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电影里的“normal”和“gay”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爱你,西蒙》发生的背景更接近现在的西方社会,所以剧情里并没有什么严重的社会阻碍和悲壮感,我买票的时候看到归类写的是喜剧,结果还是看得又哭又笑的~
剧情不多啰嗦,以男主Simon的出柜经历和猜神秘笔友Blue的真实身份串起来,中间穿插了一些主流青春电影常见狗血,什么A以为B喜欢C结果B喜欢A之类的,Simon被同学向全校出柜,然后接纳自己并且勇敢向神秘笔友求爱,最后大家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补充几个难忘的情节:(因为太现代社会了,忍不住一直想到自己看的酷儿理论……)
##
一开始Simon以笔名和Blue通邮件的时候互相问是怎么知道自己性取向的,Blue说 :“《权力的游戏》热播的时候,其他男生都盯着龙母的胸看,我却爱上了琼恩雪诺。”
Simon 回信说:“琼恩雪诺对于性取向觉醒是个好选择呢~~”
##
Simon在思考出柜的时候内心想法很丰富:为什么异性恋不要出柜啊?然后脑补了他异性恋朋友向家人出柜的场景。
电影表现得很明显,他真正害怕的不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性取向,而是出柜意味着要公开宣告自己的身份,正是这点让他感到不安。他知道爱着他的家人和朋友会接受他,但他本能地害怕生活发生改变。
他甚至对同校的Ethan感到嫉妒,因为Ethan本来就“看起来gay”,不需要出柜大家就都知道的,所以在Ethan出柜前后其实大家对待他没什么变化。而他自己呢?如他所说的,看起来和大家一样,有着完美的正常生活,除了性取向这个巨大的秘密。
电影为了表现Simon的外貌打扮和举止都很“正常”和“直男”,还让Simon的青梅Leah暗恋他……好的,我们都知道Simon一点也不“gay”了……(摊手,青春电影的必备狗血)
Simon这样不主动说别人就不知道他性取向的性少数人群很多,可以说是或主动或被动的“深柜”了。
我一直忍不住想到身边人也会用“xx很姬”这样的语式。在看我导师采访gay/lesbian studies领域大牛Mother Camp作者的文章时,她说femme必须要一直证明自己,让自己be a legible lebian;而butch的姬气十足,却一定会挑战(confront)公众对normal的认知从而遭到歧视等对待。
大概是,不够gay的人担心自己gay气不明显,“gay气”足的人则或多或少会生活得艰难吧。
Simon的gay达在猜谁是blue时屡屡失灵,gay达文化似乎容易让大家觉得性取向能被“看”到,所谓见一个人前几面就能猜测出性取向只适用于非常少的人。
除了少数打扮举止明显的人以外,性取向本来就不是一个肉眼能辨别的东西,对大多数性少数人群来说,性取向必须要以告知的方式才能变得明确。
而这种告知(也就是我们说的出柜)往往是具有冲击性的,而且出柜要对不同的人出很多次,比如在这部电影里出柜场景累积发生了7次,Simon出柜了6次,Blue在结尾也出柜了。
##
Simon和身边的朋友们一样,穿着不怎么鲜艳的衣服,喝着连锁品牌的冰咖啡,过着很“直人”的生活。虽然很“大众”,但他内心也有彩虹情节,也想过gay lifestyle。
比如他安慰自己说等大学要去加州,要“be out and proud”,然后脑补了自己在加州的大学宿舍和一群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同学们一起伴着彩虹旗载歌载舞……然后他自言自语:“恩,可能不要那么gay……”
无论是Simon眼里的作为形容词的“gay”,还是别人眼里的,一旦“你很gay”和“你很man”“你好娘”的论述出现,就意味着说的人心理对“gay” “man” “娘”有了一套(刻板)印象。
当Simon想象自己“out and proud”的大学生活时,其实他在想象一个典型的现代西方gay形象:对大家出柜,衣着时尚有品位,举止谈吐自信,对生活态度积极,敢于挑战传统和规范。
他一边想要做真正的自我,一边又不确定这样的gay lifestyle是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是觉得身份从直人变成gay的话,自己也要有些变化。(后来他被出柜后在家选衣服的时候还纠结了一会)
而这种对于gay的形象塑造也其实一直在被批判。
在各国gay的平权路上,往往不止伴随着为性少数争取权利,在有的社会对有些人来说歧视反而会加重。
比如对性别气质的歧视(男性气质的gay看不起他们认为娘娘腔的gay),比如对社会阶级的歧视(精英gay看不起money boy)。
有没有发现,这种圈子内歧视链的生成,无论哪个性取向都有?
