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调查记者身上学习“套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从影片的角度分析的评论已经很多,但我想不妨从个性的角度来尝试着探讨一下这些日渐稀缺的调查记者们。纸媒寒冬,调查新闻已死,可以说是互联网冲击下整个行业的忧虑,今天的环境,不仅是中国媒体,西方的很多媒体立场也很难客观,不论是为政治服务,为宗教控制,还是为资本服务,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调查记者,而调查记者为何难做、因为什么稀缺,需要哪些特质,我想不妨借此好奇一二。
一、难缠
我将难缠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对影片中迈克的出场印象深刻。
—“你让他开口了吗?”
—“没有,不过我会的”
这是迈克的出场台词,毫不怀疑的确信,迈克年轻,有闯劲,喜欢搞定“麻烦”的人物,甚至自己同样被评价为“难缠”的人,他在苦等无果后趁秘书倒咖啡的功夫直接“拜访”了拒绝采访的律师,在复印室已经关门而他必须要留下案卷备份时立马塞小费解决,得知要着手调查吉欧根案件时他十分淡定。
教会的难搞,警察不愿触碰,律师不便触碰,所涉及的势力巨大不可轻碰,他们都知道,他们的上司也知道,但是新闻记者之所以一度被誉为无冕之王,就是因为难搞正是这些事件的价值所在,因为难搞,每个人都有所顾忌,大多数值得调查的案件所涉及的利益链都无比复杂,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需要调查记者死缠烂打,用无所畏惧的勇气去搞定这些难缠的事。
二、独立自主、第三方身份、彻底的中立。
——“在这件事上我们得无视所有人的想法”
所谓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需要触动一件棘手的政策之前(即使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可能面临的也是一样),处理好自己与各个方面的利益链,让自己尽量不会为他人的利益所牵扯,如果你身处环境复杂,那就让自己像那个语音低沉、话速很慢的“犹太裔”一样,尽量的置身事外,尽量不受威胁、诱惑和暗示。西方报业斗争了百年的新闻自由主义在今天是否依旧可以实现?
难,但这确实就是新闻监督存在的意义,不知道哪天会与谁为敌,不为任何一方利益站台,不为任何一方势力威胁,这才是新闻独善其身的方法。
三、隐藏实力以及不择手段
罗比第一次与吉姆的交手是在高尔夫球场上漫不经心的开始的,假装无意的询问,利用人脉走出的第一步,律师和法官有其自有的职业道德,对案件的保密原则让取证之路变得艰难,但常规手段行不通之后,并没有就此罢手,不断的挖线索,不断的走访证人,不断的去各个可能与案情有关的场所,在确认了施害者人数可能高达90人之后,在确认了案件可能造成的影响力之后,罗比再次走访了代理律师埃里克以及老友,强势的提出“威胁”,“我们有两份报道,你希望见到那一份?”
总编辑的原型巴伦(此人物为原名出演)说:我们可以通过披露一些事实向法院施压,我们警告说,我们有能力向社会揭示真相,有能力告知社会有多少教会是知道娈童事件的,有能力告知社会这些丑闻可能对信众对天主教的忠诚带来多大伤害。我们的努力最后奏效了,我们千方百计成功地拿到了那些文件。
说明你的立场。
四、不做特别的解读,将要表现的内容留给当事人亲口说
——“听着,我们不能一笔带过,只说猥亵是不够的,大家得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残忍吗?非常残忍,去揭别人的伤疤非常残忍,但是相比于含糊其辞,去采访当事人,去听当事者的发言,确保每一句事实都有据可依,肯定他的答案再加以追问以鼓励当事人说出实情,这才是让这些罪恶原形毕露的方法,取证是一个需要狠心的过程,罪恶是怎样伤害当事人的就应当怎么伤害大众一次,这样大众才能感受到切肤之痛。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迈克在采访第一位受害者时将记录本放在了桌子下面,确保获得信任之后才拿了上来,而受害者也从开始的匿名采访到走时终于鼓起勇气的表示
“你需要的话就用我的名字”。
五、长时间的谨慎和DDL前的抢跑,坚定,刨根问底,确保每一个事实的准确性
—“你们的调查通常都需要多长时间?”
—“几周,或者一年。”
Spotlight在着手调查吉欧根案时,从开始收集剪报起,每一个人的口风都无比严实,甚至记者本人发觉自己家小区附近就有涉案的神父,希望可以预警小区居民警惕时,他最终依旧坚守了专业主义,将案件真相严守到了文章彻底发表之际。不单是因为别的报刊可能会嗅出苗头,而是因为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敏锐的好事者,都有可能因为你的一句多嘴干扰事件的走向,让越少的人知道你在做的事情越好,不要费无谓的口舌。
六、用笔记录
虽然现在可能很多人依赖于电子设备,诸如录音笔、电脑等等设备来记录当事人的口述,然而电子设备,尤其是录音笔的使用会分散记录者本身对事件的专注度,会让人本能的产生“啊,反正可以回头再听一次”的依赖感,这与我们上大学课堂时用电子设备记录老师的讲课是同样的道理,用笔记录能快速的抓取出关键词,强迫记录者的思路一直跟着事件走,速录师可能不一定知道会议究竟讲了些什么,认真听课的学生才知道。
七、新闻理想以及新闻专业主义
——“虽然一时之间引人关注,可是实质上没有作出任何改变”
他们并不是好事之徒,只为寻求一个“大新闻”,也不是因为无所恐惧,没有情感,正是因为他们太饱含情感了,所以他们无法对罪恶无动于衷,想要去改变。这个可能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理想,说句题外话,中国不是没有调查记者,只是越来越少,截止到2017年,统计数据表示,中国调查记者的数量仅有175人,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优秀的调查记者不是没有,是无法调查,这其中原因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或者三个人能有所改变的,但是就如那句我一直珍爱的话:
“绝望吗?”“有点”
“前进吗?”“当然”
八、居民最想关注的一定是真正切身利益的,无关信仰,无所畏惧,无关其他。
九、对报道本身逐字逐句谨慎的修改
(��;�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