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节考 短评

热门 最新

46 跑步去流浪 看过 2012-03-09 21:42:59

较今村昌平的比较起来,这部更注重戏剧效果。从布景和表演来看更接近舞台剧。颜色鲜艳,油画一般。而且这部的配乐很有特色,应该是日本传统乐器。但总的来说,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感觉今村昌平拍的版本与我而言更震撼一些。

35 汪金卫 看过 2014-02-21 14:53:18

1958年的老版《楢山节考》以说书人的说唱来推动叙事。摄影棚拍摄,有歌舞伎与能剧的元素。更多的是用舞台艺术而非电影艺术来表演。转场有强烈的舞台色彩。十分独特。原以为男主角是个不孝子,原来并非如此。主题冷酷而悲伤,但拍得温暖而抒情

29 康报虹 看过 2017-06-16 00:26:30

有如舞台剧般强烈的戏剧冲突,布景流光溢彩,独白如泣如诉。黑泽明说“好剧本应有序、疾、破”,而本片从伊始便疾步向前、步步紧逼,少了一些昌平版的野性,多了几分邪魅的魔力,黑鸦占据黑夜,白雪深埋白骨——是人间炼狱,是世俗的牢笼。木下在这个虚构故事的结尾却以楢山的写实镜头结束,意味深长。

11 焚紙樓 看过 2018-08-05 22:50:23

單看開場的歌謠和結尾的火車,就足以顯見木下惠介的誤讀,既沒搞懂深澤七郎以古喻今的墮落暗示,而又失之今村昌平自創的幼稚卻崇高如斯的高古人情。刻意讓一切限縮在「被遺忘的土地」、「不為人知的故曲」的結果,便是觀眾亦只能將一切都收結於現代性(Modernity)下的窺奇,再無其他延意。

182 粟熙 看过 2009-03-22 22:51:34

个人觉得58年这版胜于今村昌平之后拿金棕榈的翻拍版,电影的审美素来往复盘旋,虽然写实主义仍是当今电影的主流,但50年前的舞台美术现在看来不单没有过时之嫌,倒更具极至的形式感染力,当然两部都堪称不同时代的伟大杰作。

145 饭夫斯基 看过 2016-09-25 06:35:54

总觉得日本是一个极其悲观的国家,道德束缚感极重,因而人性的挣扎也更剧烈。在传统的日本文学,尤其是战后重建时期的文学,这种惨烈被极致化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比如说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军国主义的兴起看似非理性,可恰恰符合纯粹理性的逻辑。良知和风俗的抵牾,大到足以让人绝望。布景神作。

44 大宸 看过 2011-02-21 14:27:04

老版最后竟然把“弑父者”踢下了山崖,好不畅快...

73 qw0aszx 看过 2014-09-04 02:33:16

我曾认为彩色电影的光线对比效果永远也比不上黑白片,我曾认为为了反应剧情突然下起雪的处理方法太假太做作,我曾认为讲述过去事情的电影中突兀地在结尾塞入现代进行对比的手法很低级很出戏,而此片花了98分钟将我观影好几年形成下来的这种认知立马全部推翻了。

27 Sabrina 看过 2016-05-19 22:46:13

1. 2012年的《安娜.卡列尼娜》玩儿舞台及现实变换,给了我好多新鲜感,电影可以这样玩儿。看来,那时候见识少,早在半个世纪前木下惠介就玩儿过了。2. 亦幻亦真的场景变换及远山,天的绚丽设置,稻田油画板的感觉,让整个片子更有了不真切的感觉,可惜这都是真的,是人类曾经承受的苦难。

24 看过 2018-04-20 22:10:36

#BJIFF2018#人人都是佝着背,天空矮得不够他们直腰。饥饿把视线压得仅及眼前,粮食把人奴役,然后都畸形变异,都小心翼翼。饥饿成了日日侵染入心的病。 场景古拙更显传奇感,是一种悠远的叙说,讲着很远的事。悲歌动人 “妈妈,你怎么不同我说话?还没到,说一句也好。”我止不住哭了