这样的观念在国内城市其实也有,比如一个“合格的gay”要至少中产阶级,健身有肌肉,有品位,不能太“娘”……总之,一方面要和直人不一样,但一方面又有和主流相似的阶级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想要完全脱离主流本身就是个误区。就算你认为自己够小众够反主流,你可能还是无意识地在遵从和加固其他社会主流规范。真正的反规范反霸权,应该是全面的。
##
Simon和家人出柜后,他的妈妈、妹妹、爸爸都接受了他。
他的妈妈说:“你还是你。”
平时没心没肺开些恐同玩笑的爸爸问他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性取向的,他说13岁。爸爸说:“已经4年了,这4年我都在和你开愚蠢的玩笑,对不起。我不会去改变你的任何东西,我爱你。”
然后他爸爸就开开心心说嘿下载Grindr吧~ 我知道那是啥,facebook for gay people~
在Simon和家人出柜时,别说性行为了,他还没和同性谈过恋爱。
与许多现代青少年一样,他出柜的方式是表达“我是同性恋,我爱同性”(who I am),而不是说表达性行为。 这是出柜奇妙的地方,因为你们虽然是在谈论性取向,但去掉性的那部分。
在出柜的时刻,同性恋以一种身份被表达出来,而非行为。 也因为这个是前提,出柜才成立。
这也是出柜在国内为什么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觉得出柜这个概念在国内不适用,觉得同性恋在国内没当成一种身份而认知(要不要成为一种身份也是争议)。
##
最后,害怕自己too gay的Simon还是坐上了gay gay 的摩天轮 (开玩笑),高调告诉全校自己在找Blue。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部电影不够浪漫,不够文艺,或者不够现实。看完电影后我在网上看到了对这个电影的批判,有人认为这部电影过于庸俗和主流,甚至有人批判这部电影在迎合异性恋主流的品位审美。
有趣的是,这也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LGBT/酷儿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否一定要“非主流”,要小众,要 transgressive(反潮流)/ anti-normative(反规范)?要和主流异性恋电影拉开距离?
电影间接表达了Simon对于自己在不在“gay籍”的焦虑,和最后的释然:
我不需要变得和主流不一样去当gay。我还是一样穿着简单的衣服,喝着连锁品牌的咖啡,和朋友在车里扯谈,同时,我也可以是个gay,和男朋友谈甜蜜的恋爱(撒狗粮)。
“I'm just like you.”
这个“你”,是直人,是Blue,是gay,是所有性取向。
与其说《爱你,西蒙》的青春狗血和傻白甜是在贴合直人品位,不如说它在和你强调“直人”和“LGBT”之间的差别本来就是无意义的。
一个gay可能会像Ethan一样明显到不需要出柜人就在柜子外,或者像Simon或者Blue一样不明显身边最好的朋友都看不出来,不代表他们哪个就“更gay”,哪个就更“直人”。
你不可能会too gay,因为首先,gay没有什么对生活方式的规定。being gay 更不是要以直人为标准对比去和直人“不一样”。
任何一部试图去塑造“gay”,甚至定义“queer”形象的电影,无论本意好坏都是耍流氓。而作为观众,也不应该去定义LGBT、酷儿电影应该是啥样。
我蛮开心《爱你,西蒙》出现的,它是一部相对轻松的喜剧,笑点多,适合携家人观看。(可惜国内不能在电影院看)
就像任何题材一样,一个LGBT题材的电影可以悲情,可以文艺,可以轻松,可以商业。
如果一个LGBT电影里主流元素多,我们就说它“不够LGBT", 说它“迎合直人”,那就等于我们在把直人当做一个标准和LGBT对比,甚至在塑造LGBT电影的固定形象。可这本来就该是多样化的。
公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