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子一叹,时代便停止了。
2017年没几天了,回望这一年,在电影院获得的最好的观影体验就是《妖猫传》。 第一次知道这个项目是今年春上在北京,跟着教主李凝和少女娅娅在新丽电影老大李宁的办公室看到墙上的海报,几乎处于本能对陈凯歌的抵触,一种怀疑和期待混合的复杂情绪瞬间爆发,于是所有的兴趣和话题都转移到墙上的另一幅海报,《悟空传》。 我们都知道《悟空传》后来票房不差,但是口碑砸了。我有个同样姓孙的老兄,在电影院因为旁边人呱噪,揍了人一拳。 妖猫传档期定下来之后,其实对陈的抵触已经荡然无存,《道士下山》前半部的顺畅已经隐约觉得陈凯歌在回血。所以带着看半部电影的期待,走进电影院。没想到的是,《妖猫传》可以看的,几乎是一整部电影。 《芳华》我很讨厌。这个国家普遍的宽容还是在那些聪明人身上,相对比冯小刚的游刃有余,陈凯歌这种文人腔调过重的表达方式,极其容易获得不怀好意的调侃和讥讽,但另一面,冯小刚这类人,其实很懂轻重缓急,而绝大部分陈凯歌类似的人物,不太容易认清自己。可能人就得靠当头棒喝,连续的失败之后,这次《妖猫传》在剧作上几乎没有大问题,陈凯歌将整片的表达节奏控制得非常顺畅,风格在一种微妙的朴素和华丽之间,整体观感,非常愉快。 不止愉快,而且感动。 当然,这种感动的前提是对表达的要求放低。结尾前的二十分钟,几乎是灾难,粘稠又浓密的中心思想式表达,证明陈凯歌还是那个陈凯歌,我一直很厌恶《边走边唱》的社会主义形式主义结尾、《风月》里纠缠不休的情绪反复,以及《霸王别姬》张国荣自刎后张丰毅那歇斯底里一声——“小豆砸!”这种冗余表达是时代特征和个人趣味的集合,也没法强求,艺术家在想象一种表达效果的时候,绝大部分时候是是极其狭隘的,黑泽明不也一直喜欢各种瞎叨叨嘛。但,尽管《妖猫传》第三幕稀里糊涂,还是令人感动,感动于陈凯歌表达的真诚,感动于陈凯歌那种少年人心态,感动于陈凯歌的那颗小灵魂。 对的,是小灵魂。陈凯歌无时不刻挂在嘴边的大道理,但其实他在电影里的表达一直比较小,小到甚至有点天真。此次《妖猫传》最令人惊讶的也是这种微妙的小地方。所谓宏大的唐城,其实许多地方并未做到彻底消除电视剧式的影视城味,整体的细节也并未考究到精确,道具布景也有数不胜数的仓促之处,甚至连人物基本的服饰发型行动仪态到处都是bug,但是陈凯歌却真的传达出了某种微妙的情绪,一个盛宴之后的盛世瓦解,一场宴会上的欢快与洒脱,一些美妙的动物和人格,以及,盛宴之后贵妃那种突如其来的失落。仿佛那种人类整体的疲惫,病毒一样扩散,人人都会泄气。 我们许多时候可能忽略了这种日常情绪。同样《芳华》里也有某种由盛及衰,但却是那么肤浅和庸常,如同那遮蔽领袖像的黑幕一样宏大却毫无意义,但杨贵妃盛宴之后的一声叹息,和不知对象何在的李白,就足以让一个时代停顿。 说到李白,我很喜欢这个活脱《李白行吟图》的李白。他不端正的五官,和稀疏的髯发,以及四体不勤的仪态,就是我那些敢于拿人生实验的嬉皮兄弟,和懒散诗人朋友。他当然不帅,只是替神说话。 一个时代的茫然和疲惫,一种精致的无意义,一种自信、鲁莽的开放,一种天真的朝气,我觉得陈凯歌还原那个虚弱的盛唐,并非细致入微,但是气韵来源都很有道理。 说到表达,《妖猫传》最令人惊讶的进步是陈凯歌对形式的放弃,甚至刻意细节草率,《无极》当年其实很超前,缺点总结,无非就是形式大于内容,无处满足的期待感引爆了极度泛滥的恶评,《妖猫传》在形式上,相当克制,这是一个参透了如何用力的老拳师,才会选择的表达方式。 当然,《妖猫传》的内容,也并不严肃和深刻, 但是却令人感动其天真和诚恳。每个艺术家的表达其实都是仓促和鲁莽的,当那种鲁莽暴露的时候,其实就是元气最满的时候。这也是《芳华》能获得好口碑的原因。元气是一个导演心心念念对少年不可得的补偿,也是一个导演对现在和过去未来的不满,但我认为更坚固的来源是,认清自己才能的边界。 看《芳华》那种城府极深的和稀泥,冯对自己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方法论大赢家。相对比陈凯歌,冯小刚每部烂片都挣钱了,这是一种很恐怖的事实。《芳华》不烂,但是周一到周四每天超六千万的票房,这个数据同样很吓人。 不得不说,失意确实容易出好东西。总是拿志得意满换取群嘲的陈导,这回应该阔以放心了。不知道是否私人偏好,我甚至觉得这回的演员挑选和调教,都很精确出彩,秦昊鲁一雨琦黄轩泰shen,都很成立。希望陈凯歌就这样精神抖擞地拍下去,保持编剧与导演独立,保持天真的书生心态,保持一个其实很直男的有点疏豪又有点敏感的青年状态,希望他能再给我多几次做梦的感觉。 说真的,以前从来不理解为何中国人要迷恋鹤。 总之,妖猫传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看。找个位置哭哭笑笑,如梦如幻,然后出门喝口水,点支烟,想想事情,我觉得2017这样过非常好。 如果可能的话2018找个时间去二刷,我也很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