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行”说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任何一部悬疑的作品里对于细节的处理一向是重中之重,他们们可能不会影响你对于整部影片的理解,但隐匿在其身后的一些内容足以让大家耳目一新!
很有幸能够鉴赏到又一部剖析人性的佳作,不得不说日本这个国度对人性似乎有着独到的见解。当然并不是数落我天朝哈,大道在此,谁敢造次?呵呵,开玩笑。
整部影片一共两小时的片长,全片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场面,哪怕是一些可以激情的场面,也一带而过(真的是衣带没解镜头就没了),至于这部犯罪片的血腥程度,各位也大可放心,身为常年晕血者,观看过程无丝毫对血的不适感(难道是仅有两处的关系?)。但整部影片的尺度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大的,毕竟涉及到的是人性,而人也本就是个复杂非常的一个物种,如非要说是敏感事件,不如认为是人类所食之“家常便饭”。
整部影片叙事的过程有点像《罗生门》,在主角的带引下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描述,进行整合归纳为一个完整的事件。剧情我就不多讲了,既然是悬疑作品,抽丝剥茧的过程还是自己一睹为快。
剧情回顾(噗~):有一对兄妹,早年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生活,他们的父亲也格外的过分,妹妹被侵犯,哥哥常年被打,而在此期间两人建立了深厚的羁绊。时隔多年,妹妹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由于孩子被对待的方式,而锒铛入狱。身为报刊记者的哥哥,意欲为自己的妹妹做点什么,在一边关注妹妹孩子的现状同时,主动向领导请缨调查跟踪一件杀人案。
片中有几处细节比较有意思
细节1、 故事开头是主角乘坐公交的场景,一副若有所思样子

当被要求为老奶奶让座时,不做搭理。


被一再要求后,缓缓起身,挪步走道的过程略带酿跄之势,而在走动时,不慎跌倒。



看到这里是不是会觉得主角的腿脚不便?这是一个初识的视角,也是车厢内人们的视角,那么车厢内人们的感官也必然会与我们相同,不然喊着“让座”的大叔也不会良心受谴而刻意回避目光。

在这里且不论主角之举是有意还是无意,至少他形象没有受损,而本该受到的舆论和谴责可能也会转移到“大叔”身上,该有的包袱一甩而净。再看真相,主角下车走路仍就一瘸一拐,转头望向车上“大叔”一脸尴尬。


不久公交行驶至远处,不便的腿脚又“痊愈”了。

趋利而避害是自然界的常情,那么如此算是一种“恶”吗?
细节2、男主的请缨在受到上司的认可后,来到“灭门惨案”的事发地点。

此时一位老妇人路过,道明此事距今已相隔一年。


那么也就是一年前所发生的案件,而且至今仍未侦破,可见犯罪者并没那么简单。
片头男主坐公交去的地点是警署监狱,在看望其妹妹的过程中,妹妹透露“有半年没见”。

那么由此可说明妹妹是至少在半年前入狱的,为什么入狱呢?“虐待儿童”。

而实则在片尾已明显交代了此案的杀人凶手,就是妹妹无疑。

虐待儿童这事件却偏偏发生在这个节骨眼上,报刊上刊登的信息是“放弃育儿”至“三岁女儿严重营养失调”。

三岁是什么概念?对于一个幼儿来说营养是一切,缺乏营养极有可能早夭,而在片尾妹妹的孩子不幸夭折也正是源于此,这还是后期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护理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孩子一岁至两岁所吸收的营养是正常,到了三岁就开始控制自己小孩的营养是不是很可疑呢?还是说杀人之后为达到“欲盖弥彰”的效果,精心策划了这次的“虐待儿童”也不是没有可能。婴儿的哺育对于一位上过高等教育的人士来讲不是件高深莫测的事,而哺育及抚养的过程也可以很隐蔽,照理也算属于私人领域范畴,如若没有大意到一定的地步,完全没有曝光的可能,至多是婴儿死亡之后的一系列审判及报道。而恰巧这样一个时间点,这样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就这样公之于众了。如还有疑惑的话可以参考片头片尾妹妹与哥哥在警署的对话。
细节3、关于妹妹与哥哥之间的秘密,其中有一点可以断定,那么就是哥哥与妹妹存在不伦关系;第二点,就如我前面“细节2”所述,两人一谈及孩子的境遇,妹妹就一再强调“秘密”二字,哪怕得知自己的骨肉已不在人世。此“秘密”好似胜过一切,也好似要掩盖一切;


