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中Searching,谜踪终将会be founeded (电影《网络谜踪》的小白观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原创:粗制滥造的小明
曾在一期逻辑思维中听罗胖说过,因为网络,我们生活的时代变成了一个没有隐私的时代,赛博空间中的一切行为都会留下痕迹,一切都有迹可循,被折叠起来的秘密也终会展开。今天要聊的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完全靠网络支撑起来的悬疑推理片《网络谜踪》。电影的英文名叫作Searching,女主失踪,而父亲就沿着女主在网络上留下的谜踪坚持不懈地searching,终于通过网络拼接起了一系列线索,成功find女主,从searching到be founded,我们可以看到社交网络中的作秀和键盘侠,当然更重要的是影片表现了网络的正面作用,它将信息公开,像一个线人一样指引着父亲破解谜踪,它坦露着心境,让父亲看到了女儿的孤独和自己的失责。
电影的叙事手法采用了一种非常创新的形式,故事全部在电脑桌面上展现,电脑中的社交网站、搜索引擎、信息对话、视屏播放等取代了传统电影中的环境烘托,却更加直接有效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一个画面是无意义的,它或许是在误导你,也或许是在暗暗埋下一个个线索,等待着我们去留心、去挖掘,一个小小的鼠标甚至在反映着使用者的心理动态。总之,独具匠心的手法让网络成为了故事的叙述者,是破解谜踪的引路人,甚至也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家。
Windows时代
熟悉的Windows界面出现,电影叙事开始,在年代久远的老版Windows时代,网络充当的还是一个记录美好的记忆库,新账户Margot的创建标志着小女主Margot幸福的童年生活展开,完整的一家人热爱生活,记录下每一个温暖的瞬间。

而Windows时代代表的是什么呢?
是妈妈,是完整的爱。

妈妈培养Margot学习钢琴,因此对于Margot来说钢琴意味的是妈妈的陪伴,是童年里父母完整的爱。


而Pam的生命轨迹停留在了旧版的Windows时代,癌症夺去了Pam的生命,一家人的美好生活也全部封存在了蓝色的桌面上。

Mac时代
Mac时代是什么?
是父女二人独处的时代,是谜踪与寻找。
Pam的离去,让父女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David从不向女儿提及妈妈,相信时间会抚平一切伤痛,而Margot一直想念着妈妈,与爸爸的心理距离愈发疏离,爸爸未曾察觉到Margot的异常,直到Margot失踪,David才意识到Margot早已不是那个自己了如指掌的小女孩,Margot不见了,是自己一步步地弄丢了她。
在网络谜踪中searching
既然是一部推理电影,而且是完全在电脑屏幕上叙事的奇片(还没有到神片的地步),大家更关注的肯定是那些精心设置的小细节,所以呢下面将会有一些大量的细节梳理,有些是直接为故事做铺垫的伏笔细节,有些是情感的载体等等等等。本人愚钝,部分是看豆瓣网友的评论才发现了一些藏得很深的小碎片,还有一些是我在二刷以后发现的并展开了自己的一些yy的细节。
1. Margot在失踪前的深夜给David打了三个电话未打通,Margot当时是处于什么危险的境地很害怕地向爸爸求助吗?
这是导演设置的第一个谜,也是第一个矛盾点,既然Margot曾在深夜急切地向爸爸打电话,那么这就显得女警官所说的Margot离家出走显然是有些不符合逻辑的。
2. 原来Margot身边并没有亲近的朋友,独来独往才是Margot的常态?
由此延伸出:
第一,Margot和叔叔的关系
原来在Pam去世后,Margot和叔叔,也就是David的弟弟Peter关系最好。不过在后面看到Margot和Peter“饱含深意”的聊天记录时,大多数观众都掉进了导演设置的坑中,以为叔叔对侄女做了什么禽兽之事,当然就连David也是这么觉得的......但在了解到原来Margot与叔叔之间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抽大烟时,再看Peter,原来只有Peter才懂得Margot心底的悲伤,是小女孩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
再回过去看Peter第一次出现的情景可以做出一些看起来非常合理的yy
Peter向哥哥要的菜谱是Pam的拿手菜,这顿饭可能是做给Margot吃的,桌子上显眼的大麻也许就是给Margot准备的,在聊天过程中Peter被打断的话可能是想告诉哥哥要换一种方式和Margot相处,避而不谈Pam并不是Margot想要的。电话结束前的门铃可能就是Margot来访,而看电脑屏幕的时间是9:18 pm,也符合Margot同学说的她是在九点之前离开生物学习小组走的。所以事发当天可能是Margot先去了叔叔家吃饭拿大麻,然后一个人去了湖边,叔叔的衣服是之前两个人一起嗑药是留下的,也可能是两人当晚一起在车上嗑药,留下了衣服,总之,那件衣服并不是叔叔在案发现场的在场证明。



第二,Margot和炸鱼薯条的关系
Margot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亲近的朋友,于是她通过网络直播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找到一个聊伴,每个视频虽然只有两三个浏览者,但其中一直有一个叫作炸鱼薯条的忠实观众,炸鱼薯条的头像是一个甜美的女生,两人很快成为了线上的好朋友,在Margot看来,炸鱼薯条很了解自己,且和自己有相似的不幸遭遇,妈妈都得了癌症。但其实炸鱼薯条女生头像的背后是那个从小暗恋Margot的男生Robbie,也是真正的凶手。
其实Robbie的名字和身影出现过许多次,只是有些太细小,细小到我们都忽略了。
Robbie从小喜欢Margot,了解她的一切,小时候就像小粉丝一样称赞Margot为Margot点赞。

David在翻查Margot同学的通讯录上也点开过Robbie,只不过细心如妈妈能够发现爱慕自己小姑娘的小男生还做了备注,而粗糙如爸爸只是匆匆浏览一下便关掉了,在后面制作出的线索人名单里也没有Robbie的名字,不知道是后来David打了电话排除掉了Robbie还是直接忽略掉了......

