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无歌舞,不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印度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并获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十六项大奖。即便在中国各大网站的评分上,也都具有非常不错的口碑。电影改编自印度畅销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小说《五点人》,整部片子长达2小时40分钟,以电影第二主人公的口吻回忆了三个兄弟大学期间的生活,由记忆回归现实,两个好朋友踏上寻找失散多年的好兄弟的旅途,而这段旅程揭开了他们以往的疑惑。无论是其双线交叉叙事、悬念设置抑或是人物刻画,都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主题也源于现实,直面尖锐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填鸭式教育、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即便理想主义色彩确实浓了些,但却无法否认这是一部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电影。
而比起叙事结构与主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电影中的歌舞。
传统印度电影多以曼妙奢华的歌舞场景闻名于世,体现出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在印度,其电影中的音乐与舞蹈就如同印度文化的血脉一样,自电影在印度的诞生之日起便如影随形,赋予了印度电影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正是因为如此,《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并不算印度传统意义上的歌舞片,但整部电影中还是充斥着许多歌舞元素。细细分析,我们却会发现,这些歌舞确实还存留着许多印度电影传统,但也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了新的发展。
叙事是电影主要的表现方式,更是电影艺术魅力之所在。在印度电影中,影片的叙事和抒情往往喜欢借助歌舞元素的功能来帮助实现,也正是这些歌舞元素的使用令印度电影有了独特的情感与灵气。这些歌舞元素最主要功能是要与影片镜头的叙事模式高度统一形成声画对位,把歌舞置于影片的叙事当中,这样一来,歌舞便不仅仅是在外在的表面上给人以美好奇妙的视听感觉,更是成为了电影叙事内容上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看印度电影时,我们总会发现大段歌舞,看似突兀地跳入了梦幻情景,实际上仍是原有叙述的另一种表达。
最典型地便是男女主角坠入情网后的《Zoobi Doobi》。在印度的传统生活中,婚礼上的人们往往会载歌载舞,用以表达对于新人最甜蜜的祝福,所以印度电影也常常使用大段的歌舞来表示男女主角之间爱情的发展,随着舞蹈,男女主角的爱情在歌舞中得以迸发。这就为男女主角的爱情提供了“插话暗示”(婆罗多《舞论》)。《Zoobi Doobi》就是这样的歌舞片段,它具有典型的印度宝莱坞歌舞风格,描绘了男、女主角的纯洁爱情,并将这种美好的情感通过八次音乐的铺陈而变得更为具象化。另外,在印度电影中,演员会随时随地的展开一段具有印度特色的歌舞,而歌舞的表现形式也绝不仅仅是与之相关的当事人,往往是由一个或两个主人公的开始发展到一群剧中人物的集体参与,类似于集体歌舞的表现形式是印度影片的常见模式。《Zoobi Doobi》便是这样。画面出现了在雨中、月下、宫殿等场景,男女主角在其中尽情歌舞,周围的环境与人物也随着进入歌舞表演之中,甚至衣物、颜色也随之而改变,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虽然看似梦幻,仿佛突兀地脱离了原有叙述,但一场歌舞下来,我们便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女主角对男主角的爱慕加深。同时,与传统不同的是,在这段歌舞中,画面所运用的技术和调度,均吸收了大量MTV化的视觉呈现方式,以各种精致的视觉效果来表现歌舞的艺术魅力,在直观印象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歌舞的节奏和激情的迸发不再受限于场面的调度;新剪辑元素的添加渲染了歌舞的情绪;民族歌舞律动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提升了音乐的感染空间及力度。这些都可以说是印度新电影对西方电影艺术的吸收。
《他如风一般自由》也充满了印度传统艺术风格。这首歌第一次完整呈现是在法涵、莱俱得知其行踪之后,两人相视一笑,耳畔便响起印度传统吹奏乐器班苏利笛的声音,空灵悠长。一段天籁般纯净的印度男子嗓音便这样进入了观众的耳朵,眼前的空镜头呈现出绵延广袤的葱郁森林和蜿蜒盘旋的公路景色,观众开场时的神经紧绷瞬间化作全身心的放松。这首《他如风一般自由》被音乐编导巧妙地凸显出来,却又恰到好处地延伸于画面之内,一切浑然天成。同时,全曲还体现出一种微妙的宗教朝圣之感,仿佛是要把观众领入一片圣土。无论从听觉还是视觉上,都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声画巧妙结合,张力十足。