24 吉卜赛人 看过 2022-07-13 22:00:00

我脑子里微微记得一个小时候听到过的故事,讲一个男人跟他儿子说,你爷爷老了,一无是处了,我们一起用篮子把他抬到山上去扔掉吧。他儿子没说话,跟着他爸一起把爷爷抬去扔掉了,男人随手要把篮子和绳子扔掉时,儿子说:这些工具不要扔啊,等你以后老了,我和我儿子可以用它把你也抬去扔掉啊。

9 souvent 看过 2018-04-16 10:12:30

想起认识的人。80多岁癌症老父不肯如儿愿喝中药留钱给儿,要拿自己的钱买靶向药,被儿记恨。不知夫妻月入过万却向癌症老父索要孙子万余三本学费只拿到五千泪奔的儿,拿到其余五千(后来四年学费都是老父出的)有没想起40多的他还把衣服送回几公里外让70多的母亲手洗,有没想起孙子是父母给养到7岁。

12 看过 2012-11-12 13:21:33

我擦咧这个太震撼啦!新安娜的舞台剧模式原来一点也不原创啊,木下50年代用当时极其有限的技术,拍出了异常丰富的视觉效果啊,场景转换的切换是不切镜头的,这种长镜头帅爆了啊!故事也讲得很棒,我看的两个小时版本完全没有无聊的时候,而且看得我热泪盈眶的…各路老美也都感动震撼滴不行了我看~

20 咫尺天涯 看过 2014-05-28 08:04:38

关于母亲的一个悲伤传说,看了半小时就被震住了,真是敬佩黄金时代日本竟有如此绚丽如画的类舞台剧片,木下惠介为四骑士之一。关于乐器,有鼓瑟琴筝,男声浑厚、悲怆、悠转、拖腔带调,似哀乐、似哭号,如泣如诉,悲天跄地欲断肠,最后栖山飘雪、山神显灵,痴儿寻母,看哭了~ Android

8 欢乐分裂 看过 2009-12-12 16:06:20

相比今村版,完全是舞台剧,更古朴

17 江湖遠人 看过 2011-10-10 20:35:15

木下惠介摄影棚布景下的杰作。超越伦理之上的生死秩序。影片之外的轮回隐喻更富悲剧感。

1 徐若风 看过 2017-05-11 21:23:18

58版偏温情底色,偶尔的“感动中国”时刻不甚喜欢。最大惊喜当然是舞台剧风格下极具东方特色的美术布景,细节丰满,有气韵、有气势;木下惠介用很多日本传统技艺文化元素来做形式创新这一点则是支撑这个片走向伟大的另一个原因,但全程没断过的拨琴声配哭腔鼻音唱词于我而言,既毛骨悚然,又摇摇欲睡。

11 扭腰客 看过 2010-04-20 03:30:09

还有早期日本电影的特点,类似旁白的解说,很有意思

3 赱馬觀♣ 看过 2020-06-23 10:55:53

“歌舞伎与净琉璃,木下惠介通过将高度风格化日本传统舞台艺术搬上银幕,减缓了本片“弃老荒山”主题之严峻。……潜文可析。导演其实是在借神秘穷乡的顽固传统去隐喻军国主义主宰下的日本战时社会的严苛道德状况。大量的个人良知陷入到与僵化的社会从俗之间的冲突中。日本人温和的那一面也被狂热的国家主义利益诉求粗暴压制。所以这部电影可被解读为是关于盲目忠诚以及以大因名义牺牲小我之危险的一个寓言。”

2 十一伏特 看过 2021-09-28 16:32:10

净琉璃三味线说唱串联,完全在棚内布景拍摄,也正因为在棚内拍摄,打光刻意呈现出不自然的变化,灯亮灯灭、红光绿光强烈对比,人为移动布景镜头移动直接连接换场,多用中远景镜头,有种很特别的舞台艺术效果。这放在木下导演自己也是风格很特别的一部实验作品。 片名里的”节“意为小调,所以木下导演用三味线配乐着重表现主义。83年今村导演版则完全实景突出写实主义,又填充几条人物线索,加上动物镜头,更深化生死繁衍的残酷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