其实还有一点,可能比较隐晦,线索在13:50左右。随着一段诡异哀转的旋律,镜头慢慢挪向“四双鞋子”,“四双成人鞋”逐一呈现在眼前,从造型上便可推测两男两女各是鞋子的主人。

而至于地点毋庸置疑是在受害的田向家里,随后田向一家全员遇害,包括丈夫、妻子、孩子(儿童 女)。如果只是妹妹一人就完成了本次的杀害,那么如何解释多出来的一双男性鞋子?田向本人的又一双鞋子吗(以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照理没有此举)?还是说是哥哥的鞋子呢? 从鞋子坐落的位置,便可大致推测进入田向家的先后顺序,夫妇两人肯定是事先在家的,左边的两双更像是属于他们的(符合他们个人精英形象),而剩下两双延伸出的信息可以有两种。第一种:妹妹先入室,而后另一人再进入。先不论后者是谁,结果仍然是田向一家被灭门,且对妹妹没有进行阻止及反抗行为,因为此案至今没破获(后者安全逃窜),且无再有第三者的伤亡甚至失踪(后者未逃脱),那很显然其立场可以确定了。第二种:两者携手进入。如此根本可以显而易见了,其无非就是与妹妹犯罪合伙人的关系嘛。以上,可以基本断定另一双鞋子的主人就是哥哥无疑,说他们合伙行凶也毫无问题。所以小七不仅爱妹爱得深沉,藏的更深啊,哈哈。
细节4、电影中有两处出现花圈的情景,一处是在受害田向家里。

一处是在被杀妻子同学所开设的一家咖啡店里。

影片中特意给到这两者特写镜头,似乎预示着什么,也好似要暗示什么。之前在“细节3”里可以确认哥哥与妹妹合伙行凶,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哥哥在此之前已悉知妹妹所受遭遇?而行凶又有自己参与,那么哥哥此次调查“灭门案”的目的为何?无非就是意欲铲除对自己对妹妹可能有所不利的潜在威胁,利用自己记者身份对所有有联系者进行探访,然后梳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及纠葛,再根据对自己有利的部分重新打乱再组,这样一来杀人灭口也变得神不知鬼不觉,反而还有顶罪包。恰巧同时具有花圈的老板娘与过世的田向夫人有过纠葛(好似两种花圈的色调),并且直至现今对这个过往的同学依旧颇有言辞(其实我是支持老板娘的)。

那么此时从这个花圈来看,它所代表的是一个标志,它不仅暗示着男主的动机,还预示着男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所以当后面的老板娘发现线索再次找到男主时,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而小七在此,包括本片唯一动手的镜头也好似行云流水,没有半点顾虑和迟疑,也再次印证了“细节3”里的推测。 巧合的是,老板娘在校期间有个与那被杀的绿茶婊有过瓜葛的男友(绿茶从中挑拨,加之渣男鬼迷心窍,随后离间顺理成章),但是渣男好似与绿茶并没有(怎么)在一起过(滑稽),依旧对绿茶心心念念,在评论此前与自己交往过的两个女生时,毫无犹豫表示还是绿茶得我心(噗)。

最最关键的,自己抽得烟屁股塞进了人家的包包,被栽赃陷害怪谁呢?


