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芳华》对时代的描绘?
查看话题 >芳华易逝,芳华已逝

很早以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对冯小刚导演用了一个形容词——“鸡贼”。虽然用词有些不敬,但纵观上上个十年的那些“冯氏喜剧”,形容得其实也还算贴切。这几年冯导转型了,开始拍【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了,再到今年的【芳华】。冯导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说过,自己的电影之路跟同时代的其他几位导演,比如张艺谋、陈凯歌,是背道而驰的。上上个十年,那几位拍艺术片的时候,冯导在做商业贺岁片。这几年,那几位转行拍商业大片了,冯导倒是调转镜头拍了许多现实主义、反思历史题材的影片。
感觉就是,六十岁冯导的上进心强到让三十岁的我无地自容。

就【芳华】来说,首先她是一幅观感优美的时代画卷。电影在音乐和色彩的运用上,特别浓郁。从头至尾,弦乐飘荡在每一次剧情冲突的上空,让整部电影充满了柔和的美感。而对于红、黄两种鲜艳色块的大片运用,以及各种标语、旗帜、舞蹈、歌曲的点缀,很快就把观众带进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氛围之中。
在这一点上,【芳华】很称职地替那些忽然被“集体理想主义”时代赶下马车,并抛进“功利市场主义”时代的“未亡人”们,进行了一次对于“逝去的人生”的缅怀。这也是电影名为“芳华”的题中之义:芳华已逝。但电影跟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替现代人提供了一方观察那个“集体理想主义”时代的窗口。
这一类影片,或者说这种缅怀“红色年代”的情节,是冯小刚那代掌握文化话语权的文艺人士所具有的共同气质。比如姜文拍了【太阳照常升起】、【阳光灿烂的日子】,比如王朔的系列小说。虽然实际上,在集体至上的年代,个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普遍被压抑,集体和制度的恶普遍被掩藏。但这种压抑和掩藏,在电影作品里往往被导演们用柔美的色彩、悠扬的音乐,进行了过分的粉饰。最后呈现的结果,无非就是一幅怀旧而伤感的时代画卷。
【芳华】也概莫能外。
来自于五湖四海的青年男女们,齐聚于这个西南边陲省份的文工团。在文工团的集体生活中,他们无一例外地抹去了原先的身份和阶层的差异。在这里,所有人都只有一个身份——解放军。而且那还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即便是脱下军装后,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基本找不出多少差距。
但时代的车轮在向前滚动,军师一级的文工团终于全部解散。原先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开始各谋出路,此时众人才恍然惊觉,原来那些整天和自己嬉戏打闹的普通人,其实并不普通。这个是高干子弟,那个有海外关系,原本被抹去的阶层背景和身份差异,重新显现出来。电影的尾声,退伍的文艺兵们,有的成了房地产开发商,有的嫁到海外作了富婆。而在部队集体中表现最出色的主角刘峰,却沦落街头被人欺凌。
至此,【芳华】通过电影中几个主角的命运轨迹,试图去折射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的交替,所呈现出的各种价值的裂变和断层。这是冯导的野心,可又何尝不是他力有不逮之处。在我看来,与其把【芳华】拍成这样一部具有时代纪念价值的史诗电影,不如截停在文工团解散之前。从而将电影的着力点,挪到“集体理想主义”对于个体生命力的压抑,甚至摧残上来。而这一部分,在电影角色刘峰、何小萍的命运上,其实已经体现。
说到底,还是冯导太有上进心啊。惭愧惭愧。电影观感蛮好,偶有一些物料、布景和精致的面孔,让人短暂出戏。
