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悲剧的发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何为悲剧?窃以为鲁迅先生的话颇有道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纵观刘峰其人其品格,至纯至善,然而这有价值的灵魂却在芳华里沾染了尘埃,蒙上了阴郁悲凉的底色。 之所以认刘峰为悲剧,是因为他自始至终未被正确对待。在文工团时,大家只知一味向他求助,当他被陷害时,却纷纷落井下石。后来被调去前线,他受了重伤,一心求死以赢得尊严,却也无法实现。紧接着因战争残疾的他跑到海口谋生,又因人微言轻遭到不公平的对待。最终他在年老时得病,因了何小萍的帮助才能得到治疗,从此与她相依为命。 简述刘峰的一生之后,我发现他的故事并没有按照老祖宗的经验,即善有善报的传统认知发展出美好的结局。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他的悲剧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在刘峰所处的时代里,他的悲剧不仅源于个人因素,比如性格,更在于环境因素——云谲波诡的政治局势为他的落寞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分析造成刘峰悲剧性的个人因素。他老实本分的性格和不很出众的专业能力,使他在文工团中只能充当默默无闻的角色,因此他甚至习惯别人对他的索取无度。 在形形色色的文工团战友中,刘峰,一个来自木匠家庭的孩子,既没有个别高干子弟的志得意满,也没有那些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们多才多艺,他似乎太过平凡,太过普通。在这个聚集了俊男美女的宝地,在这个洋溢着艺术气息的场所,他该如何在群英荟萃的文工团找到一席之地呢? 老实人刘峰也许根本不会在意自己的地位,他只是踏踏实实地做事,做好自己的事,也不予余力地帮别人做事。慢慢地,他似乎越来越被大家所需要,他也就这样找到了在文工团存在的意义。适逢学雷锋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响彻大街小巷。乐于助人的刘峰得到了中央的肯定,被塑造成模范人物,还几次进京接受表彰。 性格决定命运,大概是没错的。至纯至善如刘峰,如果当初选择到军事大学深造,以为将来做一番谋划,或许,他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然而,他放弃了,无论是出于一贯的无私美德还是出于想呆在林丁丁身边的私心,他都放弃了一个足以改写命运的机会。 其次,分析将刘峰狠狠踹进人生沼泽的环境因素。这其中既包括时代背景造就的扭曲的性观念,环境造就的丑陋人性,又包括国家对参与那场战争的军人的不平等待遇。 在刘峰的芳华岁月里,主流文化就是,为了革命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性在内。把婚恋问题称之为“个人问题”,把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称之为“作风问题”,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个人问题也是组织的问题,同时婚姻关系首先考虑的是彼此家庭的成分问题,这些都烙印着深刻的政治印记。而作风问题则是致命打击。在大革命热火朝天地开展之际,若有人戴上“作风问题”的大帽子,就将被彻底打倒,且无翻身之日。在谈性色变的年代,喜欢一个人也是错误,更遑论身体接触了。而触摸事件,就发生于那个性观念不正常的时代,直接导致刘峰的命运每况愈下。 扭曲的性观念是触摸事件发生的土壤,而于这事件中凸显的不堪人性则是滋养土壤的成分。人是复杂的,尤其在人人自危的文革时期,早被一波又一波的斗争训练出自保的本领。林丁丁的陷害有保全自身的考虑,众人的落井下石有因模范人物出错而找到的心理平衡和人云亦云以不被孤立的从众心理。诸如此类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上演,所以并非个例。不过这些行为虽然可以被理解,却不能被轻易原谅。 至于从国家层面看待刘峰的落寞,他作为因公残疾的退伍军人,既没有获得官方的承认,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照顾。本是为国效力的铁骨铮铮的英雄,却因战争带来的伤害饱受冷眼,在底层苦苦挣扎。往事如风,他的光辉岁月被无情地抛在了战场上,留给当下的只是贫困和残疾。 刘峰的悲剧结束于他的时代,然而新的悲剧正在我们的时代上演。也许我们会是悲剧的当事人,也许只是看客,但活着便要经常反思,活着便要让这个世界有更好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