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刀光剑影中的水墨画

为何觉得不好看却给了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呢?
关于影子替身的艺术表现,前有日本电影《影子武士》,后有国产影视剧《风筝》等,如今,又多了张艺谋的电影《影》。影子,即替代他人存在和行动却不可具有自我意识的备用品,是历史的背面,精彩在于真身与分身的存在对比。

影片讲述的是在三国时期沛国的主公、都督、都督影子三者之间对于收复镜州一事展开的阴谋战略,中间混杂了一段非常轨的爱情,全片几乎皆为冷色调,叙事结构顺序夹杂倒序,若是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部电影,那便是:刀光剑影中的水墨画。
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一个重要图腾是道教的太极图,太极图寓意阴阳,为最终都督的获胜埋下情理的伏笔。可以从以下几点对阴阳两点进行解读,即沛伞和长刀、都督的苦练与夫人的领悟、矫健的身影和妩媚的身姿,都是针对太极图展开的表现。老谋子将“以柔克刚”这一概念变现得淋淋尽致,着实给人一种在以大雅为主格调的中国画中(柔)加入刀光剑影的武打(刚)也是一种美的感觉。
全片的水墨风格使任截其中一帧都能是美到窒息、可作壁纸的中国画,这种精致美的风格在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削减了一定程度的故事性,增加了更多古代江湖的气息。如皇宫设置在类似喀斯特地貌的峡谷中,官员的行走是靠船而行,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阴森而非皇室的宏大,镜州城听上去异常巨大,却只有寥寥几笔的街道人家和城关把守。也许老谋子正是出于在此片“未曾有一个好人”的角度出发而选择的环境特色。过于注重美工而疏忽故事情节,难免落下如《极盗者》般的惋惜。
我是谁?在影片中,都督的追问源于自己的行动没有一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而行的,而在他伸手触碰夫人的那一刹那,他开始了新的行动旅程,人物性格开始立体。

对于故事人物的安排,情节相较于平凡,以为棋手其实棋子的黑道学步码在古装片中已被过度使用,并且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并未有着细致的交代,前设的伏笔(如杨平送来的贴身匕首)也很容易被猜中用途。此外,不得不说这是一部严肃的影片,非要找笑点的话,似乎只有都督模范夫人手举沛伞身姿妩媚的样子让人感到身份与姿势的不协调而露出微笑,剩余都是严肃并黑暗的氛围。

但他还是成功的,影片前半部分在营造的水墨氛围和交代情节,后半部分则是隐喻讽刺现实,写意和写实的融合倒是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写实的手法更多地体现在内容上,即达官权贵视人命如草芥、追求权力如飞鹜的残酷现实。小人物的辛酸和幸福与否不足以在历史下留下痕迹,仅仅是一粒沙,如果被风吹到的地方不好,就很可能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一粒沙,但沙终究是沙,无论抛弃与否,他都会有他身为人性的本质和伤害。还有另外一层哲理揭示在于:没有了后路才是大路。

开放式的结局给人留下了足够的遐想空间,而这个空间极有可能在票房大卖的情况可以拍可《影2》了。当假都督颠覆乾坤成功扭转结局时,面对这世上唯一知道他真实身份的两个人(夫人和另一位大将)他会怎么做;他将那份曾装着解药的香包归还给夫人时,是何用意;而当他打开城门后面对群臣和那位也知他真实身份的武将,是否会灭口;夫人疯一般地欲打开城门的那一刻,她从门缝看到了什么?
或许,镜州和沛国的秘密,只有人人的内心编剧能知道了。


更多影评,欢迎关注我自己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