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是什么?
查看话题 >可能是近21年最好的青春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几年,冯小刚越来越少拍商业片。
他仿佛渐渐进入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阶段:自我实现。
也就是说,此时的冯小刚,只有追求个人理想和精神升华,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与满足。
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正是最好的状态。
在这最好的状态下,冯小刚拍出了迄今为止,可能是他最好的电影。
甚至有可能,是近21年大陆最好的青春电影(等下解释为什么)——
《芳华》

从影厅出来,我脑中不断读诵塞缪尔的《青春》: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 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青春,指的并非某个年龄阶段,而是一种美好的精神状态。
《芳华》所表达的,正是这一种美好精神状态的诞生、碰撞、幻灭、凋零……
《芳华》的青春,既有能触动全人类的普世共鸣,又具备独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永恒印记。
换句话说:它的青春,既属于大众,又是独一无二的。
开场,一个巨幅鲜艳的红幕,伴随交响乐版《绒花》,瞬间引领我们进入到四十年前的革命情境。

以下内容含剧透
与严歌苓的原著略有不同,电影将群像削弱,着重描写两个人物。
一个人物普世,另一个人物独一无二。
普世的人物,是何小萍(苗苗 饰)。
一个身世凄苦的女孩,父亲劳改,母亲改嫁。
小时候,在新家庭中,她因极度缺爱,甚至故意淋雨致病,只为得到母亲的拥抱。
长大以后,她又因爱的缺失,导致性格内向、不受待见。迫切企盼融入集体,却又总被集体孤立。

脆弱又坚强,孤僻又渴望爱。
如此的青春人物,并不十分特别。
韩国片《优雅的谎言》、泰国片《初恋这件小事》,甚至于琼瑶《烟雨蒙蒙》都有类似的人物设定。
或者说,你在现实中随意找些单亲女孩,都能从中看到何小萍的影子。
然而,正因那个特殊的年代背景,使何小萍这个人物鲜活起来。
进入正片——
我们跟随何小萍走进文工团,看到团员练舞的情景。

美吗?
点开,放大,注意这些年轻的笑脸。
你会发现,与何小萍不同,她们的脸相对更僵假。
尤其看影院的大银幕,这种虚假感倍加放大。

开场一段舞,暗示文工团中,许多热烈只是假象,正如那个年代的诡异氛围。
信息量大,魔幻现实的一幕——
因太多人想圈猪邀功,结果反而导致猪跑了。
室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卫兵热烈游行,伟大画像之下,一只猪盲目乱撺。

沙文主义般壮丽的舞美过后,接着就是集体式欺压霸凌。
干部子弟郝淑文(李晓峰 饰),处处排挤农村子弟何小萍。
虽在同一集体,却因阶级有别而横生对立。

那个年代的一大特征,是人们活在假象中,无从辨明真假善恶。
何小萍戴假胸,是不想被集体歧视;偷借军装拍假照片,是不想让亲友担心。
淋雨感冒,以及把自己的照片跟父亲合成到一块,是为了满足一些可怜的情感需要。
换句话说:何小萍有一颗真善的心。她作假,只因环境过于苛刻。
法谚有言:法不强人所难。
而那个年代的人,最习惯强人所难,太擅长集体行恶。
她们板着不能再假的笑脸,拼命掩藏自己的爱欲情绪,对本来无害的真善者施加摧残。

被摧残,是那个年代中,真善者的一种宿命。
这里开始说,与何小萍不同的,第二个真善者。
他独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身上几乎承载了那个年代的所有美好品德。
人们喜欢叫他“活雷锋”——
刘峰(黄轩 饰)。

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过:个体是文化的缩影。
郝淑文,是恶向的缩影。
刘峰,是善向的缩影。
他自愿且完全接受大环境改造,养成一种真·社会主义价值观。
猪跑了,他帮忙抓猪;何小萍被孤立,他帮忙陪舞。
坏的饺子,永远他吃;脏活累活,永远他干。

他是榜样,是大众的楷模,是当时社会体制想要孕育的成果。
心理学角度讲,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式好人”。
何为“中国式好人”?
无私、奉献、为集体而活。
但,也只有在别人的眼中,他才能找到自我存在感。
换句话说,他像一颗螺丝钉,只有钉到某个集体中,才能不察觉到自己的无用。

要是我们足够细心,能感受到现在仍有不少此类“中国式好人”。
但在今天全球化的中国,极端如“雷锋”者,怕是屈指可数了。
说点有趣的,我看《芳华》时,总想到冯小刚监制的另一部电影:
《求求你,表扬我》
于是我开了个脑洞——
假设刘峰身处农村,没经历过《芳华》中的大事件,可能当他老了以后,就会像《求求你,表扬我》中的劳模杨胜利,家中贴满奖状。

杨胜利,会不会是刘峰命运的另一种可能?
他艰劳一生,直到晚年仍在为公益事业服务。
他视集体、荣誉高于生命,顽固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即使得了绝症,也不肯花国家的钱。
身为一颗螺丝钉,宁可腐烂至死,也不愿意拔掉。
他虽然贫穷,但因没被集体(农村)完全抛弃,最后也可算是在无知中得个善终。

可惜,刘峰远没那么好命。
电影后半段,伟大的画像摇身一变,成了可口可乐专卖店。
刘峰回到文工团,空空荡荡,物是人非。
与杨胜利相比,刘峰的人生更悲凉。

刘峰的悲凉,并不在于穷,而在于崇高理想的幻灭与凋零。
怎么说?
让我们回到1979年,跟随刘峰走进那场战斗过程。
冯小刚用6分钟的长镜头,拍出目前国内水准最高的战争戏,同时也拍出刘峰理想幻灭的全过程——
突来颗飞弹,将一名战友炸死。

