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甚至比珊瑚美丽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由于多年来各种各样的LGBT运动此起彼伏,不仅LGBT群体在社会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与接受,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从电影工业角度而言,更是拓宽了电影上的对于LGBT群体的关注与生活的反映。LGBT者再也不是单薄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力量坚实的群体存在着。因此,不少电影节甚至特地设立专门为LGBT题材电影服务的特别单元,比如戛纳电影节的酷儿棕榈单元,又比如柏林电影节的泰迪熊单元。在这种环境下,多年来诞生的佳作自然不少,但谈及华语电影的LGBT电影,却始终一言难尽,在大陆,这些电影往往遭遇被禁,惨淡收场,而在香港,LGBT者们却又被当作商业电影中嘲弄的喜剧对象,或是这些年来香港电影新导演们题材上的噱头。相比之下,台湾或许是华语电影LGBT题材的最后一片净土。对于这些电影的出现,台湾本土的金马奖也不吝赞美,比如49届金马奖上,《女朋友·男朋友》便成功助力桂纶镁拿下影后,更有甚者,52届金马奖上,同性题材的《醉·生梦死》就收获10项提名,并斩获4项奖项,成为历届金马奖上同题材的最大赢家;有先前的高峰,这次54届金马奖上,《阿莉芙》作为唯二的LGBT题材电影,(另一部是获得最佳动画短片的《暗房夜空》)仅有的两项(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著剧本)提名无疑显得单薄。但最终能以陈竹昇格外动人的表演拿下最佳男配,也实在令人欣慰。
说了这么多,我自然是喜欢这部电影的。《阿莉芙》的好,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保持了它的本土特色,一个想要变性的排湾族少年,却被迫继承父亲的头目位置,他该如何取舍,引人入胜。又比如陈竹昇扮演的变性人段落里,雪莉与水电工老吴的细腻爱情,以及那场葬礼上的回忆,最是动人。说到这里,便不得不提演员陈竹昇,在54届金马奖上,陈竹昇成了最大的忙人,他是《嘉年华》中的黑店老板,又是《大佛普拉斯》中的男主角,可最后却因为这部《阿莉芙》中的变性人取得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桂冠,从作品数量而言便可见他的努力,纵观完《阿莉芙》全片后更是会被他那痴情柔弱的“雪莉”一角感动。
在电影结构上,由于单纯描写LGBT群体的生活,剧情难免会比较单薄,为了拓宽剧情导演常常会用大量的生活细节来填充缺失的情感,很容易就变成一部冗长的空壳,但《阿莉芙》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具有多角度描写的野心,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用了三条线三个故事,既顺利拓展了故事发展的可能性,又兼顾主题的统一,不同的族群性别,不同的烦恼,但唯一相同的是爱。导演王育麟让三条线中的人物彼此认识,最后又借一场葬礼将全员汇聚,处理完每个人的段落,再回到主线,不得不说,的确是高招。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雪莉死后的葬礼上,老吴发自肺腑的发言,令人感动得噙着泪看完,这两个人的爱情也是全片最佳段落。而纵观三条叙事线,郑人硕的异装癖段落明显最为苍白无力,不仅放在全片中显得多余,单独来看也难以产生观众对于角色同情与理解的共鸣。
电影最后,对阿莉芙的烦恼做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处理,阿莉芙变性后,与父亲达成了和解,作为女儿的身份接替了父亲的头目,而与佩贞的爱情,也因为变性前的爱欲而有了孩子,结尾一家人漫步海滩,其乐融融。
值得一提的是,《阿莉芙》片尾曲是台湾女歌手魏如萱《末路狂花》专辑中的《无声电影》,抒情的歌声背后,仔细推敲歌词,却似与电影大有关联。“不打算认真回应,那么意思意思几句”正对阿莉芙对继承父亲头目的敷衍,“撕谈交碎的无声电影,所有角色一律平等”,也不妨看作是三条叙事线里人物的平等性。“差不多要亲下去,差不多让我触碰你”则写尽了LGBT群体爱情背后的痛苦。
而歌曲的最后一句,“你甚至比珊瑚美丽”,也是我对整部电影的总结,珊瑚是珊瑚虫群体或骨骼化石,珊瑚虫们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最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它的美,是由坚强的求生而来。电影中的这些LGBT者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爱,他(她)们忍受着生活的艰难,最后长出了保护自己的外壳。
谁又能说,他(她)们不比珊瑚美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