所以在男主的舆论引导下(毕竟记者),案件的走向变成了过往三角恋的一个了断,三者中唯一幸存的“前男友”被协助调查……
全片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推敲,但主次有别,就好比田向线的惠美所说,他是否真的知道凶手是谁?不管怎样,她没有明说,而在谈及杀人凶手时,那眼神瞬间坚定起来,并意味深长地望向男主,道出了可以说是全片的灵魂所在。


“他应该是发觉了,自己只是一个容器,觉得只有自己掩不住那个缝隙,所以最后就坏掉了,但有缝隙的不止是那一人,大家都很愚蠢,都一无所有。”
所以又有谁会否认惠美不是在男主面前赤裸裸地讽刺他们一干人呢?真相知道与否在此又真的那么重要吗?
片中出现的人物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聪明之举,玩弄女人的感情也好,甘愿牺牲自己的身体也罢,哪怕是利用他人成就自己,甚至是金蝉脱壳等等各种做法形式不一,但无一例外都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包括杀人。但相对于失去的,这些所谓的聪明人究竟得到了多少?玩弄女人的,内心变得更加空虚;牺牲自己身体的,不仅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还反被她人利用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日向夫妇一向精明,多少人拜倒在他们脚下,结局却不由让人唏嘘;两位杀人的兄妹觉得尽在掌握,化身他们口中“恶魔”的同时结果却连自己孩子都没保住……
如果这算聪明,那愚蠢又是什么?
兴许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糊涂了一时,而有的则愚蠢了一世。
聪明与愚蠢永远是相对存在的,没有谁就是智慧的化身,也没有谁真的愚蠢至极,就犹如夏原的愚蠢未必不是一种智慧,但就是这种智慧的存在害了她自己的同时也葬送了整个家庭。
世界的不公,希望的破灭,的确摧残着每个人的灵魂。为达到目的,我们会趋利避害,为实现目标,可能会不择手段,而本就遍体鳞伤,却颤颤地伸出自己鲜血淋漓的双手,付之希望的同时,可能,自己也将面目全非!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将最后的结果呈现出来,“灭门案”最后到底进展怎样?“前男友”是否真的被定罪?兄妹两人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整部电影的逻辑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善恶因果循环不息,愚人终有愚果报。
时间,会作最后的裁决!
此外,有几个较为争议的点需要在此梳理下,另外有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在这里绝对欢迎。
1、
“我一直想要一个孩子,和最爱的男人一起,生一个长得像他的宝宝,一家三口幸福生活。这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理想吗?但是,那个孩子从不对我笑。我想抱她身体却动不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是属于妹妹的个人对白,往后她对着自己讲清了行凶的经过,而当心理医生进入房间时,之前的一切戛然而止。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妹妹在下意识地伪装自己,在警署里那般的对话也显得略为刻意,一边是杀人行凶,另一边是“虐待儿童”,两者相权取其轻,在成功迷惑当局者转移注意的同时,自己这边所牵涉的“虐待儿童”还在不断制造舆论,那么“杀人行凶”的关注点也将很难转移到这么一个“烫手山芋”上。而她做“精神鉴定”的目的,只是能在这种证明条件下适当地为自己开脱。这也是律师的意图,当然她其实一向是被蒙在鼓里的,她所得知的一些条件线索只是兄妹二人单方面的说辞,这属于后话。


再回过来看,妹妹是否真的那么无辜?“虐童”一事究竟是无心之举还是另有目的?至少咱们从她的自白中可以得知:妹妹与自己的这个孩子相处的并不融洽,且并不是会不会爱的问题,而是自己本身对这个孩子心存芥蒂。

