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短评
17 有用 冰红深蓝 看过 2020-07-25 11:20:41
卡索维茨第二部个人风格强烈的独立电影。1.聚焦中产阶级名存实亡的婚姻,将婚姻的裂解浓缩到一个晚上,双方都不再恋慕配偶,但即便是偷情也没什么刺激或新鲜感,一股百无聊赖的气息氤氲在影片之中,一如那些时时可闻、难以止息的狂笑声与各种插科打诨的冷笑话,其实只是在掩盖人们内心的空虚与疲倦。2.卡索维茨大胆将摄影机往人脸上怼,以特写和大特写呈露每位角色,亦契合于片名[面孔],不过,与伯格曼的沉静凝滞不同,卡索维茨的特写常与手持镜头相结合,镜头运动与猝然剪辑都使影片染上了躁郁的气息。3.室内戏贯穿始终,仅有极个别转场时出现短暂室外镜头。4.以16毫米摄影机拍成,漫溢着噪点,低反差布光,不少镜头都有瑕疵(如画面边缘沾上的头发?),表演看起来也很随性自然,即兴与编排的界线已然消隐无踪。(8.0/10)
24 有用 JeanChristophe 看过 2019-04-03 22:39:06
大量神经质的狂笑和无聊的段子很容易使人初感对话之反常,但随着该段落被拉扯到不可思议的长度,我们却开始进入情境,体会流动不居的、始终在极端边缘徘徊的情绪(林奇在《双峰》回归季中做了类似的实验);即兴表演偶而中断的节奏正配合戏中极力想摆脱尴尬的交谈,一群唱/笑而一个不唱/笑的常态,气氛的突变(人物"演不下去"的表征)俱是于面孔浮现,但卡萨维茨的特写运用与德莱叶或伯格曼很不同――重点不是面孔构成持续放大的情感冲击,而在于其上情绪流变的力量:它产生的同时便消失,自身隐含对立的陈述,泪水是幸福的,而欢唱意味着痛苦空虚;这来自面孔的辩证法同样适用于语言与沉默的矛盾:交流永远引向相反的目的,无言的转场歌舞中角色却似乎得到了快乐与自由.《假面》中伊丽莎白为何拒绝说话?本片可看作对此问题一个创造性的可能回答.
1 有用 sTill-Life 看过 2019-06-22 18:27:01
不停大笑的人们,内心那么悲凉。所以笑话也那么冷。室内空间被摄影机拓展得无限大。今年第三部卡萨维蒂,看得最舒服的一部。# SIFF 2019
5 有用 brennteiskalt 看过 2019-07-31 22:16:44
与《甜蜜的生活》一样,《面孔》捕捉的是放纵生活背后那层令人绝望的虚无和孤独感。一场场醉酒戏里,娱乐的疯狂在大特写里几乎涨得要爆炸。旋即气氛急转直下,丑陋的言语、丑陋的醉态、丑陋的空虚感让荧幕外的观众都揪紧了心。这些时刻是本片最惊心动魄的部分,卡萨维塔对于剪辑节奏超群的感受力让这些场景充满了流动性,尽管全是他的操纵,却让人觉得好似纪录片般即兴。片子的弱项是男主角,他是这群人里我最不关心的那个。
1 有用 吹牛伯爵 看过 2024-01-20 11:22:03 上海
可以说《面孔》是一种发声系统吗?只是这个音不再是预先设定的,或者说,是一种不存在的音调,于是任何千方百计接近这个“音”的行为只会沦为一场徒劳。我们会看到角色们(尤其是妻子与丈夫)进行所谓的发声操作以及一场场《甜蜜的生活》式的资产阶级闹剧——无论是切换着各式各样的语调还是调整着他们的姿态——希望将自己的身体置换为某种中立的物件,希望将自身与空间隔绝开来,然而这一切尝试最终都不得不让位于空洞而无物的言说行为,称不上谈话,因为其间并不存在沟通的可能性。 这里也不再存在“推轨镜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失去接近人物的方式,卡萨维茨用美丽的变焦镜头取而代之,聚焦在角色的面孔之上,直至银幕中只剩下一丝皱纹,一只眼,一滴泪,这是卡萨维茨的揭示方法,就如费里尼与角色的共谋一般不乏同情心。 202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