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 冯小刚曾经的喜剧好在哪儿,如今的喜剧烂在哪儿? - 豆瓣电影

冯小刚曾经的喜剧好在哪儿,如今的喜剧烂在哪儿?

来自: 陀螺凡达可   2013-12-13 09:39:11

Jesseliu    Jesseliu 2014-01-21 10:58:47

冯小刚如星爷的喜剧的好在于草根性,而如今的烂在于失去了草根性.

姜戈    姜戈 2013-12-18 10:27:40

作为一个导演,冯小刚的电影里基本没有自己风格的摄影、镜头语言;他的电影靠的是剧本和演员和段子,说白了,就是将郭德纲搬上荧幕,在电影里面演小品说相声
那么他之前的喜剧好在哪里,看过冯导的电影都知道,早期的电影《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甲方乙方》、《大腕》等一干电影精确地捕捉到了90年代末中国社会中的人情冷暖,社会变迁,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且以幽默地方式呈现出来,看过之后令人内心五味杂陈,起到了既欢乐又有些反思的作用。这其中编剧的剧本和演员的实力起到了重大作用,而冯导的能力在于选择剧本和演员。
而时过境迁,成名之后的冯小刚离群众和生活越来越远,又或者他自己也在名利中挣扎着找寻新的风格,做出新的尝试,之后有尝试武侠、战争片,有得有失,最后还是回到擅长的喜剧,但由于离群众社会太远,《非诚勿扰》系列也只是流于表面,江郎才尽,空有一个花架子,并没有折射出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没有共鸣。这次的《私人订制》充其量是新瓶装旧酒,且看他怎么折腾。

14回应

九個9    九個9 2013-12-18 21:15:24

冯小刚和张国师、凯歌、贾科长不一样,属于野路子出身。够不上第五代也早在第六代,也与出演过无数部电影,最后半路出家当导演的姜文路数截然不同。

冯小刚早期风格更多的是与王朔相似的小市民的幽默和对生活戏谑与草根的自嘲,于是《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都是比较经典地道的北方喜剧,充满了王朔与冯小刚对生活的戏谑不羁以及草根痞子气。

而自从《大腕》以后,冯小刚接连拍了《一声叹息》、《手机》、《天下无贼》,则转换了曾经平民化、接地气的风格,摇身从草根升级到了中产阶级,估计是前几部积累的人气与票房使得冯小刚不满足他轻车熟路的草根喜剧,转而开始探讨中产的中年感情世界,已然不在是一条路跑到底的喜剧路线,却透着冯小刚对于中年夫妻的情感与中产阶级生活的理解与独特表现,所以也还看的过去。

终于从草根到中产最后起了野心开始投身艺术家行列的冯小刚,跟风拍了部武侠片《夜宴》、两部主旋律《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以及《非诚勿扰》系列。事实证明这次冯小刚走错了路线。

他并不适合武侠片, 因为他原有的幽默感与接地气的风格在武侠片里完全内力尽失,所以本来一部五代十国版的哈姆雷特,最后败在了让人全场都忍俊不禁的葛优皇上身上。

实话说《集结号》看的很纠结,因为冯小刚年轻时曾经在部队生活过,所以拍部战争片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事实证明《集结号》无论是残酷的战争场面还是战士们前仆后继的热血都可以说是华语战争片中难得的佳作, 但这样的一个故事放在国共内战的时代背景下真的合适吗?

《非诚勿扰》系列则是冯小刚基本功力全废的证明,还是黄金组合小刚+葛优+王朔,但是这部看似抒情实则全片在不痛不痒的探讨所谓的人生、情感后根本没有什么东西能感染到观众,到现在也不明白葛优和舒淇到底为什么要谈了场这么不痛不痒一点都不痛快的恋爱,只是为了组团去北海道和海南旅个游?