而期末考试后,众学生祈祷考试通过的桥段令人过目难忘。这个片段运用极富印度民族色彩的宗教音乐,使其若隐若现地穿插于众学生祈求神灵庇佑以通过测试的画面中,为印度传统文化背景的交代增添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的一笔。音乐、画面和台词的步调一致,所表达的情绪与情调也完全相同。背景音乐与当地文化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桥段,颇具韵味。
由此可见,印度电影音乐不仅在制作技术上已达到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水准,它在艺术上更为戏剧化和情节化的发展也使得影片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印度的自然风光和民族传统,并越来越多地糅合了西方现代的做派与风格。
《Give Me Some Sunshine》是悲剧人物乔伊在自杀前,一个人坐在走廊上弹吉他唱的歌。这首歌以钢琴单旋律引入完整的吉他弹唱,动人的歌声配合着聚焦乔伊的长镜头颇有几分悲天悯人的叹息,积极高亢的曲调却由于那情那景而增添了悲伤的韵味,也为他的自杀埋下伏笔——“哪怕只一瞬间,让我为自己而活”。值得一提的是,该曲是片中唯一一首引用英文歌词的音乐。它以吉他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不管在旋律、和声、配器还是语义表达上,都充分融入了西方流行音乐的元素,朗朗上口。这使得该插曲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出现中,依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还借鉴了西方的音乐蒙太奇的手法。如插曲《Give Me Some Sunshine》第二次出现前,《Aal izz well》的欢唱还未结束,当遥控模型飞机影摄到乔伊自杀的画面,音乐声戛然而止。此处运用表现性声音蒙太奇手法,主角们慢镜头奔跑,利用放大主观音响而突出人物的喘息声,将细节化声音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表现出来,使观众的情绪也迅速从前面的轻松愉快转到沉重叹息中来。
当影片发展到法涵试图说服父亲、莱俱参加面试的情节时,导演采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时空音乐蒙太奇的手法,分为法涵劝说父亲和莱俱面试两条线进行。虽然以叙事的视角来看,两者均在叙述不同时空的不同事件,但最终两人都获得了期望的结果。一声“咚”后,音乐渐渐紧张,而后转为抒情,当一切尘埃落定,场景音乐为渲染氛围,转变为同一段欢欣鼓舞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法涵和莱俱内心的激动欣喜感激之情,增强了影片表现力。
在这里,音乐的融入无疑强化了影片画面与叙事的节奏感,更为重要的是,在它成为蒙太奇手段的要素后,可以为影片创造出更丰富的含义。它除了利用基于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和时代文化特征来营造的时空特色之外,还充分运用了音乐赋予镜头内外的韵律与情感渲染力,从而促成了电影画面与叙事之外的合理延展。
歌舞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新时期印度电影音乐文化变迁的,是东西方艺术文明的融合、并置、延伸和发展。不可否认,印度电影歌舞的成功得益于印度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歌舞特质。不同民族与信仰的融合、多元化的语言发音形式为印度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另一方面,非印度传统的因素(如西方艺术音乐以及流行音乐)又为印度电影音乐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所以,《三傻大闹宝莱坞》确实无法归类为一部典型的宝莱坞歌舞片,但它却是结合了印度传统歌舞片元素的成功电影。它一方面巧妙运用了印度宝莱坞电影事业所奠定的牢固歌舞基石,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融合了西方好莱坞的当代类型片表现手法,在影片叙事、内容以及画面剪辑、摄影上都十分讨巧。电影音乐方面,其配乐也令人称道。它采用了有别于印度传统的现代印度音乐元素,是一种融合东西方的、集大成的音乐风格。该片的音乐在保留原有印度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有选择和有目的性地消除了一些相对敏感的地域、等级、宗教等符号。这种具有极强包容性以及文化符号特质的现代印度音乐有效地避免了具体地域性的身份认同,从而在空间上取得了相当广阔的流行强度与文化认同感。
