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 短评
3 有用 瑞波恩 看过 2023-03-18 21:41:37 北京
#资料馆留影.帕索里尼作品回顾展#修复版,类比《马太福音》,帕索里尼的身体里寄居了一个焦灼不安多愁善感的灵魂,所以他喜欢极端分裂的文本(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这部轼父恋母自戳双眼等BT重口味神话剧,从头到尾充斥着撕吼咆哮呐喊,不如叫《歇斯底里王》吧?感受得到导演对弗兰科·奇蒂的偏爱,老帕也客串了一个黑脸群众。无论阿波罗神庙的祭司还是传说中的怪物斯芬克斯,老帕都用演员戴上非洲面具来指代,以及肉搏杀戮等场景,都采用了写意的抽象化处理,从而让电影具有了舞台剧的特质和张力。ps,昨晚看《第七天》,孟京辉把俄狄浦斯塑造成一个神经衰弱的摇滚愤青,今天老帕则把他改编成了一生与命运抗争的悲催哲学家(穿越到现代),看来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腊神话是大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啊。
1 有用 CuriosaMente 看过 2021-10-23 15:59:31
野蛮原始的景别,史诗故事的改编,但不全是史诗,是现实同史诗的融合,大漠黄沙同钢筋水泥一样荒芜,虚实之间难以分辨。目盲的吹笛人穿梭于人海,脱离了一切世俗的悲欢,吹出命运和悲剧永恒的调声。
0 有用 吹牛伯爵 看过 2024-01-09 17:42:57 上海
可能是比《定理》中好上百倍的怒吼,相比起《定理》结尾处那个只富于象征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绝对单义的嘶叫,《俄》显得丰富得多,既可以存留于时空中亦可以被放逐,既可以是历史的亦可以去历史化,既可以贴近俄狄浦斯之震动亦可以独立于角色,至于那些嘶吼也无法承担的言语,帕索里尼则会选择以字幕板的形式呈现,构成某种独特的“间接引语”。 这或许是帕索里尼的主观视野已容纳不下俄狄浦斯。或者反之。真正要追问的是,这种命定般的悲剧的戏剧程式是否有违电影本性?尽管帕索里尼动用了极为丰富的影機運動来激活那些近乎静止的自然布景,但于既定路线中的滑行却始终限制了角色在空间中的行动,甚至有时那诗性又有被迫让位于“定理”的风险:在一个推移镜头里,俄狄浦斯逆人流而行,象征着帕索里尼自身与民族—民众文化的决裂。 2024.1.8
导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主演: 弗兰科·奇蒂 / 西尔瓦娜·曼加诺 / 阿莉达·瓦利 / 卡尔梅洛·贝内 / Julian Beck / 卢西亚诺·巴托利 / Francesco Leonetti / 尼内托·达沃利 / 劳拉·贝蒂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类型: 剧情
地区: 意大利, 摩洛哥
片长: 104分钟
上映: 1967-09-03(威尼斯电影节)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