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但问真心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什么是真实?” 电影中吴岭澜对校长梅贻琦发问,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贯穿了整部影片,同时,也让我沉下心来去思考自己的答案。 四个故事,无私奉献的爱情属于陈鹏对王敏佳,国家危难热血疆场的爱国情怀属于沈光耀,青春迷茫探索生命的迷惑属于吴岭澜,坚守真心与否的徘徊属于张果果。 爱情,亲情,迷茫,求索,报国,泪沾裳。 四个故事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吴岭澜对人生困惑的求索。 当梅贻琦校长询问他求学的目的时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而你的青春不过就这些日子。” 吴岭澜问: “什么是真实?” 梅贻琦给出了他的答案: “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于是有一段时间,吴岭澜离群索居,经过无数日日夜夜独自探寻人生的意义。后来,终于在聆听泰戈尔在清华园演讲“对自己的真诚”时,从“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带来的羞耻感中获得释放。他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真实,坚定了自己的学术理想。 在荒野躲避空袭时,他给学生们讲课,“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整部影片看下来,眼泪终是绷不住的,也数不清断断续续涌出了多少次,真的感动。 看了三遍了,心头感情震荡不减,特别是每当结尾的大师群像一幕幕出现,敬意一往而深。 其实,我非常羡慕吴岭澜、陈鹏、沈光耀能生在那个时代更能成为清华的学子,那是动荡不安、国之将倾、物质匮乏的时代,可那是大师云集、坚守善良、真实、理想主义、精神高贵的时代。 那一代的青年们是何等的幸福,张口闭口就能讨论莎士比亚,泰戈尔,孔子,苏格拉底,那是诗人涌现的时代,因为理想而感受到伟大的人文精神的时代。 身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一直崇敬大师们的风骨,无论是学术上的求真务实,还是为人上的无愧于心。 有人说,这部电影这种理想主义的浓鸡汤,它的用力过猛就是它的珍贵动人。 “人们曾把佛系、丧、精致利己主义、犬儒主义、实用主义等标签,一股脑儿都送给了当代的我们这些青年。 但是,“垮”是表象,因为其实也是这同一批青年,在黑暗里虔诚地对民国大师起立致敬,为心中的理想主义掩面哭泣。” 生于现代,我身边的人——家人朋友同学,似乎少有敢于表现自己理想主义情怀者,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总在讨论车子房子票子……这些东西确实也无可厚非,但有人却也深深陷进了物欲的堆子里。这是个谈诗人谈情怀谈理想会被人嘲讽矫情不现实的时代吗?不是!这是我的回答,因为我相信总有人在困窘中仍不忘初心,坚守理想, 我相信善良、正直、无畏、同情和理想永不过时,永不泯灭! 矫情才不是滥情,矫情里充满了美好丰满的人性! “大多数平凡人没有面对过生死存亡的家国选择,然而在看似平凡的一生中,每个人也要为自己存在的世界奋斗、选择。 其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平凡的人也没有一天是平静和平凡的,那种纠结和选择的矛盾,一如在战场。” ——路遥《平凡的世界》 我想,做个理想主义者就是我的真实我的世界我的平凡选择吧。 借余光中先生的诗结个尾吧,“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理想会使人出众” 希望你们,希望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里 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 对自我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