命题作文《唐山大地震》,用一种cctv式的表现手段,让每一位进场看电影的观众都不得不一直被煽情到最后,我记得当时媒体在采访观众时全都在问:“你哭了么?”而不是问“你觉得电影怎么样?”
“哭”就成了这部电影的肯定,在让人哭的电影就是好电影的荒谬逻辑下,票房也离奇的到了7亿。

去年冯小刚还想照着《唐山大地震》如法炮制一次,结果《一九四二》证明了观众已不再是当年的观众,而冯小刚也再也回不去当年的“打死也不说”的冯小刚了。



12回应

夜狐禅    夜狐禅 2013-12-22 16:14:24

曾经的喜剧好在真的好笑,如今的喜剧烂在假装好笑

1回应

#瞬间收藏家#    #瞬间收藏家# 2013-12-13 20:12:40

过去好是因为贴近生活、真,不假模假式摆架子说教,有真实的情感,很多朗朗上口、看过之后让人记忆犹新的台词。像《甲方乙方》里“转眼又是金秋。齐大妈包的饺子,倍儿香”,《没完没了》结尾护士说“没发烧啊,大白天说什么胡话”,葛优对姐姐说的“到了二十一世纪就好了,不愁吃不愁穿”。类似的还有《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

2回应

吴松张    吴松张 2013-12-13 19:31:49

没有夸的那么好,也没有骂的那么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冯是个说段子的高手,他的电影不需要从头到尾看起,随便某一段抓起,都能把人逗乐。但从头到尾看下来,也就是把人逗乐的效果。冯的志向也就在此,因此算是才尽其用!

若真是对比今夕好看程度差异,应该是观众有了疲态,自己手边的段子也不够用了。

易之居士    易之居士 2014-02-06 18:08:02


  说冯氏喜剧,不可避免地要先说王朔。从1991年的编剧成名作《编辑部的故事》,到1994年的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1997年的“冯氏贺岁”创业作《甲方乙方》,冯小刚的每一个里程碑,都同时镌刻着王朔的名字。即使《甲方乙方》之后一度分崩,仍然藕断丝连,每回冯小刚想要“有感而发”——比如《一声叹息》的婚外恋、《非诚勿扰》的中年危机、《私人订制》的……报恩二王,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得找第三王:王朔。

  最初和冯小刚合作的导演郑晓龙说:“冯小刚当时能把王朔的小说倒背如流。可以说,他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中成长起来的,他能走到今天,完全是王朔的语言风格推着他。别看他现在转型,但是他以后还是回到老路子上的。王朔的语言是冯小刚安身立命的根本。”

  但改编王朔的不止冯小刚一人,小说里的王朔、别人导演的王朔、冯小刚改编的王朔——你能看出三者各不相同。相比王朔百无禁忌的痞气,冯小刚的价值观主流得多。他曾坦言,自己“比较接受的是王朔对于很多事极端的看法,不相信真善美”,但为了通过电影局的审查,或者为了电影更好卖,只有尝试“折中”。尽管自己也觉得“贩卖真善美有点廉价”,但“观众愿意相信”。

  冯王的合体使得冯氏喜剧特点鲜明:京味,调侃,没有太多夸张的肢体动作,更多依靠语言本身的灵巧。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对之的评价是:“冯小刚、王朔式的诙谐其实多少带着城市人的知识分子调调,虽称自己庸俗,但其实骨子里看不上庸俗和假道学,比起天真有梦,更多是一种自嘲。”

  写的是平民,用的是知识分子调调——这样的矛盾,冯小刚也知道,只有葛优能并行无碍:“台词看起来很口语,其实有书面语,有成语,只有葛优能没有痕迹地说出来。他最拿手的就是一本正经地去演一件不着调的事、一个不着四六的人,而且让观众觉得态度很诚恳。”

  按道理,以葛优如今的地位,被尊称一声“葛爷”那是绰绰有余。但观众一见葛优,立刻咧开嘴,亲亲热热喊一声“葛大爷”。这多出来的一个“大”字,绝非不敬、揶揄。葛大爷的魅力,在戏内,真可谓文武昆乱不挡,冯小刚、陈凯歌、姜文、张艺谋,风格毫不相干的几位大导都视之为爱将;在戏外,更是出了名的心平气和、通情达理。观众眼里的葛优,正像冯小刚第一次见到的葛优:“也不是不热情,但显得很谨慎,你笑他不笑,一副莫衷一是的样子。”——问题是,他不笑,可是你一看到他出场,你就想笑。

  遇上这么一位奇人,冯小刚的铁三角才算彻底焊上了。

  平民立场尚存否?

