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的影评 (268)

Maverick 2017-10-21 13:51:07

《锡鼓》电影剧本

《锡鼓》电影剧本 文/〔西德〕福·施隆多夫、君特·格拉斯 译/屈敏 卡苏白 开阔的土豆地。远处矗立着成行的电线杆和一个砖厂烟囱顶端的三分之一。一幅墨蓝、灰褐色的画面。 团团浓烟。安娜·布龙斯基蹲在火堆旁,若有所思地吹着不成调的口哨。 安娜的裙子高高隆起,呈半圆形...  (展开)
呆逼 2012-12-12 08:55:03

《铁皮鼓》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为了交影评作业写了这么一篇。在厦大锻炼出来不复制粘贴全凭自己乱扯的本事,还是有进步的。本文有大神撞见,还请多多批评。 —————————————————————————————— 一年前读过《铁皮鼓》小说,对书中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印象深刻。故事中很多元素的超...  (展开)
希声 2020-03-01 13:50:45

一部“没有父亲”的伟大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第二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铁皮鼓》和法斯宾德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等电影在向世人宣布德国电影重塑辉煌的同时,也把克鲁格等前辈开创的“新德国电影”运动推向新的高潮。《铁皮鼓》自1979.1980年相继荣获嘎纳电影节大奖和奥斯卡最佳...  (展开)
石门春草 2020-08-10 13:11:26

听戴老师聊电影之《铁皮鼓》

以下是我从播客“戴锦华电影课”听记下来的,对我自己而言是知识点的记录,关于导演立场,关于拍摄手法,关于二战历史及其反思。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意象是丰富的,理解是多重的,但求开卷有益。 幽暗的成人童话 施隆多夫是德国新电影时代与文德斯、法斯宾德并称的最重要的导演...  (展开)
Orbiu 2023-12-14 22:06:04

《铁皮鼓》中的隐喻和俄狄浦斯情结

相较小说,电影《铁皮鼓》大量弱化了政治内容,而是着重体现主角奥斯卡作为一个自私、理性、反叛的人被时代与命运裹挟的无助。影片中大量借助隐喻,反映时代特征和人的内心特征,接下来对此展开分析。 人物 奥斯卡的外祖母(Anna Koljaiczek,安娜·科尔雅切克):身份的特殊性...  (展开)
小满 2020-04-26 14:35:57

铁皮鼓的精神分析学符号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许多影评已经从各种政治隐喻来说明了铁皮鼓的寓意,和这部影片对纳粹政治的反讽。但其实也可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待奥斯卡为什么抗拒长大。 奥斯卡的外祖母在荒原与逃跑的青年在裙摆下做爱,从而诞生了奥斯卡的母亲,但母亲的命运多舛,逃跑的父亲不知去向,或是淹死,或是改...  (展开)
子禾 2013-05-17 19:30:24

孩童视角的乌托邦救赎观念

德国电影生产之路自希特勒执政(1933年)后不可避免地沦为纳粹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就如同四十年代中国文学表现工农兵英雄情结那般,它们的表现主题被强制的束缚和绑定,沦为普遍性而停滞不前。失却了浪漫的想象,艺术便无法承担乌托邦救赎意识。德国电影的生产得不到消费和...  (展开)
蔡鸟 2009-09-13 17:17:25

改编

读完《铁皮鼓》之后再看电影,心理预期的原著要胜于电影,果然也是这样,但不是说电影有多么不好,电影也是超乎想象的出色,只是君特格拉斯笔下的几个描写的色彩却比任何影像要来得绚丽。 原著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段就是杨很无意地参与波兰邮局保卫战而死的故事。书里面,奥斯卡...  (展开)
言由 2007-12-11 15:23:57

但泽往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影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但泽三部曲之一——《铁皮鼓》。 但泽。现名格但斯克(Gdansk),波兰港口城市。位于波罗的海沿岸。有史以来就是德国和波兰争端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要"收回"但泽和但泽走廊,波兰则要求归还格但斯克。希特勒...  (展开)
童年我最大 2018-07-14 12:53:33

反转 反转 反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剧情多次反转,确实精彩,但是展现出来的社会黑暗却是让我看着难受! 小小年纪的奥斯卡因看到了母亲与舅爷的不伦之恋后,痛恶大人虚伪的一面而不想长大,结果自主坠楼后真的成了长不大的侏儒! 而令他意外的是,自己还竟然是舅爷的儿子(我表示凌乱)!自己的母亲在继续与舅爷...  (展开)
LavenderHJ 2017-05-12 00:38:32