就像大部分国家一样,印度电影歌舞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但他们却存异中求同,顺利化解这些矛盾冲突,在“民族”与“世界”这两个关键词中寻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并进一步获得了发展。因此印度电影的歌舞元素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作为吸收时代元素的成功范例,对当代中国电影,尤其是歌舞片,在保留民族传统音乐特征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走向世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而比起叙事结构与主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电影中的歌舞。
传统印度电影多以曼妙奢华的歌舞场景闻名于世,体现出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在印度,其电影中的音乐与舞蹈就如同印度文化的血脉一样,自电影在印度的诞生之日起便如影随形,赋予了印度电影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正是因为如此,《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并不算印度传统意义上的歌舞片,但整部电影中还是充斥着许多歌舞元素。细细分析,我们却会发现,这些歌舞确实还存留着许多印度电影传统,但也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了新的发展。
叙事是电影主要的表现方式,更是电影艺术魅力之所在。在印度电影中,影片的叙事和抒情往往喜欢借助歌舞元素的功能来帮助实现,也正是这些歌舞元素的使用令印度电影有了独特的情感与灵气。这些歌舞元素最主要功能是要与影片镜头的叙事模式高度统一形成声画对位,把歌舞置于影片的叙事当中,这样一来,歌舞便不仅仅是在外在的表面上给人以美好奇妙的视听感觉,更是成为了电影叙事内容上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看印度电影时,我们总会发现大段歌舞,看似突兀地跳入了梦幻情景,实际上仍是原有叙述的另一种表达。
最典型地便是男女主角坠入情网后的《Zoobi Doobi》。在印度的传统生活中,婚礼上的人们往往会载歌载舞,用以表达对于新人最甜蜜的祝福,所以印度电影也常常使用大段的歌舞来表示男女主角之间爱情的发展,随着舞蹈,男女主角的爱情在歌舞中得以迸发。这就为男女主角的爱情提供了“插话暗示”(婆罗多《舞论》)。《Zoobi Doobi》就是这样的歌舞片段,它具有典型的印度宝莱坞歌舞风格,描绘了男、女主角的纯洁爱情,并将这种美好的情感通过八次音乐的铺陈而变得更为具象化。另外,在印度电影中,演员会随时随地的展开一段具有印度特色的歌舞,而歌舞的表现形式也绝不仅仅是与之相关的当事人,往往是由一个或两个主人公的开始发展到一群剧中人物的集体参与,类似于集体歌舞的表现形式是印度影片的常见模式。《Zoobi Doobi》便是这样。画面出现了在雨中、月下、宫殿等场景,男女主角在其中尽情歌舞,周围的环境与人物也随着进入歌舞表演之中,甚至衣物、颜色也随之而改变,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虽然看似梦幻,仿佛突兀地脱离了原有叙述,但一场歌舞下来,我们便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女主角对男主角的爱慕加深。同时,与传统不同的是,在这段歌舞中,画面所运用的技术和调度,均吸收了大量MTV化的视觉呈现方式,以各种精致的视觉效果来表现歌舞的艺术魅力,在直观印象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歌舞的节奏和激情的迸发不再受限于场面的调度;新剪辑元素的添加渲染了歌舞的情绪;民族歌舞律动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提升了音乐的感染空间及力度。这些都可以说是印度新电影对西方电影艺术的吸收。
《他如风一般自由》也充满了印度传统艺术风格。这首歌第一次完整呈现是在法涵、莱俱得知其行踪之后,两人相视一笑,耳畔便响起印度传统吹奏乐器班苏利笛的声音,空灵悠长。一段天籁般纯净的印度男子嗓音便这样进入了观众的耳朵,眼前的空镜头呈现出绵延广袤的葱郁森林和蜿蜒盘旋的公路景色,观众开场时的神经紧绷瞬间化作全身心的放松。这首《他如风一般自由》被音乐编导巧妙地凸显出来,却又恰到好处地延伸于画面之内,一切浑然天成。同时,全曲还体现出一种微妙的宗教朝圣之感,仿佛是要把观众领入一片圣土。无论从听觉还是视觉上,都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声画巧妙结合,张力十足。
而期末考试后,众学生祈祷考试通过的桥段令人过目难忘。这个片段运用极富印度民族色彩的宗教音乐,使其若隐若现地穿插于众学生祈求神灵庇佑以通过测试的画面中,为印度传统文化背景的交代增添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的一笔。音乐、画面和台词的步调一致,所表达的情绪与情调也完全相同。背景音乐与当地文化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桥段,颇具韵味。
