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错 短评

热门

55 欢乐分裂 看过 2013-04-24 19:57:49

较明显的犹太背景,以表象相对轻松实则沉重的诗意方式处理关于死亡的哲学问题,浓重的伯格曼影子。不要低估伍迪的赤子之心(他自称“较满意的作品”)。最后一段说教真是太好了,我们就是所做选择的总和,不是所有的罪都会被惩罚,不是所有的错都会被发现,生活仍然在无望继续;上帝和真理究竟谁更重要,没有给出的答案,延续在以后作品中。

63 胤祥 看过 2011-12-22 22:54:02

伍迪艾伦和伯格曼的对话(大约也是他“伯格曼时期”巅峰作品了),两个部分交叉进行。伯格曼部分是伯格曼化的黑色电影,拍得极为精彩,主题上也走到伯格曼常问的“上帝在不在”;伍迪艾伦部分则自反了喜剧的构成。本片后来发展出[赛末点]。

23 狄飞惊 看过 2014-09-08 10:12:31

好像终于绕了回来,分合结构是《汉娜姐妹》的翻版,两个泾渭分明的故事,之一显然脱胎于《曼哈顿》,另一个后来演化为《赛末点》,把形式与内容的心得拿来重新整合,既像创新也像取巧,两个宗教主题的糅合说服力并不强或说不是重心所在,整体基调还是属于其个人的怀疑精神、调侃趣味和无奈气质。

49 托尼·王大拿 看过 2015-10-24 15:05:49

最后的聚会,罪的人与错的人终于坐在一起对话,整部戏都活了,“如果你想要皆大欢喜,就去看好莱坞电影,我们说的是现实世界”。伍迪·艾伦刻薄得令人五体投地。

13 艾斯跳跳 看过 2020-07-13 04:13:08

说教片,一部讲了《赛末点》《独家新闻》《无理之人》三部都没讲全的,片中许多互文挺完美的。同样是去伦敦,十年前《曼哈顿》结局里You gotta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的破灭——如果【伍迪艾伦有厌女症】假设成立(i don't give a shit),不难看出米亚法罗的离异成熟女性角色和海明威的清纯少女角色的惨烈对比;结尾婚礼上瞎了的Rabbi展现时间的流逝;医生的童年犹太家庭餐桌戏很妙;Alan Alda的第一个伍迪艾伦假想敌角色,和《曼哈顿悬疑谋杀案》里角色的相似之处让人有理由怀疑他只是being himself罢了,片中重复了三遍的名言【喜剧=悲剧+时间】不无道理,但最后医生和伍迪的一番对话暗示了【恐怖故事=未忏悔的罪恶=悲剧+时间=喜剧=生活本身】,嘻嘻;哲学教授角色就是机械降神叭,还好让他自杀了,投机取巧又不忘嘲讽的伍迪老头儿真可爱。

11 冰红深蓝 看过 2019-06-11 09:12:29

伍迪·艾伦的经典黑色喜剧,展示了上下两个阶层婚外情的不同模样。双线叙事中的主线后演变为[赛末点],另一条则不啻是伍迪对自己所属的知识分子圈层的自嘲与揶揄。赛末点一线不乏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伯格曼式的宗教气息,但主角最终却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般心安理得。支线以纪录片摄制为背景,亦反映了伍迪·艾伦不断执迷的元电影主题——克里夫与外甥女在影院看片的影中影多次作为(对话)内容匹配转场来衔接两条叙事线。克里夫拍摄的纪录片中大谈热爱生命的哲学教授的猝然自杀荒诞气息十足。结尾的相遇与总结说教颇有存在主义之味:“We define ourselves by the choices we have made.” | 上一次我进入一个女人的身体,发生在我参观自由女神像的时候。(8.5/10)

19 (๑⁼̴̀д⁼̴́๑) 看过 2017-10-03 23:42:36

克里夫被迫成为了纪录片的导演。在忍受莱斯特恼人个性的同时,克里夫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女哈莉(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

9 火娃 看过 2015-11-01 15:13:52

8/10。影片把圣经中罪与罚的意识贯穿于角色心理,杀人者最终要遭受良心上的谴责,观众所希望犯罪行为都受到应有的制裁,但现实并非如此,这种良心谴责随着时间流逝淡化成个人心中隐藏的肮脏秘密。第一段话题严肃而不有趣,拍摄下投资人献媚女友、剪辑对照墨索里尼而被炒的伍迪艾伦自演的后段较为突出。 @2015-11-01 15:13:52

