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芬克 短评

热门

430 囧之女神daisy 看过 2017-05-29 01:43:34

此片奠定了科恩兄弟电影那种“看的出水平很高,但实在太闷了,我就是不爱看”的风格基础。

305 yoyomygirl 看过 2012-01-22 23:28:04

查理就是旅馆,旅馆是巴顿的潜意识,查理是巴顿的本我。摔跤是另一个隐喻。毁灭发生在他的头脑中。

258 57 看过 2012-05-13 15:52:19

一个作家的噩梦,迟迟不能醒来。它耻笑的是这样一类知识分子,他们声称自己try to help out,心怀理念,却言行不一,轻则拥抱市场,重则只会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幻象里。有一天幻象成真,海报里的沙滩女郎突然出现,可惜她只是来告诉你,Don't be silly。这事可以选择,要么和灵魂摔跤,要么和世界抗衡。

131 非想 看过 2014-01-28 20:21:32

作者型导演拍给编剧的电影。著名编剧是虚假偶像、代笔秘书是内心依赖情绪,格格不入的胖子是芬克的双重人格,暴力本能,是启发芬克潜能的革命之力。沙滩美女是一个好编剧的愿景,结尾那句:don't be silly是无奈的现实。张伟平当年吹牛三枪是科恩兄弟的本子,必火。但科恩和张艺谋的编剧能力岂止霄壤

143 思阳 看过 2008-04-28 05:28:53

我想它对作家的描绘可能是比较贴切吧,我从来没当过作家,我不清楚。我不是很喜欢这个Barton动不动就说自己多么理解你们平民,就好像自己不是平民似的,当一个平民作家却不自认为自己是其中一员的我觉得这种思想很欠打。其他的,我觉得这片子就算拍摄手法有一点超现实色彩我也觉得一般而已。

66 仲夏之门 看过 2020-06-05 23:26:33

那间破败诡异的旅馆太有《闪灵》味道了,包括摄影带来的幽闭感、淡入淡出和超现实道具,共同组装出了剧作者内心炙灼的炼狱。灵感与痛苦总是相伴生,因此拍死恼人的蚊子也意味着灾厄来临。对好莱坞编剧行业血淋淋、黏糊糊的真相,科恩兄弟的暗讽不可谓不透彻,唯独造梦技巧尚存局限,各个配角隐含的意指也并不难猜,让这场日光下兜转的人格摔跤游戏略少了些余味。后半段的悬疑犯罪包装很出彩,无形道出一个悲伤而亘古的事实:普通人死守的艺术野心,在杂沓的外界压力前毫无胜算,最终仍要臣服于掌权资本家和大数据推演的二流市场定则。

61 居无间 看过 2015-11-04 23:11:49

不可一世的作家终究臣服于资本丢了初心。想书写平民,或为平民而写,却总是俯视姿态,脱离了生活根基的、形而上的创作观,难免使人陷入焦虑的泥淖。写作始于眼前素材,进于对未知的求索。空间上的囚禁象征着巴顿对人性的不知、不解,所以惊惧,所以敬畏。推拉镜头用得精妙。

77 昨天今天明天 看过 2019-10-12 16:19:27

创作只有一种,就是为自己创作。当你想要为一个群体写些什么,你就陷入了困境。你只是一个旅客,你不住在这儿。你只能想像。 住在这儿的人,他解决别人的痛苦,而无人为他解决痛苦;他在听别人的痛苦,听到耳朵流出脓水,却无人听他的痛苦。 而芬克,他的追求是以创作减轻同胞的痛苦。他相信创作源于痛苦,因此他追求痛苦,为的是减轻同胞之苦。但恰恰,他的这份虚伪的雄心,让他没有听,反而造成了同胞之苦。这是一个讽刺且绝望的闭环,一份对关心人间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嗤笑和同情。 挺科恩的,毕竟他们相信,世界无常,自有其运行规则。想打救别人固然是好心,但看看这噩梦吧。

178 帕拉 看过 2014-07-19 21:47:04

创作是一件容易走火入魔的事,科恩兄弟将观众直接带入到巴顿·芬克的精神世界,去领略创作者的煎熬与崩溃,也可能是在展示一部电影的是如何的难产,然而好莱坞的大老板总是对这种描写人精神层面的剧本嗤之以鼻,科恩也来了一次创作理念上的自白,大赞。