由此可见,印度电影音乐不仅在制作技术上已达到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水准,它在艺术上更为戏剧化和情节化的发展也使得影片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印度的自然风光和民族传统,并越来越多地糅合了西方现代的做派与风格。
《Give Me Some Sunshine》是悲剧人物乔伊在自杀前,一个人坐在走廊上弹吉他唱的歌。这首歌以钢琴单旋律引入完整的吉他弹唱,动人的歌声配合着聚焦乔伊的长镜头颇有几分悲天悯人的叹息,积极高亢的曲调却由于那情那景而增添了悲伤的韵味,也为他的自杀埋下伏笔——“哪怕只一瞬间,让我为自己而活”。值得一提的是,该曲是片中唯一一首引用英文歌词的音乐。它以吉他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不管在旋律、和声、配器还是语义表达上,都充分融入了西方流行音乐的元素,朗朗上口。这使得该插曲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出现中,依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还借鉴了西方的音乐蒙太奇的手法。如插曲《Give Me Some Sunshine》第二次出现前,《Aal izz well》的欢唱还未结束,当遥控模型飞机影摄到乔伊自杀的画面,音乐声戛然而止。此处运用表现性声音蒙太奇手法,主角们慢镜头奔跑,利用放大主观音响而突出人物的喘息声,将细节化声音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表现出来,使观众的情绪也迅速从前面的轻松愉快转到沉重叹息中来。
当影片发展到法涵试图说服父亲、莱俱参加面试的情节时,导演采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时空音乐蒙太奇的手法,分为法涵劝说父亲和莱俱面试两条线进行。虽然以叙事的视角来看,两者均在叙述不同时空的不同事件,但最终两人都获得了期望的结果。一声“咚”后,音乐渐渐紧张,而后转为抒情,当一切尘埃落定,场景音乐为渲染氛围,转变为同一段欢欣鼓舞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法涵和莱俱内心的激动欣喜感激之情,增强了影片表现力。
在这里,音乐的融入无疑强化了影片画面与叙事的节奏感,更为重要的是,在它成为蒙太奇手段的要素后,可以为影片创造出更丰富的含义。它除了利用基于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和时代文化特征来营造的时空特色之外,还充分运用了音乐赋予镜头内外的韵律与情感渲染力,从而促成了电影画面与叙事之外的合理延展。
歌舞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新时期印度电影音乐文化变迁的,是东西方艺术文明的融合、并置、延伸和发展。不可否认,印度电影歌舞的成功得益于印度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歌舞特质。不同民族与信仰的融合、多元化的语言发音形式为印度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另一方面,非印度传统的因素(如西方艺术音乐以及流行音乐)又为印度电影音乐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所以,《三傻大闹宝莱坞》确实无法归类为一部典型的宝莱坞歌舞片,但它却是结合了印度传统歌舞片元素的成功电影。它一方面巧妙运用了印度宝莱坞电影事业所奠定的牢固歌舞基石,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融合了西方好莱坞的当代类型片表现手法,在影片叙事、内容以及画面剪辑、摄影上都十分讨巧。电影音乐方面,其配乐也令人称道。它采用了有别于印度传统的现代印度音乐元素,是一种融合东西方的、集大成的音乐风格。该片的音乐在保留原有印度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有选择和有目的性地消除了一些相对敏感的地域、等级、宗教等符号。这种具有极强包容性以及文化符号特质的现代印度音乐有效地避免了具体地域性的身份认同,从而在空间上取得了相当广阔的流行强度与文化认同感。
就像大部分国家一样,印度电影歌舞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但他们却存异中求同,顺利化解这些矛盾冲突,在“民族”与“世界”这两个关键词中寻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并进一步获得了发展。因此印度电影的歌舞元素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作为吸收时代元素的成功范例,对当代中国电影,尤其是歌舞片,在保留民族传统音乐特征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走向世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