3. 女警官是怎样一边竭力隐藏儿子的罪行,一边渐露破绽的?
第一,要求Dacid分享所得到的线索信息,这么做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看看自己的宝贝儿子到底在不在David的调查和怀疑的范围里。

第二,引导David相信Margot是离家出走的:Margot最后出现的地点在出城的路上,让David发现Margot不正常的银行交易记录,在David百思不得其解时自己出马说Margot办了张假证,然后将钱转给自己,这是步步引导加说服的欺骗啊。不过还好,David一直算是有自己坚持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的,不相信深夜打电话的女儿会抛下自己......



第二,在发现David找到女儿的直播平台后,编造关于炸鱼薯条的谎言

当时我在看到这个画面时是笑了的,一个老父亲皱着眉头笨拙地体验着最流行的直播,点进来的观众看了看就马上退出。但看到后面知道了炸鱼薯条的真实身份真的是细思极恐啊,当时点进直播页面的到底是谁?是女警官?还是她的儿子?
不过好像无论是谁也都说得通,儿子出于好奇点开了直播,发现是David后马上哭着找妈妈问该怎么办,或者就是女警官看到David已经找到了直播,也肯定会发现与自己女儿交流异常频繁的炸鱼薯条。
既然找到了,那女警官只能将错就错,将属于炸鱼薯条的谎言继续编下去,炸鱼薯条就是儿子编造的那个打工妹,警方去调查了事发当晚,炸鱼薯条在店内正常工作和下班,可以排除嫌疑。
第三,秒猜David找到了湖边
在David和女警官的视屏对话中,David是拍摄视角里根本看不到湖泊,女警官却马上问David是不是已经找到了湖边,在当时紧张的氛围里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一句露出马脚的话。另外,女警官还在安抚身后的儿子,一副儿子你别怕妈妈有办法的样子。

第四,将案件定性为一起绑架案,混淆视听
女警官在面对电视采访时直接把女主坠落的地方排除掉了,这也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很大阻碍,所以说啊寻找的方向是错的,即使动员了那么多志愿者也没用啊。

但这里我有些小问题,这个将案件定性为绑架案定的也太草率了吧,说是车上有血迹,断定为当时车内发生肢体冲突,那应该检测一下血液的吧,这血和Margot的以及后面那个女警官找来背锅的都不符啊,看到这里我觉得本片的一大bug就是女警官仿佛可以只手遮天啊,我说啥就是啥,你们都不许查......
第五,禁止David参加调查
全世界都在寻找Margot,这时David看到之前怀疑过的小混混在社交平台发道“She’s with me”,这还了得,那我家小天使不得被你这货糟蹋了,老爸冲到电影院质问小混混并把小混混打了个重伤。本以为是因为这件事的恶劣影响,使得女警官禁止David参加调查,其实女警官内心OS可能是,我废了半时天劲让你相信这是一起策划周全的离家出走,你偏又找到了湖边,车捞上来了我已经定性为绑架案了,凶手我都要找好了,你现在还去自己找凶手,我怎么能让你找到我们家小可爱把他打成重伤,你一边歇着去吧。
注意了,在女警官和David激励争吵时,Robbie又出现了,在认罪之前Robbie的两次真人出现都是在远处的昏暗里,导演故意让这个角色显得无足轻重,这样才能在最后给你一个大反转的惊讶。秒变温柔的女警官又是一副甜心宝贝,妈妈一定为你摆平的样子。

第六,为儿子找替罪羊
既然自己已经将案件定性为绑架案,那总得查出个绑架的凶手然后宣告Margot的死亡顺利结案,女警官找到了自己了解案底的罪犯认了罪,罪犯拍摄视频承认是自己杀了女孩,并在拍完后自杀。

女警官面向镜头宣布Margot遇害的时候真的太残忍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因为儿子命垂一线,而自私的母亲为了保护儿子,直接将Margot从世界上抹去。

4. 蹭流量、键盘侠哪里都有
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言论,说中国网民缺乏媒介素养,因为文化水平低、对社会的怨恨情绪等,滋生了一大批键盘侠,还有一批想方设法要红的,会恬不知耻地蹭流量博关注。
《网络谜踪》告诉我们原来美帝其实也一样,网络本就不是一方净土。
之前对Margot漠不关心的同学,成为了Margot最好的朋友,一把眼泪就可以获得上千个点赞。

还有各种网友对父亲的恶搞和谩骂,但屏幕另一边的人又怎么会知道这是个多么好的父亲啊。

5. 屏幕上的一切都会说话
第一,鼠标会说话
移动的鼠标就仿佛是David的思绪,一个点击Share的停顿,表现了David的犹豫,而点下的瞬间代表了David对女警官的暂时信任,David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从来没有轻信,在接到女警官电话时的第一反应是在网络上验证和了解女警官,且对女警官的有些结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一份坚持。

第二,汽车会说话
在得知Margot有可能还活着的时候,一个汽车掉头的画面就足以表现父爱的坚毅,无需人物表情的特写来烘托,一个坚定的掉头就足矣,影片到了这里BGM都燃起来了!
第三,iMessage的编辑里都是爱
第一次出现“Mom would be too”的时候是在爸爸的屏幕上,爸爸小心翼翼地将那句话删除不想戳到父女心中的痛点,而在电影的最后女儿申请音乐学校即将通过,在女儿的屏幕上终于等来了一直想要的这句话。跳动等待的三个白点好像是女儿的等待,在鼓励显现出来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屏幕两边父女充满爱意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