“但是”这两个字引出了她觉得“破坏一家幸福的根源所在”,她自己主观地认为“罪魁祸首”就是这个女儿,因此“我想抱她身体却动不了”也可以理解为“我不想抱她”。

接着在妹妹得知自己小孩不幸离世之时,她笑了,笑得沉着镇定,笑得风轻云淡。


有谁至亲至爱失去了,还会笑的?而结合之前的推测,此举变得有迹可循,也愈加合理。如若非要说是“母亲的奔溃”------------一种自身情感高于一切的行为表现,可她并没有失去理智,相反显露出来的是一种淡定从容,可能她的确没有料想到自己女儿真的会殒命,如若真的要置孩子为死地,之前可以有好多机会和手段,大可不必费尽周章地控制孩子的营养,但事实是自己女儿的确成为了转移注意力的牺牲品。所以更不如理解为是“死了也好”般的解脱,此笑,更多的是苦笑。 原本深埋在心中的定时炸弹,只要条件合理,引爆是自然的。妹妹究竟爱不爱自己女儿,此时也变得无关紧要了,她所体现的爱可能是忍心不给她吃饱吃好导致的营养不良,也可以是抱也不想抱的“大爱无声”。另外“没有打过她”是出于妹妹目睹自己哥哥早年的遭遇,嫁接的是对她哥哥的同情与理解,同时也可以是“不愿理会”的体现,此项并不能作为“爱与不爱”的考核标准,哪怕是,也不足以支撑。
2、
上面有提到律师不明真相,对此,片中我们无法得知妹妹向律师提供了哪些信息,但至少没有提供对案情有进展的有利信息,不然这个案件也不会如此一筹莫展到需要“精神鉴定”,所以她才会三番两次地向哥哥询问一些东西。但哥哥每次都是怎么回答的呢?
AROUND 1:



AROUND 2:



以上行为,关键时候又是喝水又是玩手指,心理学专家可以解释下。所以哥哥为什么会漫不经心,为什么会感到受压迫般的紧张?是否真的不知道实情?还是与他妹两人“不能说的秘密”呢?片尾他们不怎么联系的母亲都知道的实情,他们两位当事人是否真的不知道?好,万一。万一哥哥真的不知道呢?咱们可以回顾惠美与哥哥二人交谈的末尾,



此时,惠美望着哥哥是有深意的,“像谁?”这个问题并没有用语言来回答。但从这一举动可以推测,手里抱着的这个孩子像他的母亲-----惠美。其无意间向哥哥传达了“自己”骨肉像“自己”的这一特征,所以下个镜头就是哥哥在病房凝望着“自己”的孩子。


这组镜头有特意给到哥哥脸上表情的特写,其展露的表情又似有似无,给人无限的遐想,但有几个依据可以大致的推测孩子的长相如何。首先,孩子是近亲结合的产物,生下自然就有先天的缺陷;接着,这里哥哥的表情很细微,但嘴角下弯的幅度还是略明显的(正脸照);往后,妹妹在自白中有透露“生个像他的宝宝”,之后又视其为“不幸”之物。 光从这几点来看他们的宝宝不似二者也在情理之中。(有点跑题了)
在得知孩子情况不妙后,哥哥赶到医院,但孩子不幸去世已是事实。



在空荡深邃的医院走廊,哥哥呆呆地矗立着,我们很难否认他对这个孩子是有感情的,如果仅仅只是医院的几面之缘,只怕也不足以支撑起他此时内心的脆弱,加之之前的铺垫,父女关系哥哥确认无疑。
3、
妹妹与哥哥从小受虐待,这是妹妹在“鉴定”时所透露的信息


虽然经常饿肚子,但哥哥会做饭,准确的说妹妹小时候因为有哥哥的关系,其实生活至少是可以保障的,她是有哥哥照顾的,所以小时候不存在没人照顾的情况。不要脑补幼时妈妈没照顾好,长大了当妈自然不会照顾。因为没爹没妈的有很多,虽然受外人照顾,但从没听说过长大了为此不会照顾小孩的,更何况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本能,除了“无爱无感”及“蓄意为之”之外我找不到有任何理由将自己的孩子置之度外,而他们的妈同样是“受够”他们了。

哪怕孩子没有哥哥的照顾,“放弃育儿”也不是个母亲应该做的。
再看哥哥,既然得知是自己的女儿,而自己又有照顾妹妹的经历,我想不通为什么任由妹妹至此。究竟是真的不管不顾,还是有意为之?大家心中自然有数。
本次更新到此,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