浅析吃鳗鱼那一场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施隆多夫的场面调度能力和镜头设计十分的出色。在阿尔弗雷德在海边用马头钓鳗鱼的那场戏之后,本来关系就混乱的三个人陷入了僵局,德国人阿尔弗雷德用蛮横的控制欲逼迫母亲吃掉他钓上来的鳗鱼,母亲作为一个诗意浪漫主义者,无法接受恶心的事实,用疯狂的弹钢琴宣示自己的愤怒...  (展开)
圆首的秘书 2013-03-05 22:23:49

铁皮鼓 the Tin Drum, 1979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在床头至少也摆了一个月,想读完并不容易。一页页啃下来并不悠闲,前几日终于读毕,大呼解脱之时却仍嫌不足,于是又取施隆多夫的经典改编《铁皮鼓》一赏,不到三个小时便彻底解决问题,可见相较读书,看电影是个至为快捷的方式。尽管费时费力,我至...  (展开)
Bravo 2009-05-24 00:22:34

奥斯卡才是我的梦

看书的时候年纪还很尴尬 高二的样子 不想成人 却不可遏制的向成人迈进 要面对许多 爸爸婚外恋 怎么学也只有别人一半分数的物理 看电影是大一 依旧很尴尬 20岁的伊始 30岁的倒计时 厕纸一样的青春 看着很多 用着用着就不够了 想成熟而不圆滑、不世故 做不到 那还是选择不成长...  (展开)
洛城市民雷女士 2023-01-08 18:06:12

长评

剧情:荒诞,外祖母把逃犯藏在裙底,结婚生了奥斯卡母,一年后逃犯则被捕跳水消失。她爱自己表兄,却和面包师马特拉泽结婚。孩子奥斯卡目睹她与表兄杨在桌底下脚伸进裙子,决定不长大,三岁摔了,永远敲铁皮鼓,尖叫震碎玻璃。奥斯卡长大,也懂了成人的性和爱,如拉斯普京的故...  (展开)
vice 2017-08-18 21:50:36

《铁皮鼓》:这部电影,映射了一座城市的历史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开始知道《铁皮鼓》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是一部很难理解的片子,但直到开始看的时候才意识到这种“难以理解”的程度到底有多深。 故事讲述的,是关于一座城市的故事,这座城市名字叫做但泽,现名为格但斯克,作为一个大型的港口城市,但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经济价值都非...  (展开)
花山小鱼 2011-07-21 11:08:40

铁皮鼓的呐喊,你醒了没有!!

这部电影,有人说改编的不好,原著我也没看过。但是就电影而言,其要旨还是很清楚的。有人说这个电影看起来怪诞,咋一看的确不那么寻常。但是如果看得出其中的意义,大概也不觉得怪诞了。因为在看得见的社会之下隐藏的社会总是不那么常规的。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欲望的作品。 影...  (展开)
灰格旧书 2008-07-07 23:52:15

铁皮鼓,我只敲三下

选择这个时间段看铁皮鼓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因为现在是和平时期。 又是很和谐的时期。 没了战争没了法西斯。 人们都吃饱了饭。 没事都可以上街走走。 选择这个时间段看铁皮鼓是非常合时宜的。 这么多么天来,发生那么多事。 感觉写没什么都没有力量了,因为什么都不值得一看。...  (展开)
飞翔的赫尔梅斯 2008-04-24 22:55:32

四月的夜留给铁皮鼓

三岁孩子眼里的大人,他们是如何表演着生活的闹剧?三岁孩子眼里的世界,将是什么色彩?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也许作为我们这些经历过人生风风雨雨的成年人来说,早已学会该去如何接受现实,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眼里永远充满迷惑,他们永远无法明白这个世界的残忍,永远无法...  (展开)
L.R™ 2006-03-30 00:03:36

我不想长大

阴暗,灰色,成人的世界。 性,战争,成人的游戏。 我不想长大,去面对这些烦恼。 ---------------------------- 这部电影是我03年刚到北京时,天天泡在北京图书馆的影片室所看的一部片子。 剧情很多人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不乏一些有趣而意义深刻的东西。 当小镇的大人都...  (展开)
123 2019-11-06 10:44:41

铁皮鼓的象征世界

在世界大战期间,父亲象征着德国,舅舅象征着波兰,而母亲象征着但泽,母亲(但泽)一个本该属于波兰的城市却在战争下嫁给了父亲(德国),从而出生了奥斯卡。一个在但泽市出生的人,小奥斯卡出生时的倒立影像表明了这个世界的本末倒置。父亲告诉他三岁时会得到一个铁皮鼓,这...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3 14 后页> (共268条)

订阅铁皮鼓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