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庶乎可矣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怀旧似的重温,上世纪中国电影奠基人的大胆与自信,质朴无华却又可圈可点的剪辑技法,如今看来依旧是奉为圭臬。
上海下层市民的悲喜剧,富有深切人文关怀的的民族影像经典,简单的故事后蕴含的是“充满启蒙精神和救亡意识,浸润着民族关怀、阶级对比、时代特征与社会话语。叙写中国社会的底层世界,反映了中国电影关注民生问题的传统,体现着一种民生意识、民生思维。”现实主义风格的再现,真实地再现出底层小市民痛苦且不幸的命运,在艺术表现上融入毫不夸张的轻喜剧色彩,无愧为是影史意义上的经典之作。与左翼电影中截然对立的阶级斗争不同,《马路天使》更多的是作为新市民电影的主流出现,爱情的主题及其内在结构决定了其必然表现为“庸常的人生状态和思想感情:男女主人公在爱情的追求上并不存在阶级层面的斗争(即使作为反派的人物也都是贫穷而困苦的)”。这种政治立场上的保守性并不意味着摇摆不定的立场态度,相反,在卸下诸如抗敌救国等沉重而深刻的思想负担之后,所传递出的最质朴状态下的民生视角,无疑是珍贵且动人的:“反战姿态和对安定生活与美好爱情的追求反映在从容不迫的艺术表达之内,让人物的塑造和叙事的发展都更加立体完善”。
放置于镜语细节来看,《马路天使》对时局的关怀是隐晦且巧妙地暗藏在视听段落中的。比如用工人在城墙上粉刷“太平”二字的片段讽刺当局政府的粉饰太平的腐败和动荡不堪的社会、小红与笼中鸟的象征隐喻、小陈和朋友们在讨论“难”子如何书写时关于难乃是半个上海、半个天津、半个武汉的一半的对话,均彰显出国难当头的困境。“战争状态下的生活依然在继续——因为人类历史从来 不存在真正的生活空白。” 相较于苏联蒙太奇学派中牺牲时空连续性为代价的、过于强调象征、表现意味的蒙太奇技法,这种融汇中国传统、极具本土化特色的镜语表达则更好地把握住影片的整体情绪。初期有声片舞台搬演的固定视角弊端被多视点、多构图的运动镜头和纵深镜头打破,进而运用多种短镜头、象征镜头充分展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活动环境和影像背后的文化寓意,简洁明快,诗意自然。《四季歌》、《天涯歌女》的插曲也很恰巧地融入全片的叙事中,并配合心理时空的画面叠合展现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变化。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庶乎可矣。”
中国式的新现实主义,平衡住商业与艺术的同时也并没有被直白地沦落为意识形态工具,上世纪中国影人的朴素表达和坚定立场,跨越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依旧值得后人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