:31:50

这个世界想当魔鬼的人依然很多……

14 神仙鱼 看过 2023-01-15 23:49:56 北京

在这些年所见所闻所历的映衬下不觉得多么恐怖,一直是这样的。但影像资料展示的残酷仍无比震撼,配合克里斯·马克参与改写的文本强力地给出提示/警示:打着瞌睡的浩劫还睁着一只眼伺机而动,永远不要以为这种事情只会在一个地方发生一次。它应该被反复不断放映和观看,借用映后讲的一句话,痛苦会随着记忆延续,但遗忘会让悲剧重演。黑白与彩色的交替间,历史的幽灵正在集体的遗忘中游荡于现实。“不是我的责任。”那是谁的责任?|从映后谈中了解到,本片从创作、制作到审查、上映、发行,从形式考量、美学思考到影像选择、文本写作,全部都是穿过浓浓夜雾才聚拢起这32分钟的光。伟大的电影。

> 去 夜与雾 的页面

夜与雾 Nuit et brouillard

导演: 阿伦·雷乃

主演: 米歇尔·布凯 /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 海因里希·希姆莱 / 尤利乌斯·施特莱彻

类型: 纪录片, 短片, 历史, 战争

地区: 法国

片长: 32 分钟

上映: 1956-01(法国)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