3 楚子宙 看过 2023-12-10 19:52:20 北京

相当经典以及典型的一部伍迪艾伦式电影。全程精彩。两条线交织叙事,既交待了犯罪的主线,又夹带了私货,絮絮叨叨地诉说了自己的立场,而且语言、细节都极为生动,纤毫毕现令人震撼。对所谓彬彬有礼衣冠楚楚的上流社会的讽刺中,又充满了对其虚伪的鄙视;而对自己陷入爱情又遭遇失恋的故事也是深情追忆。我想观众永远也忘不了伍迪在酒会上看到从伦敦归来的女神时那双哀怨又失望、悔恨又悲伤的眼神吧。真是太让人心疼了。它毫无疑问来自伍迪大师的真实经历,却又映照在每一个被类似遭遇深深伤害过的观众的心里,镜头内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就是伍迪电影的迷人之处。因它总是说进你的心坎儿你。这个世界如此残酷冰冷,总是让我们饱尝艰辛。然而我们依然爱它不是吗?9分。

72 逍遥兽 看过 2010-03-12 15:42:49

——我最近一次在一个女人身体里,是在参观自由女神像的时候。。。

19 爱吃烤鸭 看过 2017-10-04 00:57:17

电影的故事情节有两条主线平行交织而成

6 彼得潘耶夫斯基 看过 2020-01-11 00:07:53

由伍迪艾伦编剧和导演的美国存在主义喜剧电影,成功融合了情节剧、《杀人短片》式的哲学探讨和喜剧。裘德道德困境的轮廓——一个人是否能在知道犯下谋杀罪的情况下继续日常生活——唤起了对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866)的核心观点,尽管他提出了一个与小说几乎相反的解决方案。艾伦会在他的电影《赛末点》、《卡珊德拉的梦》和《非理性的人》中重温这个主题。艾伦处理如此多不同音调和声音的连锁故事的能力,凸显了他戏剧家的天赋,一个悔过老人对童年餐桌场景的追忆则暗示了向伯格曼《野草莓》的致敬,其中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平行切换的关系。关于失明、良心和自知之明的危险而巧妙的隐喻,使故事统摄到一种精美的框架中。

13 高冷的鸡蛋仔 看过 2017-10-04 08:18:25

按电影类别分的话,这是一部喜剧。尽管里面有谋杀,但是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艾伦式的喜剧基调。

17 康报虹 看过 2017-03-01 22:16:38

伍迪·艾伦早期电影的配乐很出彩,多线叙事也算常见,不过这部中“罪”与“错”两条线在最后汇合却是没想到的。 看多了伍迪·艾伦,故事走向大同小异,不过前期电影的表达方式要好得多,后来的《卡珊德拉之梦》就太温吞了。 P.S.医生回望童年那一段在致敬伯格曼的《野草莓》。

3 墓岛GRAVELAND 看过 2016-12-19 18:55:10

两条平行又具有类似内核的故事线通过影像蒙太奇互文并置。终在最后一刻会合,再看了影片的三分之二处终于出现了一段致敬《野草莓》。在WA特色的黑色幽默风格下有一半伯格曼的严肃和一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负罪感,但全片毫无疑问响应着存在主义怀疑论并对宗教的否定,生活不是好莱坞电影,罪与错没有罚 Android

19 半城风月 看过 2017-10-04 00:46:52

演技派、深刻的题材都凑齐了,当然是一出好戏。

2 青山眉黛 看过 2022-09-19 23:29:51 浙江

#观影手记# 2395 《赛末点》差不多就是这部主题的再一次演绎,这两部对比,就是最好的无敌艾伦和次好的伍迪艾伦之间的差别,虽然《赛末点》的知名度要高得多。 牧师代表“盲目”?我更觉得整个故事是命运弄人作恶不一定受惩罚好人未必得好报(善良拉比遭遇不幸;理想主义纪录片小导演对决春风得意电视节目制片人,事业爱情满盘皆输;婚外情,挪用公款,杀死情人的医生,倍受敬仰,事事顺遂),哲学家的不同解读,我不认可,但好像也无力反驳,这种“多义性”也还蛮有趣。 和拉比间关于杀人的告解(对谈)都是幻象?逻辑上确实是,但有什么视听上的暗示吗? 很喜欢安杰丽卡休斯顿,但她不适合这个小三角色,看着实在是个收放自如,玩弄男人于股掌的潇洒女人。 “上一次我进去一个女人的身体,是去看自由女神像.”,哈哈哈。

11 牵不到的爱 看过 2017-10-04 19:23:47

殊途同归的爱情 剧情不错

0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看过 2024-04-21 16:51:15 新西兰

伍迪·艾伦乱入伯格曼,两段婚外情引出犹太教的罪与罚。看似说电影,其实说生活,生活就是一系列选择的集合,谁也不能免俗,谁也不能不犯错。突然发现小老头好喜欢让恶人逍遥法外啊...

11 苏晓晓 看过 2017-10-04 08:54:23

两条主线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