  冯小刚曾说:“电影有两种:一种是跟观众有仇的,敢花钱买票进来一定让你带走不痛快;另一种是跟观众亲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言辞间自信满满。

  实际上,除了语言风格,冯氏喜剧最得人心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平民立场。在那个电影还不怎么主动满足老百姓娱乐口味的年代,冯氏市民喜剧适时出现,两者一拍即合。一直以来,冯氏电影最大的底气来自于票房,换言之,人民。

  冯小刚不止一次提到自己最反感“精英主义”:“听到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恶心,完全是纳粹主义的翻版。我也很反感那些公然声称自己是服务所谓‘高端人群’的媒体,把势利眼当目光,还以为自己站在社会的前沿了。谁要是觉得自己的精神比别人高贵,我就送他俩字:可笑。”还引用王朔的话来加大抨击力度:“中国人本来就穷,身上的虱子还分三六九等。”

  取消阶层文化差异,这曾为他赢得不少民心。

  在2008年初《集结号》上映时,冯小刚曾接受央视采访,提及一部电影,叫《贵族》——正是如今《私人订制》的原型。当时他对《贵族》这部电影的描述是:将把社会新富阶层作为调侃对象:“现在中国出现了很多新富,应该说已经有了一个新富阶层了,但是我们更多的人呢,还是生活过得不那么宽裕的大众阶层。大众阶层一定是有一种欲望,就是尽管我日子没你过得好,但是我很愿意看到有一部电影能够开你们的玩笑,能够让这些有钱人变得有点狼狈……从经济上来说我应该可以给归在生活富裕的这一类,但是我的心是跟最多的那些人群在一块。我还是要拍讽刺喜剧,但是我也只能选择报复的可能性最小的这群人——你开汽车,那有一蹬三轮的给你蹭了刮了,你说得得,大爷您走您的,你不会跟他一般见识。我们站在蹬三轮的立场上,拿有钱人开开心,有钱人看着也是一乐。”

  冯小刚自称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喜欢讽刺那些自命不凡、自认为比其他人高一等的人。但伍迪·艾伦难道不也是个典型的充满了知识分子优越感的导演?就像冯小刚,站在平民立场讽刺新富的同时,其实也很清楚平民的劣根性,更清楚自己的电影与其说是讽刺富贵、倒不如说是给平民打一剂自我安慰的麻药。

  冯小刚变了,观众也变了

  5年以后,《私人订制》问世。冯小刚仍然坚称自己拍的是讽刺喜剧:“三个故事……第一个说的是土壤,是《一九四二》的现代版,说的还是人民性,如出一辙。第二个故事是嘲笑,但嘲笑的不是俗。第三个故事是白给的,为的是让第一个故事能存活下来。最后的道歉和王朔没有关系,是我内心对这个世界仅存的一点敬畏。”

  但是在观众看来,“里面既讽刺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中国官员们,但那个中年男子(范伟)颐指气使的模样让人看到一个小人得志的张狂。在这部戏里面,冯小刚不同情任何人,在他眼里,社会上层与下层,除了等级的区别导致立场不同,本质却是沆瀣一气的全然肮脏。”——没有人从这部“贺岁喜剧”里得到安慰。

  这也显示了冯小刚本人的矛盾——忽而,他说《私人订制》是为了“还中军一个人情”,就是赤裸裸奔着赚钱来的,“成全别人,恶心自己”;忽而,又道“观众热衷爆米花喜剧我理解,但我无心伺候”。自己既决定不了立场站在哪一边,创作心态又这么心猿意马,就难怪影评人会说:“冯小刚的诚实与势利、妥协与专横、恶意与软弱被杂糅在了一起,这最终让影片闻起来有一种难以忍受的异味,它的调笑里有着一种轻蔑,它的关怀里又明显泛着一种假惺惺。”

  更可怕的是,《一九四二》票房失利后,冯小刚安慰王中军:我一定给你拍个赚钱的;王朔安慰冯小刚:大不了我给你写个喜剧,不就都回来了吗?——凭什么就有这样的自信,把自己都觉得恶心的东西随随便便拍出来,就能成全观众?

