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 短评

热门

1 荞锹 看过 2021-10-30 16:01:20

#意影展#首尾古今相连画龙点睛,帕索里尼不会仅仅拍一个恋母弑父的希腊神话故事而已,旗帜、军装,借古喻今,不仅讽刺厌恶战争和屠杀,对工业现代化的社会是否就会摆脱暴力的诅咒也不持乐观。母亲、战争、权力,总是出现在其电影中的主题。

2 次非 看过 2013-04-25 18:48:06

谎言是恶的温床。帕索里尼试听风格明显,但对此剧本我唯一看出的发展在于拉回现代罗马。此外也看不出什么好来了。

4 fuu. 看过 2021-10-30 15:29:14

一片尬吹的豆瓣评论让我学会了片子可以看不懂,但绝对不能给一星,说点意识流也要把场面撑住。演技除了面瘫就是靠吼,要多出戏有多出戏。一星给头尾巧妙的现代戏衔接。如果电影只有五分钟,只想保留最后俄狄浦斯和牧羊人的对话,所谓悲剧的反噬,即是如此。命,终究是躲不过的。

3 瑞波恩 看过 2023-03-18 21:41:37 北京

#资料馆留影.帕索里尼作品回顾展#修复版,类比《马太福音》,帕索里尼的身体里寄居了一个焦灼不安多愁善感的灵魂,所以他喜欢极端分裂的文本(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这部轼父恋母自戳双眼等BT重口味神话剧,从头到尾充斥着撕吼咆哮呐喊,不如叫《歇斯底里王》吧?感受得到导演对弗兰科·奇蒂的偏爱,老帕也客串了一个黑脸群众。无论阿波罗神庙的祭司还是传说中的怪物斯芬克斯,老帕都用演员戴上非洲面具来指代,以及肉搏杀戮等场景,都采用了写意的抽象化处理,从而让电影具有了舞台剧的特质和张力。ps,昨晚看《第七天》,孟京辉把俄狄浦斯塑造成一个神经衰弱的摇滚愤青,今天老帕则把他改编成了一生与命运抗争的悲催哲学家(穿越到现代),看来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腊神话是大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啊。

2 秋水sunny 看过 2021-10-30 16:08:28

前半稍微有点犯困,还有点晕。但是后半部分节奏真好。男女主颜值演技双高,弑父成长和英雄宿命的主题表达冷静又饱满。PS尤其喜欢摩洛哥的外景,其实古希腊就是这么破破的才对吧。

1 CuriosaMente 看过 2021-10-23 15:59:31

野蛮原始的景别,史诗故事的改编,但不全是史诗,是现实同史诗的融合,大漠黄沙同钢筋水泥一样荒芜,虚实之间难以分辨。目盲的吹笛人穿梭于人海,脱离了一切世俗的悲欢,吹出命运和悲剧永恒的调声。

3 20世纪末少年 看过 2021-10-23 19:48:34

20211023 上海意大利电影大师展,FANCL艺术中心。残暴的欢愉必以残暴结局。 20211204 大银幕二刷,杭州意大利电影大师展,百美汇影城。笛声和笛子帮助叙事,命运的必然,命运的循环,命运的代价。暴政与口唇期。帕索里尼客串。

3 百年孤寂 看过 2014-05-25 16:14:15

故事儘管誇張,卻一語道破人類的困境.值得注意的是,俄狄浦斯不是徹底的被動,他其實作出了許多選擇,只是在並非作為全知者的情況下,其選擇並不盡正確,而這正是人無可避免的缺點.帕氏的電影語言純粹到原始的境地,但有時過份修飾的影像只會使觀眾遠離命題,帕氏的風格與影片深遠的內核恰好是天作之合

1 好胜是火星 看过 2023-03-18 18:03:02 北京

狠狠谴责旁边男士不仅迟到 他的手机屏幕还每隔几分钟就亮 就不能翻面放?狠狠影响了我观影心情💢……

1 Arthur 看过 2023-03-18 21:00:13 北京

帕索里尼拍俄狄浦斯的故事是想说造成悲剧的原因不是命运,而是虚伪的道德观念吗?另外,现代和古代的结合不是很明白。总之,这个电影让我有些困惑。PS,旁边的小哥观影期间屡屡拿出手机耍,电影结束后没等亮灯就迫不及待的拿出手机在豆瓣上打了4颗星,这是什么鬼!