61 掉线 看过 2014-05-02 11:21:08

【B】一开始以为是虚幻现实多重梦境,然后以为是人格分裂,再然后以为都不是,最后发现,原来都是。科恩其实一直在用蒙太奇对观众心理暗示。个人认为旅馆部分皆为幻想,其余为现实。 iPhone

39 走走看看 看过 2012-03-15 22:07:48

一开始就把它当惊悚片看的,没想到细微之处串联起一个主题:好莱坞编剧写作方式的媚俗和肤浅,好莱坞对作家灵魂的摧残、灵感的扼杀。如此一个众人皆知的事情被解构成很多迷语和线索,成了一部116分钟的电影,而且电影一开始主角就说出了主旨。这也许就是电影所异乎寻常的地方吧。

42 米粒 看过 2012-03-28 04:32:52

作家脑中就有世界。这就是一份游走于虚幻和现实的痛苦职业!当然这种“造物主”的感觉也是相当爽的。一直不打开那个盒子真让人抓心挠肝啊,比穆赫兰道是要好懂些⋯⋯

120 冰红深蓝 看过 2015-09-12 18:32:58

科恩兄弟代表作,获戛纳金棕榈奖。①以超现实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作家内心的痛苦与快乐,虚实无界限;②声音剪辑极佳,音画错位,表现性与超现实音响;③旅馆走廊低视角,致敬[闪灵];④荒诞的凶杀与追捕戏,诡异的绿色脱胶墙纸,蚊子,耳朵,海滩风景画,麦高芬之盒;⑤我与灵魂摔跤。(9.5/10)

37 赛珞璐 看过 2015-09-14 11:39:09

科恩玩潜意识精神层面这些缺点与生俱来的邪气,感觉过于刻意了,不浑然天成,也不够潇洒。

16 有心打扰 看过 2015-07-22 19:44:43

1.圣经揭露——作家的自大与作家陷入才思枯竭的挣扎、逃避;2.脱落的墙纸、蚊子、墙上的女人画像、闷热的空间、隔壁房间的吵杂声等等组成的旅馆环境,俨然是作家创作时的煎熬所产生出来的幻境;3.而影片同时让我们展示了各种光怪陆离的龙套角色,他们都在呈现着影视圈的生存环境对于人的异化;4.人格分裂。

54 ❤sissy❤ 看过 2008-05-22 20:55:37

那里好看啊....哭..

2 Mr. Infamous 看过 2021-09-19 23:27:30

对于体感的敏锐捕捉,在影片里唱了主角。看得口干舌燥,对热与闷的放大、辐射,像是把人捉到洛杉矶这片沙漠,然后囚于厄尔酒店这个出油蜕皮的活体牢笼。一切都是幽魅的,五感打通,却像是一味在接收诡奇物事,分不清现实与幻觉,更分不清自己与自己。而在这种一场感官的极致搏斗里,盘剥出一个被好莱坞热浪极速烘干的作者,所有文学性、自我性本就被大多“老板”嗤之以鼻,那种本真的追求,肉眼可见地被矮化,偏生对手还把急功近利架在敬意上炙烤。不过也有趣,就算已是共识,仍有那么多人可以在现实中大肆嘲讽如斯嘴脸,我还是得感叹表达的差距。表演都很赞,特别爱看Judy Davis,才想起《拉契特》里的Bucket就是她。#北影节#8,深影。电影海报粗看,还挺像年长版哈利·波特。

11 Obtson 看过 2012-06-12 02:53:06

我太爱这个片儿的幽闭感了,一条无人的走廊镜头缓缓后移,转场不是黑幕就是淡入淡出。也许就像BartonFink剧本的开场词“Fade in”一样,Fink潜入他的剧本,而我潜入他的意识深处。

133 艾小柯 看过 2007-11-08 15:59:47

每个作家都是生活在现实与虚幻边缘的人,痛并快乐着。

12 子戈 看过 2018-10-19 10:58:31

关于创作焦虑的电影不少,且多有神作,如《改编剧本》《闪灵》《母亲!》…… 《巴顿·芬克》也很好。 影片将剧作家的头脑实体化为一座旅馆,作家走进去,打开一扇门,遇见了诸多怪事,最终灵光乍现完成了创作。 从《搏击俱乐部》的角度看,本片是摔跤俱乐部,也是两个自我的交战。 也把好莱坞制片体系狠狠地黑了一把。 看得很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