  这已经不是王朔随便写个喜剧观众就能照单全收的年代了,甚至连喜剧电影本身,也已经不是观众重要的娱乐方式。冯小刚自己都变了,又怎么能责怪观众也不是原来的观众了?

  当徐峥诚恳摸索喜剧片类型、一招一式都真正为观众“定制”;当电视台的脱口秀主持人都坚持“我们的段子必须是原创”;当越来越多的电影类型挑战视听极限时,冯小刚却落伍了。他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仍然抱着一种施舍的心态,觉得自己站起来跳一跳,身上掉下来的谷子就够观众吃个饱——结果只能发现,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

  有人说:“王朔和冯小刚两个人的水平再高,也比不过亿万网民的集体智慧——这才是冯小刚贺岁片不好笑了的终极缘由。”眼下,论真诚,有人比他们更真诚;论好玩,他们也不是最好玩的了。

  前些年,《非诚勿扰2》拿了金扫帚奖,冯小刚炮轰:“谁也别跟我争,我的目标是往后十年我都预订了,蝉联了,年年最烂。朋友们知道了都欢欣鼓舞拍手称快,还有建议我干脆勇夺终身最烂奖的。他们就喜欢看我拍的烂片……但是你们不能骂评审是SB,这很不文明,也很不厚道。言论自由嘛。公正地说,他们应该算精B。”

  今年,《私人订制》又入围了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导演”和“最令人失望编剧”。即使是“小钢炮”,在骂影评人、骂评审之余也得想一想:金扫帚毕竟不是专家、影评人评出来的,每一张都是网民投票——如今不再买他账的人,正是那些曾经拥戴他的观众,这才是他最大的危机——冯小刚最输不起的,不是奖项,是口碑。

  评价

  郑晓龙:可以说,冯小刚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中成长起来的,他当时能把王朔的小说倒背如流。他能走到今天,完全是王朔的语言风格推着他走到今天,别看他现在转型,但是他以后还是回到老路子上的。王朔的语言是冯小刚安身立命的根本。

  王朔:我觉得,了解电影你就得在世界范围内了解,中国最好那可不是世界第一,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最好,你的东西不会好。老实说,冯小刚的很多电影语言不是很完善,他要赶拍,出品量要大,当然会有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一年一部绝对保证不了质量,你是天才也不行。

  刘震云:我觉得小刚真正伟大的地方,不在于拍电影的时候,而是拍电影之前,他知道拍什么和不拍什么,其实一个好的导演不是说你要拍什么,你要知道自己不拍什么。

  姜文:《让子弹飞》里的冯小刚很酷,也可以很媚,他有一种可人疼的感觉。冯小刚如果做演员,现在的大明星格局可能就得改写了。他能当个好导演,也是因为他自己懂表演。

  王中军:冯小刚是画画出身,我自己也是学美术的,经历也比较像。他在部队呆过,我也当过兵。我们爱好一致、兴趣一致、性格一致、投资目标一致,什么都合得来。要是我说这个不能拍,他就不会拍。而且小刚从来不会跟我追加预算,从来没有过。

  王中磊:“华谊兄弟”可能是一个一百年的符号,但是你永远会看到在前二十年当中,冯小刚成为了一个“华谊兄弟”电影的符号。

  葛优:他的性格和脾气是这样(容易骂人),因为他忍不住,他就是想说话。电影就是这样,有太多人要应付。

  《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在冯小刚的电影里,葛优的出场就像吉祥物一样不可或缺,在最合适的情境下说着冯氏典型的俏皮话,有趣地混合了自贬与自大。