0 Eco 看过 2020-08-02 21:11:34

帕索里尼最具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影片。逆光剪影;开头现代一段是如何跟神话故事结合在一起的呢,结尾穿越到现代,让电影跳出单纯还原经典名著的窠臼;这可以算是帕索里尼电影中台词最少的一部了。

1 Lillian 看过 2021-10-23 16:49:33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艺海。第一部帕索里尼。属于不在电影院看自己永远不会去看系列。

1 远山 看过 2024-07-25 00:10:30 山东

如何以很少的经费拍出宏大苍凉的史诗,帕索里尼交出了一份关于此问题的完美答卷。将悲壮的宿命故事搬到荒芜神秘的北非沙漠,俄狄浦斯穿古越今,一切宛若大梦一场。日本能乐的使用是整部电影音效部分的最大亮点,咿呀哀鸣之声与呼啸的大漠风声如泣如诉。打斗戏中多次逆光拍摄使俄狄浦斯宛若太阳之神般耀眼。激发侯孝贤对电影中“视点”问题的思考。

1 雅俊Yajun 看过 2021-10-30 15:45:36

从一个当代军官家庭穿越到不以公元纪年的早远场景,古典悲剧早就写明白许多后世的悲辛。男主输出基本靠吼,我原谅马景涛了…

1 怒海轻骑 看过 2021-10-30 15:41:12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大光明# 帕式风格,还挺震撼的 。不依赖台词,影像的表达更胜一筹,直接推动剧情。取景地摩洛哥,地貌特别,与人物和故事神契合。

0 十一伏特 看过 2022-02-26 17:07:21

故事开始于1920s的战前意大利,婴儿诞生、被军官父亲嫉妒而弃之荒野,此后才转入神话故事对应的古希腊。尾声,在俄狄浦斯盲目之后,又将场景转回1960s的当代意大利。帕索里尼实际上是将自传隐喻和古典悲剧融为一体,弑父意为反抗法西斯父权,恋母则为贪恋资本主义生活。 取景大部分在摩洛哥拍摄,配乐是罗马尼亚民乐风格,同时夹杂日本和印尼音乐,创造出一种想象之中的陌生古代世界。

0 吹牛伯爵 看过 2024-01-09 17:42:57 上海

可能是比《定理》中好上百倍的怒吼,相比起《定理》结尾处那个只富于象征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绝对单义的嘶叫,《俄》显得丰富得多,既可以存留于时空中亦可以被放逐,既可以是历史的亦可以去历史化,既可以贴近俄狄浦斯之震动亦可以独立于角色,至于那些嘶吼也无法承担的言语,帕索里尼则会选择以字幕板的形式呈现,构成某种独特的“间接引语”。 这或许是帕索里尼的主观视野已容纳不下俄狄浦斯。或者反之。真正要追问的是,这种命定般的悲剧的戏剧程式是否有违电影本性?尽管帕索里尼动用了极为丰富的影機運動来激活那些近乎静止的自然布景,但于既定路线中的滑行却始终限制了角色在空间中的行动,甚至有时那诗性又有被迫让位于“定理”的风险:在一个推移镜头里,俄狄浦斯逆人流而行,象征着帕索里尼自身与民族—民众文化的决裂。 2024.1.8

1 圆号 看过 2021-10-23 15:46:56

(10/23 上海意大利电影大师展)关乎“呈现”本身的电影,真的是电影黄金时代的产物

0 秋熙 看过 2021-10-30 23:58:40

因为前后意大利现实的引入,让经典的古希腊悲剧演绎出现代性,在不可违抗的命运进程中,人们的选择和行动构成了命运的本体。如果说古典意义上被注定是悲剧,那么现代性中自主选择也是悲剧,这才是最大的意义消解处和绝望的根源。其实我不太理解马可穆勒教授导赏时说本片带有导演的自传性质,这个体现在哪里。古典时代崇尚的直面命运的勇气如果变成现代社会悲剧的原因,那么除了闭目塞听的逃避似乎再无出路。导演的悲观让人恐惧。

1 小透铭 看过 2021-10-30 19:11:27

上海大光明,意大利大师展。 一声声安杰洛把我们从希腊神话拉到现代,沧海桑田,人类从未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