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所应为 短评

热门 最新

221 SydneyCarton 看过 2016-03-20 22:06:28

这是一部只有1989年的斯派克·李来拍才不会被2016年的斯派克·李指责为种族歧视的电影,不仅有1989年的斯派克·李出演,2016年的斯派克·李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哦,对喽,就是个嚷嚷着要挂照片的傻逼。

104 傻乐的猫 看过 2015-01-02 17:44:31

斯派克李的《鬼子来了》,时年才30出头真心牛逼,比日后的《撞车》《为奴十二年》都深刻,对比话痨王锡兰夫妇的《冬眠》,这才是好看的话痨片。我不觉得立场“中立”,他狠批的就是同胞黑人兄弟们。

156 诱导师 看过 2017-03-17 11:18:55

28年前,斯派克·李拍了一部献给当下的美国——不,是今天整个世界——的现代寓言。

128 zci 看过 2009-07-25 13:56:43

2009。黑人,又懒又馋,贪图眼前的享乐,还总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恐怕就是这部片子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

114 MoCuishle 看过 2017-08-03 01:04:29

愤怒的黑人、低智的白人、暴躁的儿子、中立的老人、暴力的警察、无奈的父亲、软弱的亚裔...一场谁都逃不了责任的冲突...

65 冰红深蓝 看过 2019-07-08 09:46:09

炎炎夏日的布鲁克林黑人街区浮世绘+不可遏制的种族冲突+无可挽回的歧视泥潭。1.剧作极为精巧,融合了经典设计与小情节模式,前两幕多线索多人物散点叙事,第三幕则由导火索汇聚所有人物命运。人物刻画更是栩栩如生,立体可信。2.影片完美融合了琐碎争吵中的喜剧感与高潮冲突的震悚&悲伤感。3.现实主义描摹与风格化视听语言共冶一炉,3位絮叨黑人背后红如烈焰的墙壁,萨尔两儿子一黑一白的背心,黑人、白人与韩国人直视镜头蹦出种族辱骂的特写蒙太奇,倾斜构图,收音机男的主观广角镜。4.斯派克·李的客观中立态度令人叹服,说唱乐舞起首,金的非暴力与马尔科姆的必要暴力引言并置收尾,一切交由观众评判与思考。5.左手Hate右手Love致敬[猎人之夜]。6.划过嘴唇、手臂与身体的冰块。7.以塞缪尔·杰克逊的电台广播作为过渡转场与娱乐趣评。(9.5/10)

41 brennteiskalt 看过 2019-02-19 23:28:10

Do the Right Thing:一个说着轻松做起来难的准则。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事”?影片最后用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两条彼此矛盾的引言彰显出作者的无奈。斯派克李这部色彩缤纷又扣人心弦的杰作展示出美国种族问题现阶段的无解,同时对本族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表现出失望。本质上这是一出典型的悲剧,在这最热的一天里,一切矛盾都一触即发,剧情无可挽回地奔向惨烈的结局。李在尾声处回归“钱”的主题,某种意义上这正是他的局限性,也是美国种族问题无解的原因。金钱在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社会里具有不可瓦解的权力地位,在这个符号的统治下,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不占优势的少数族裔必然陷入彼此内斗中。

44 RIC 看过 2012-07-13 00:20:49

巧妙将古典的剧本结构融入布鲁克林街头的反讽风格,探讨尖锐的社会问题,真实到甚至能让观众闻到街头的气味;John Turturro演的那个热爱黑人文化却心底歧视非裔的角色,至今依然是可怕的生活典型;影片在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只提名了一个白人——也许这才是对美国社会最大的讽刺

29 juan2m 看过 2011-07-15 11:36:56

斯派克李对黑人社区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灌注其间,客观,中立,敏锐。群戏非常精彩

13 烤芬 看过 2019-03-27 20:56:47

本周是我的斯派克周,看哪部都觉得好厉害,我可能对这个三十好几了看起来还像十六岁的小个子有些着迷(纽约的矮文青,这什么美妙群体)。这部给人的physical response太给劲儿,前五分之四都是纯粹的炎热、燥热、酷热,视听语言把高温频频推到沸腾边缘,直到结尾十分钟到达沸点。本片如一锅大火上的热水,最后一下沸出去大半锅,于是又归于循环往复的表面的平静。除开把全国的、历史性的、社会性的宏大议题浓缩到一个block普通一天的“普通”事件里的精妙,他的片子还总带着一种宿命轮回的悲剧色彩,彬彬有礼的老人情绪爆发的段落,昭示着Mookie也会步其后尘——他们都无法喂饱自己的孩子,是字面意义,也许也是象征意义。年轻人对社群的苦难还一无所知(或认知片面),却早已被锁进相似的命运,这对什么肤色的人都适用。

20 yasashin 看过 2012-09-16 00:15:56

精彩!佳作!围绕在布鲁克林区黑人周围的不是每天例行的工作而是无所事事和响个不停的电台与收音机的聒噪,披萨店的意大利人对自己的顾客是又依赖又厌烦,正如他们不断在音乐里强调的“与强权斗争”不过是不断重复无意义的噪音而已。斯派克李描绘的发泄与这几天的事件如出一辙,他们伤害了无恶意的人