  《综艺》(Variety):冯小刚是中国的斯皮尔伯格——只是更逗。在中国,冯小刚这个名字本身就足够让观众走进电影院。

2回应

温柔的小坏    温柔的小坏 2013-12-23 02:15:58

冯小刚说实话牛逼就牛逼在笔杆子是王朔。

《私人定制》其实是极尽讽刺的黑色喜剧。

讽刺当官的,讽刺有钱的,至于《一身俗血》那个故事,有着冯导的自嘲,其实更有着冯导对时局的无奈。

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电影确实比现在好,有内容,有真话。这不是厚古薄今,这是事实。

为什么如今的电影不如当年那么的低调华丽有内涵?追其根源有很多,比如观影人群低龄化。比如社会不断和谐化。

不是导演没风骨,是社会没了风骨。

郝杰导演的《美姐》婉转而壮美,真实而鲜活。票房多少来着?有50万没有?

小四导演的《小时代》却能海捞几个亿。

精明如小刚,肯定明白这个道理。在一个视精神如粪土的国度里,多捞点钱才是最实际的。

小刚的电影不烂,但电影之外的某些东西,兴许烂透了

7回应

锁钥    锁钥 2013-12-15 13:08:33

到底还是老生常谈的“接地气”。早年的冯小刚没有脱离大众生活,又有发现幽默的眼睛和不错的文笔。如今社会浮躁,底层艰难,可一是冯小刚已步入贵族,二是广电不让拍真正的社会现实,所以如今的冯小刚喜剧都成了富人阶层中锦上添花的调侃。《非诚勿扰2》是集大成者,灯红酒绿、光怪陆离,比如那场离婚典礼,虽然荒诞可笑,可是跟普罗大众有什么关系?!

Gato    Gato 2014-01-12 00:02:01

过去冯小刚的喜剧的关键在于身段放得下来,大家都用一个比较草根的角度出发来讲故事,当然演员本身的功力也很重要,现在回头看冯小刚自己其实是个不错的喜剧演员;前三部喜剧给冯带来成功也带来负担,大腕就映射了这个问题,人出名了钱多了拍片受的限制也多了,于是就变得没那么“接地气”;非诚勿扰的素质还算凑活,非诚勿扰2的出现就是个问题了,这类喜剧拍续集真心不讨好,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了完成票房任务,拿续集来凑数也是无可奈何;再到现在的新版甲方乙方,结合冯的骂街,看得出冯自己彻底露怯了,本子不行可领导还是要他上,他一拍脑袋,心想既然甲方乙方大家当年这么喜欢,再整个新版怎么样也能对付过去,可他又不想想自己的身份地位早不如过往,就算他声称恶心自己成全别人,在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一副大人物屈尊逗一下星斗市民的姿态而已,他不可能复制过往的成功,这回票房的胜利附带的是口碑的下降,实在忧心2014年他还要拍喜剧的话票房还能维持多少

PS:这回的选角个人感觉只有葛优搞笑,其他三位浓浓的电视剧范让我等厌恶国产家庭剧的人没想法,另外,冯真要有自嘲精神的话还不如把李成儒弄走直接自己上,这估计更有意思

PS2:如今的喜剧,好的比如宁浩比如泰囧,和冯的不同在于强调的剧情的紧凑,伴以各种夸张的表演疯狂的演绎,冯熟络的语言段子变得相对没这么重要,总之要紧凑紧凑再紧凑,笑点要密集密集再密集,宁浩的疯狂赛手算是个典型

PS3:如今的烂喜剧………………………………明知是烂的就不会看,很多光看名字就知道烂了,像各种有囧字的片名

PS4:最近换了手机就没钱买PS4了,等战神出了再考虑=3=(跑题了)

悍客.罗    悍客.罗 2013-12-31 15:17:33

以前他想咯吱笑观众 如今他想从观众口袋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