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着其本该有的样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赶在电影全线下映之前看了《你好,之华》,期间的波折大概会用另一种角度做一次记述。
长到这个年纪,没房没车没对象,还抱有略显孩子气的思考,没有他人口中所谓的责任与担当,简单来说,就是没能活成别人口中的成功的样子,去看这样一部电影,算是一种小镇青年自我安慰的方式罢。
回到电影本身,据宣传片说,这是《情书》的续篇,是为了弥补《情书》的错过与遗憾,给青春的暗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电影主要取景地点是大连,一座据说非常漂亮的海滨城市。因为在另外一座北方的海滨城市青岛读过书,对于这么一个场景,可以说是很有代入感,能够感受那种落叶轻尘不沾身的干净,也很喜欢那种待在屋子里便仿若四季花开的温暖。唯独有一样不同的,就是青岛很少见砖混结构的建筑,而电影中那种自带年代的住房大部分都是老式红砖墙。电影里之南的家,也是现在中国大部分农村所时兴的住房结构,画面中呈现出文艺且高级的质感,真是很想让身边那些鄙视砖混结构房屋的同学看一看。直到最近我才慢慢接受这种由于时代与科技进步,而逐步被取代的老式建筑,缺少严谨结构设计的砖瓦房确实存在安全以及土地利用率等方面的问题,按下不表。
同《情书》一样,电影开篇是死亡。死亡意味着新生,意味着过往的终结以及未来的开始,我们总是会拿这种逻辑不通的鬼话欺骗自己,或许这就是人类的本性罢。在看完《情书》的时候,就觉得电影跟所谓美好的暗恋,青春时期的错过遗憾没有任何关系,那是一段自我和解的历程。女藤井树和渡边博子本来就是一个人,电影所讲述的,不过是渡边博子在未婚夫去世后,通过追溯美好的青春往事,如何接受爱人离去,不再囿于悲痛,走向新的生活。因此,我觉得《你好,之华》是对这样一个话题进一步的展开,不再限于爱人之间,而是扩展到亲人层面。从个人角度观察,觉得国人并不能直视生死。死亡是什么?小藤井树在冰面下看到的冻住的蜻蜓,晨晨在墙根发现的僵死的麻雀。虚度了二十余载,并不能真正解释死亡是什么,《之华》里的奶奶也是一时语噎,所以甚至到我们面对死亡的那一刻也不一定能真正答得上来。死亡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或许就不应该存在于生活中,所以,我们赋予逝者隆重的追悼仪式。送殡出丧,一系列的程序让亲属根本来不及独自从失去的悲痛中剥离出来,就要面对一干与逝者不大相关形形色色的人。
失去的苦楚,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岩井导演就是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情书》开场藤井树的忌日被亲友当做聚会的借口,才会有《之华》里张超在得知之南逝世时的冷漠。死生亦大矣,因为永远的离去,导致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弥补,很多错过就只能永远地成为心中的过错。睦睦晨晨之华尹川,以及之华的父母,内心应该都有各自的遗憾与缺失,但是再多的不舍与依恋也只能默默留存在自己心中。或许,美好的爱情才是让人从巨大的悲伤中恢复过来的良药,毕竟走出失恋阴影的有效手段就是开启一段新的恋情。呵。导演在电影中用另一个角度让剧中的主人公与自己和解,那就是把美好的回忆永远珍藏在心底,作为前行的动力。我们不必把逝者作为逃避的借口,也不需要向生者交代什么,我们只需要带着那份对美好记忆的感怀,对过去说一声“你好吗?我很好”,我们只需要活出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怕自己囿于这份情绪无法走出,不敢再深究下去,最后总结一句,电影里的大连好美,美得像一月份干净凌冽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