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的公路奥德赛

《野草莓》具有一切成为一部流行公路片的潜质。功成名就但刻薄无力的老教授Isak在驾车前往另一个城市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遇到各色人物,在不断的思绪与闪回中寻找、再迷失、再解脱自己的过去。
瑞典国宝级导演伯格曼的呈现方式却极具文学性,一如他的自传《魔灯》。影片的灵感来自于一次他驱车从Stockholm到Dalarna的过程中,路过了导演家乡Uppsala祖母的家。他想象如果这时候他能推开祖母家的门,并且发现屋子里的一切还停留在他的孩提时代。此后不久,伯格曼便在两个月时间的治疗胃溃疡住院期间完成了影片的剧本。因为这个灵感,我们才能看到了影片老人与孩提时的自己共处一室的闪回段落。
影片的男主演是瑞典伟大的默剧导演、编剧、演员Victor Sjostrom,他在影片拍摄完成不久后便去世了。伯格曼在后来的评论中赞扬Sjostrom的表演细腻而柔软。虽然影片中老教授的性格、父子关系、儿子与儿媳的关系等等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伯格曼味道,但同时Sjostrom也在其中夹带不少私货,更加充实并复杂化了影片角色与主题。
伯格曼在他的作者电影中不断地提问与寻找,反复地讨论一些大问题:过去与现在、生与死、自责与宽容、忏悔与固执。伯格曼的父亲是一位严厉的牧师,他几乎是导演少年时代的绝对权威。导演在今后电影生涯中探讨的主题中,尤其是宗教、孤独、和解等等相主题与他的成长环境分离不开。而《野草莓》又绝对是他所有导演的电影序列中,将梦境、意识流、文学性运用的最好的影片。就像你会记得《第七封印》中与死神下棋的骑士,会记得《处女泉》末尾作为奇迹而涌出的泉水,《野草莓》中没有指针的钟、缓缓驾来的灵柩马车、推开门进入自己的童年,种种这些段落或意向,也明确打破了梦境与现实、意识与实在之间的墙,融汇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
或许人人都能从伯格曼电影的探讨中找到些问题、甚至是答案。答案是什么或许连伯格曼自己都不清楚,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