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几条叙事线之间有什么联系?
查看话题 >西南联大的青春

看《无问西东》,有一种由前至后的递进。
这种递进,来自情绪。从头到尾,一点一滴,从现代到更久远之前,直到落幕,看到彩蛋中王国维、陈寅恪、梅贻琦等等一个个鲜活的先生,眼泪立刻泛满眼眶。
这是一部用心都在彩蛋的电影,你能读懂彩蛋,就能读懂这一部电影的用心。
这部电影,跟它的结构一样, 低开高走,一开始的当代部分,像是一部网剧,到了1963年的部分,像一部电视剧,1938年,是一部偶像剧,1923年,是一部励志剧。
但在彩蛋里,当先生们一一登场后的时候,它终于成了一部有风骨的电影。
一瞬间,我明白了导演的意图。
那些故事,都是大师们的陪衬。那些明星的角色,在剧中是主角, 先生们只是出现在画面的一隅,惊鸿一瞥,但在片尾,他们一个个出现在了聚光灯之下,他们是那么鲜活,那么年轻,风华正茂。又是那么普通,不对比他们在后来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是孜孜以求的少年,他们的未来,还没有被注定,他们所做的事,就是读书,歌唱,谈一场恋爱,立一番事业,壮怀激烈, 报国建功。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短短8年时间,西南联大毕业了不到4千名学生,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与100多位人文大师。
那是战火纷飞和国破家亡的岁月,颠沛流离之中,国之精英们,赓续着中华的文明,传承着知识的火种。
这无关政治,只是职责所在。
最可贵,在于他们不自知。在他们看来,他们只是在做着自己分内之事。教授认真上课,学生认真听课,尽全力与所能,照顾好自己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待人以诚, 许人以真,追寻知识,不忘理想,在自己的所学所思上, 不断精进……
正是这纯粹感人至深,正是这坚持令人动容。
去过两次台湾,一次去看了位于新竹的国立清华大学,看为了纪念梅贻琦老校长的梅园;另一次,到台大,看一天只敲21响,为纪念傅斯年校长而设的傅钟。
清华位于草地中央的跳蚤市场上卖的华夫饼,台大大路两旁巨大的椰子树,都给我留下至深印象。

随随便便就能进的校园,不需要排队,买票,安检。学生们努力学习,老师们也没有那么多龌龊。
自由、包容,胸怀天下, 心有苍生。
这是一代文人的情怀,他们就是这么想的, 也是这样做的。
邓稼先、陈省声、华罗庚、林长民……若无这些名字,世界也许依然运行不爽,但总是少了点什么。
正如《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易社强著)一书中所描绘那副景色:
“在我们眼前,这边有一位四十岁的男子,戴着礼帽,西装笔挺,他就是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长髯飘逸,一袭长袍,四十三岁的冯友兰在湖畔缓缓走来。哲学系同事汤用彤比冯友兰年长四岁,他身材矮小,拄着拐杖,步伐却很矫捷。戴眼镜的谦谦君子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陈寅恪。他懂十三种欧亚语言,正在柳树下徜徉。你一定还注意到一对年轻的夫妇——他是一位诗人,风度翩翩;她身材修长,仪态娴雅,饶具古典之美。他们就是语言学家陈梦家及其妻子赵萝蕤。夕阳西下,他们并肩徘徊,直叫人感叹“只羡鸳鸯不羡仙”。
那边,有位先生身穿长袍,一手托着一个石榴,他就是钱穆。一位长者迎上前去,施礼过后,向他请益学问。钱穆解释道:“中国学问,不是只凭一点浅近的逻辑所能理解。譬如说《论语》讲‘仁’,你把所有讲‘仁’的话,归纳排比在一起,就可以下个定义,这就算懂得‘仁’了吗?”照此看来,有个学生把晚间湖畔漫步比作古希腊的巡回学校,也就不足为奇了。”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相比当代,那些口中说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语的所谓老师们来说,他们,当得起先生二字。
《无问东西》有很大的缺点,尤其是现代戏的牵强刻意,让人一度想要走出影院。但熬过了这离我们最近的一段,便豁然开朗。
黄沙大漠,一众糙汉子走向远方,原子弹升起的蘑菇云扬起的灰尘,掠过的,是一缕缕掉下来的头发。
梳妆完毕,被毁容的女子抹上从远方寄来的润肤露,细心将自己的脸包裹好,侧身睡下,面前,是一大堆同样来自远方的瓶瓶罐罐。
三代五将,名门之后,不求功名,不要荣禄,面对山河破碎,唯有热血一战。爱子身死,母亲依然镇定,告诉前来报丧的孩子:“喝口糖水再走”。
孩子们听话,一口气喝完了糖水,然后跪下,重重地磕头。
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这主题中,从来存在的,都有责任、忠诚、敬业、信义……
只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道德强调了太多,对于规则,却尊重得太少。我们丈量一切的尺度,是我怎样,而不是大家怎样。
人们的追求,又太过单一。利益、资源、合作、共赢、赚钱、产业、gdp、kpi这些字眼,才真正能让我们上心。
宜宾李庄,抗战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就在这里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彼时,林徽因的肺结核已经很严重,常常顶着病痛,半夜画图。一生追随林徽因的金岳霖,则在旁边搭了一个小小的容身之所。
但现在,很多人到李庄,只是打麻将,踏青,喝酒,聊天。
也挺好的,承平许久,我们已经不需要为理想而牺牲,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其实也就是普通的人与普通的事,只是我们赋予了他们神圣的意义。
逝者已去,生者如斯。
百年前的清华北大与西南联大,成为传奇,我们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感谢《无问西东》,又把我们的向往,加深了一次。
最后,特别愿意跟大家分享一句话——
除了对世界投其所好曲意逢迎外,这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成功方式。这就是你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量,冒了别人不敢冒的风险,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和代价,去做一件事。你敢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你精心计算过成功概率,而是出于自己所信奉的某种原则和责任感,认为这件事应该做。
forever young,这是芳华,亦是风骨。
ps
注意看米雪,她贡献了碾压章子怡的演技。
注意听配乐,它为这部影片洒满了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