74 世界的焚像. 看过 2020-04-02 13:41:54

仅用一天时间刻度描绘出黑人街区浮世绘和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人物群像。并且斯派克·李作为黑人导演在《为所应为》中展现出相当强的自省性——黑人之所以受到不公正待遇并非仅仅只是种族歧视的缘故,而是他们自身对公序良俗、社会共识的盲目反叛和自身素养造成的,比如Buggin' Out要求披萨店老板在墙上挂黑人照片,Radio执意要在披萨店开最大声放音乐。这些对于社会基本秩序公识的执拗叛逆导致所有对这种行为的“阻止与遏制”都演变成了“种族歧视”,而当个体仇恨上升为群体性的“种族矛盾”时,所有的“暴力性”都获得了一种错位指涉与释放出口。全片一以贯之的那句“Fight the power”的口号相当讽刺,因为那些黑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要斗争的是哪股力量。

92 哪吒男 看过 2017-02-19 23:55:42

佩服于导演的天才技法!灵活自如的摄影和叙事把一个不足100米的街区塑造成浓缩社会与文化史的万花筒,对矛盾和暴力的的思考也可谓深入浅出,严肃而不僵硬,尖锐而不偏颇。

14 圆首的秘书 看过 2020-04-09 00:07:44

其实《悲惨世界》差得还远,无论是多点叙事(舍间声响!)、群像描绘(纳什维尔!)、冲突构成还是场面调度,斯派克·李显然都更胜一筹。而且我并不认为拉吉·利对暴力有充分认识,因为在他的镜头里移民是正义的反抗者,错误的总是“播种人”。相反斯派克·李则清楚知道要“为所应为”,且在这背后存在一种真正的困局。从《为所应为》到《黑色党徒》,最重要的都不是对抗,而是排斥极端的共存。这种论调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在这个极端的世界里,温和从来都罕见而珍贵。

48 欢乐分裂 看过 2018-12-19 22:02:39

非常精彩的群戏和场面调度,密集台词以rap节奏说出,交织出一个多元种族文化的复杂社区,冲突与矛盾从来不曾消匿,藉由琐事叠加出的导火索,在这漫长而炎热的一天告罄时,终于喷薄而出。种族歧视与反向歧视,各自构成所属阵营的语境,这种题材很容易滑向俗套官方语言,而斯派克·李的身份、眼光与技法都决定了本片的大胆、趣味与深刻。

6 神仙鱼 看过 2021-09-25 23:50:46

它不是预言了未来,只是描绘了世界一直以来的形状。1989年的另一个炎热夏日,喧嚣着对抗强权的人们。在热浪推动中积蓄至溢出的情绪,化为暴力倾泻而出。一个意大利人砸毁了录音机,一个黑人被警察杀死,一个白人点着了火,斯派克·李亲手打碎了窗户,所有理智在烈焰中蒸发殆尽,左手右手断臂失衡,没有人再记得什么是应为之为。以Rap贯穿始终,电影的剪辑调度也有着独特的节奏和律动。纽约街区的年轻人穿上了乔丹、伯德、魔术师的球衣,唯独不见尼克斯。

4 Pincent 看过 2019-02-13 03:20:57

9.3 跟《黑色党徒》喜剧化处理类似,但这部高潮戏群戏调度和戏剧张力要强很多。冲突发生时剪辑特写了拳击电影剧照,仿佛时空对位。天气尤其炎热,几位大叔闲聊的背景墙面尤其的红,色彩饱和度高,表面上的和平其实一碰就碎,勇敢提出并面对困境,love与hate只有一线之隔,鞋被踩脏了、墙上贴的照片不满意、收音机被砸了,都有可能导致整个街区的冲突爆发甚至引发死亡。群体是缺乏安全感的,亚裔、意大利裔、黑人白人每个族裔都事不关己,人人为己,为了己利既可白也可黑,射出的水枪最终可能射向自己,口口声声歌颂民权领袖,真正做好事的人却被边缘化。反抗白男凝视,凝视回去,封闭街区舞台反映整个社会摇摇欲坠的种族现状,几乎是所有种族事件的标准模板,没有脸谱化的正反对立,大家都有自己的问题,观众来判断什么才是应为之事。

45 掉线 看过 2015-04-06 20:22:01

【B+】戏谑的讥讽,原来斯派克李曾经也是如此的叼炸天。同样是“凡人皆傻逼”的表达,斯派克李显得没那么高高在上,毕竟他自己也在里面演了个傻逼。 iPhone

38 米粒 看过 2012-05-24 13:02:49

斯派克李的主观广角镜头真是用得好啊,那么早就开始用了。(参见25th hour里面镜子那段。)黑人区啊,其实也未有想象的那么危险,一切事出有因。其实种族的融合在悄然进行,只不过这过程确实艰辛【2019.06 29重看

269 nomad 看过 2013-11-15 17:58:20

一帮人,不读书,酗酒发疯,然后到20岁的时候走上街头问“为什么不给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