残酷,血腥。
拍法颇像《敦刻尔克》。
炮火轰鸣,刘峰只隐约捕捉到敌人模糊的身影,身边的战友却实打实接连死去。
他专注、激昂、拼杀,奋不顾身。
但他就是找不到准确的方向。
一名战友身陷沼泽,无论他如何用力抓住,都只能看着对方越陷越深。

终于,救人过程中,他的手臂被击穿。
那一瞬间,他绝望了,同时也恍然明白——
自己在迷茫中的所有努力,基本等于无用功。
就像他的命运,只能沉浮在时代洪流,任凭如何挣扎都无法自己掌控。
面对庞大无情的时代巨轮,自己这颗小螺丝钉,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他躺在冰冷的卡车旁,一心只想求死,却求死不能。

多年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全球化,从集体主义逐渐演变到个人主义。
刘峰这颗螺丝钉,也失去了自己的意义。
他所坚信的价值观,所坚持的雷锋精神,恰恰使他失去了爱人(这里不剧透),失去了臂膀,失去了一切。
他开始变老。
他的破车被联防办羁押,于是他稍微试图妥协,向对方递了条烟。
可对方,却要更多的“保护费”。
拿不出保护费,他被赶打出去,就像赶打一条狗……

昔日战友目睹这些,喊道:
我X你X
你敢打战斗英雄
喊的声音不小,却是那么苍白。
这时,我听到影厅内,隐约有人发出笑场声。
你看,我们这个时代,真的不再尊重雷锋了。

现在,我解释一下,为什么《芳华》有可能是近21年大陆最好的青春电影。
22年前,姜文拍出《阳光灿烂的日子》。
编剧史航说过——
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超一流的青春片
那么今天其它所有的青春片,最多只能算二三四流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以天才般的散文叙事,描画少年的迷乱,及那个年代的永恒印记。
影片上映之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1995年度全球十佳电影》中的第1名。

《芳华》的剧本,并不是散文般的叙事,而是和很多青春片一样,是按照剧作法规律制成的。
即——
先刻画角色美好动人的青春,再插入种种残酷事件,使角色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走向幻灭。
乍看之下,似乎没什么特别。

打个比方,以下三部青春片,结构不也是这样——
《致青春》结局:郑微成为一个普通白领,陈孝正背弃良心与尊严,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失败。
《同桌的你》结局:林一在美国浑浑噩噩,周小栀没有考上哈佛,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妇。
《万物生长》结局:秋水放弃了作家梦,也没有成为一名医生,而是沦为被削平头的营销书商。他和他的同学们,都成了社会上的庸碌之辈。
与刘峰的幻灭相比,有区别吗?

有。
区别就在于,传统套路青春片里,主人公的幻灭都是自我选择。
他们原本拥有崇高的理想,只因没能努力坚持,才失去一切。
no zuo no die,自作自受。
因此,我们看那些电影,才会觉得他们只是在「无病呻吟」。
《芳华》不同。
刘峰没努力坚持崇高的理想吗?
恰恰相反。
直到结尾,他孤单凄苦无依无靠,还仍然去陵园祭奠战友。

何小萍问他,你过的好吗?
他答:
什么算好,什么算不好,得看跟谁比吧
跟他们(死去的战友)比,能说不好吗?
刘峰,还是那个崇高的雷锋。
遗憾的是——
他坚守了自己所相信的,坚持追求光荣的价值观与道德品格。
但他越是坚持,人生就越是悲凉。
他的悲凉,似乎早已被某种东西定格。
旧时代塑造了雷锋,却没给雷锋一条出路。

因此,与无病呻吟不同,刘峰的幻灭让我们备感沉重。
在我看来,《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芳华》可谓填补了一个空白——
一流青春电影。
在这个充斥虚无与套路的年代,它比一众所谓“青春爱情电影”真诚太多太多。
不知不觉,我已为它写了3742个字。
但,也仅仅是以一些视角,打开了它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它所描画的,远不止这些。

冯小刚深知,那个年代太过复杂,很难简单粗暴盖棺定论。
总的来说,《芳华》给我的感觉是:
五味杂陈。
有批判,有荒唐,也有美好。

那个年代荒唐到,一个16岁少年为国牺牲,却不知道什么是果丹皮。
一个人想做雷锋,却也同时意味着,他要将自我阉割,失去爱欲能力。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何小萍精神崩溃后,跳的一段独舞。
但对于这段,我不想过多解读,希望你能自己体悟。

那个年代也美好到,人们至少还有值得信仰的东西(现在只信仰钱)。
有时,也正因为压抑欲望,使爱情产生一种含蓄美,才恰恰变得无上美丽(萧穗子)。
说白了,《芳华》要做的,其实是一种记录。
它意图用极具真实感的镜头,将那个年代永恒铭记。
让我们明白,她们是怎样坚持绽放,又怎样被迫失去。

记得5年前,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上映。
深刻,高口碑,却让投资人血本无归。
之后,冯小刚拍出个人导演生涯口碑最差的《私人订制》。
结果,票房7亿。
冯小刚说,这届观众审美有问题,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可现在,他明知这一点,却还是接连拍出《我不是潘金莲》《芳华》。
“不讨好”,但意义重大的电影。
就冲这,我们不该让他失望。
不该让中国电影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