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这部片子炸出了多少附庸风雅的“高人”

自从拿下戛纳场刊史上最高分以后,无数影迷就开始对这部电影翘首以盼。在豆瓣上这部电影的“想看人数”是《江湖儿女》的四倍。然而等盗版资源出来后,豆瓣上这部电影的评分瞬间由8.3跌倒8.1.
而在韩国甚至遭到全民diss.于是各路神魔,是人的不是人的都出来了。
优越者摆出一副你们这群傻逼不懂电影的居高临下姿态,凡是不喜欢的就是不懂电影。我去,不喜欢一个导演的某部作品就叫不懂电影?这是不是把李沧东摆在电影之上了?我从来不觉得看一部电影能成为自我标榜的资本,如果要靠看电影来表示自己牛逼那你是多可怜。看懂一部电影,注意是看懂一部电影,这个电影是作为形而下概念的“电影”,指的是具体作品,还不是看懂“电影”这门学问,然而无数人就已经性高潮了。他仅仅是看懂一部电影而已。这有什么好炫耀的吗。术业有专攻,钱学森,袁隆平,杨振宁,克林顿未必有你懂电影,提起电影来肯定不能像你一样侃侃而谈,然而你就比他们优秀?diss来diss去有意思?
不过靠电影自我标榜,已经成为了和“站队”划清界限一样的政治学。于是无数不懂的人怕自己被化成分,或者说明明不懂却非要装B,就开始硬上。这种人更可怜,有必要为一部电影这样吗,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非要逼着自己喜欢,自残啊,你。
然而有的人非要这样做,今天就见识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1.3倍正合适。

1.3倍看完后,开始解读这部作品,我想问这是想干嘛?看不下去,拿枪逼着自己快进也要看,看完后在写影评普罗大众,这比前面所有人的行为恶心百倍。1.3倍快进看的?你到底想附庸什么,直接说看不下去不就行了,你说不喜欢,不爱看,我觉得ok,没有一部电影可以定义一个人。但行为却可以定义一个人,你对这个电影的态度,恰恰让人觉得你恶心到爆。你要是看塔可夫斯基是不是要快进5倍,看蔡明亮快进10倍。装B的方式很多,不行就别上,糟蹋你我不心疼,别糟蹋大师。还好你没有快进看老塔,否则老人家非揭棺而起给你磕几个不可,老塔最不喜欢的就是不适合看他电影的人强行看还强行解读。
文艺片的观看方式不是快进,而是放空自己,像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一样去看文艺片,因为以前的观影经验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已经把你惯坏了。所以就像余华建议大家读一本书要怀着一颗空白的心去读,看一部文艺片也是一样,绝大多数真正优秀的文艺片,如贝拉塔尔,老塔,蔡明亮,他们的电影就是和其他所有人的电影都不一样,所以你应该像第一次认识电影一样去看。如果你不看,我觉得ok啊,因为看一部电影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高下啊,不看老塔,不看贝拉塔尔就没法生活了?看一部电影还不自由吗?爱看什么看什么与别人无关。但总有一种人让人恶心,看不懂可以不看,可以打低分,但有些人非要自残,即使快进也要装逼,然后写一篇毫无思考通篇都是剧情介绍的影评出来。
快进看《燃烧》不是亵渎燃烧,是亵渎了所有文艺电影和文艺电影大师,甚至直接亵渎了人类艺术。
你要是直接说一部电影垃圾不好看我觉得ok ,可是这种想出快放还觉得像发现宝藏一样和别人分享就像一个小孩不会喝酒,告诉小伙伴一杯茅台兑上半斤白开喝起来就很合适一样。然后大谈酒文化,大谈如何品酒,你说恶不恶心。文艺片的节奏慢本身就是导演表达的内容,你可以想想像蔡明亮那样镜头一动不动对着一张脸特写12分钟不切镜头是快进能get到的吗?至于12分钟的长镜头特写,观众get到什么,1000个人有一千种理解有1000个感动。比如说,如果你看油画《父亲》看一秒,那这是一个1秒的特写。看10分钟,就相当于蔡明亮10分钟的特写吗?许多看画展的人,一副画可以看1个小时,这是喜欢。蔡明亮摆给你一个12分钟的特写,你快进可以,说明你不适合看,就像一副画瞄一眼就走说明这幅画打动不了你。扫一眼和快进是一个道理,然而让人恶心的是,扫了一眼后非要说自己看懂了,还跑过来和大家说:喂喂喂,我觉得那些后现代主义抽象画扫一眼,不细看的话还是能看的。
看不懂可以,大家尊重你,毕竟术业有专攻。但非要跨行装逼,不扯着蛋才怪。
看不下去可以不看,我只求你别糟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